从大智路到武汉天地
个人部分总结,定有遗漏,欢迎补充——
个人觉得大智路基本可算汉口繁华与沉寂之间的一个转捩点,往高头——方位词,老武汉才明白:)——是南京路江汉路,一向热闹,自开埠至今未曾间断;往底下,天津路鄱阳街黎黄陂路车站路……老租界,凋零的贵族,风韵犹在意气无存。
可沉淀后的老物事总有那种魅力让人流连其间,慢慢走,气平心静,有过一定经历后,你会喜欢这里。
一次有机会跟个朋友在此处转转,被拉着觅了回食,没吃多少,倒勾起写一写的冲动。
那次走的是个折返跑的重复路线,沿着胜利街,原只去车站路的江汉饭店的,这家因大智门火车站而兴的武汉唯一一家拥有金钥匙的老资格饭店,原名德明饭店,似乎音译自法语,据说原意为“终点”之类,显示店主对风尘仆仆走出火车站的顾客来店后评价的自信,确实也不错,冷清无人,但那里的气场让我觉得只有安静地坐下才能配合,等朋友来了,两个人去吃自助,不贵,49元/人,东西不评价,有必要大改,但店方的服务态度还是不错的,希望有重整旗鼓的时候。
然后我偶然提起顶好牛肉面,这位兴致高涨,非吃不可,OK,走吧,慢慢走,一路谈起下午我独自经过的鄱阳街洞庭街,那边的魔界咖啡、准备“优转”的邦可……夜色渐凉,跟老街一样冷寂。不觉间到了小桃园,我说:“看,小桃园!”,朋友还有些茫然,老兄年纪不算小,我着实有些不信,怎么可能不知道小桃园?这难道不是武汉资格最老的鸡汤馆吗?还是不知,我无话,确实,凭什么每个人都知道这里?毕竟落寞多年了,也许它的名气只存于我的想象和记忆中。
顶好换了新店址,这我上次来就知道的,还发愁怎么找,不过胡乱举手间已看到了红闪闪的两个LED灯字“顶好”,于是貌似成竹于胸地说:“瞧,那不是?”慢慢踱过去,我只慢慢喝茶等,朋友一足碗牛肉面一杯绿豆汤,大嚼起来,另有一份小面窝,我吃了一个,边嚼面窝边看周围的人,个个吃得很香,不过都一副气定神闲的样,没那么多白天的郁躁,似乎温度降下来也带走了些什么,或是本来就如此有潮起潮落?只是我平日没见到吧。
大胃王不罢休,继续押导游——敝人——前行,痛苦啊,装腿软,又装不来;跟着吃,胃又容积告警,算了,当消食吧。去哪里?就你说的一元路那个卖龟苓膏的!我真想抽自己嘴巴,叫你藏不住话!现世报来了吧!算算算,走都走了,再多几步路而已。
沿路的骑楼和老房子,布鲁塞尔咖啡、医科所、山疯……擦肩而过,与之默默对视——或是我自作意,它们始终沉默。过了少儿图书馆,豁然开朗的路面,随着公交们登时热闹起来,进了车站后的窄玻璃门,还是窄巷一道,如香港的茶餐厅,三五坐客,倒是生意不错。“一杯蜜汁龟苓膏!一碗草莓双皮奶!”这还是我声明绝对不参与比赛的情况下,大胃就是大胃,小人服了……看着单子,想起上个月春分后几天顺路而过点的那道:双皮奶上一个太极图,小米色的一半是燕麦,赤红色的是红豆,凉凉的,燕麦和红豆嚼起来韧韧粉粉的,很添精神,它也叫“春分”,我喜欢——再回过神,朋友已各自扫荡一半,然后终于放下汤匙,表示——“唉,吃不下了!”我好想笑:)结账,各自分散。
出门即是车站,不大会儿我坐上车,边走边算:来时这里的转角有樱花糕坊的新店;前面那个路口右边是四平牛杂;老中南商都(以前的合记蛋厂)斜对面紧挨着宋记热干面和蔡甸新农牛肉面馆……嗯,2桥下面了,武汉天地,馋艺堂不错——这时路灯也似乎亮了不少,刚才的老街味道似乎被光线冲散,一下现代了,我不再想,闭起眼只等车带我回家。
老街在身后,我已跨出那扇门。
个人觉得大智路基本可算汉口繁华与沉寂之间的一个转捩点,往高头——方位词,老武汉才明白:)——是南京路江汉路,一向热闹,自开埠至今未曾间断;往底下,天津路鄱阳街黎黄陂路车站路……老租界,凋零的贵族,风韵犹在意气无存。
可沉淀后的老物事总有那种魅力让人流连其间,慢慢走,气平心静,有过一定经历后,你会喜欢这里。
一次有机会跟个朋友在此处转转,被拉着觅了回食,没吃多少,倒勾起写一写的冲动。
那次走的是个折返跑的重复路线,沿着胜利街,原只去车站路的江汉饭店的,这家因大智门火车站而兴的武汉唯一一家拥有金钥匙的老资格饭店,原名德明饭店,似乎音译自法语,据说原意为“终点”之类,显示店主对风尘仆仆走出火车站的顾客来店后评价的自信,确实也不错,冷清无人,但那里的气场让我觉得只有安静地坐下才能配合,等朋友来了,两个人去吃自助,不贵,49元/人,东西不评价,有必要大改,但店方的服务态度还是不错的,希望有重整旗鼓的时候。
然后我偶然提起顶好牛肉面,这位兴致高涨,非吃不可,OK,走吧,慢慢走,一路谈起下午我独自经过的鄱阳街洞庭街,那边的魔界咖啡、准备“优转”的邦可……夜色渐凉,跟老街一样冷寂。不觉间到了小桃园,我说:“看,小桃园!”,朋友还有些茫然,老兄年纪不算小,我着实有些不信,怎么可能不知道小桃园?这难道不是武汉资格最老的鸡汤馆吗?还是不知,我无话,确实,凭什么每个人都知道这里?毕竟落寞多年了,也许它的名气只存于我的想象和记忆中。
顶好换了新店址,这我上次来就知道的,还发愁怎么找,不过胡乱举手间已看到了红闪闪的两个LED灯字“顶好”,于是貌似成竹于胸地说:“瞧,那不是?”慢慢踱过去,我只慢慢喝茶等,朋友一足碗牛肉面一杯绿豆汤,大嚼起来,另有一份小面窝,我吃了一个,边嚼面窝边看周围的人,个个吃得很香,不过都一副气定神闲的样,没那么多白天的郁躁,似乎温度降下来也带走了些什么,或是本来就如此有潮起潮落?只是我平日没见到吧。
大胃王不罢休,继续押导游——敝人——前行,痛苦啊,装腿软,又装不来;跟着吃,胃又容积告警,算了,当消食吧。去哪里?就你说的一元路那个卖龟苓膏的!我真想抽自己嘴巴,叫你藏不住话!现世报来了吧!算算算,走都走了,再多几步路而已。
沿路的骑楼和老房子,布鲁塞尔咖啡、医科所、山疯……擦肩而过,与之默默对视——或是我自作意,它们始终沉默。过了少儿图书馆,豁然开朗的路面,随着公交们登时热闹起来,进了车站后的窄玻璃门,还是窄巷一道,如香港的茶餐厅,三五坐客,倒是生意不错。“一杯蜜汁龟苓膏!一碗草莓双皮奶!”这还是我声明绝对不参与比赛的情况下,大胃就是大胃,小人服了……看着单子,想起上个月春分后几天顺路而过点的那道:双皮奶上一个太极图,小米色的一半是燕麦,赤红色的是红豆,凉凉的,燕麦和红豆嚼起来韧韧粉粉的,很添精神,它也叫“春分”,我喜欢——再回过神,朋友已各自扫荡一半,然后终于放下汤匙,表示——“唉,吃不下了!”我好想笑:)结账,各自分散。
出门即是车站,不大会儿我坐上车,边走边算:来时这里的转角有樱花糕坊的新店;前面那个路口右边是四平牛杂;老中南商都(以前的合记蛋厂)斜对面紧挨着宋记热干面和蔡甸新农牛肉面馆……嗯,2桥下面了,武汉天地,馋艺堂不错——这时路灯也似乎亮了不少,刚才的老街味道似乎被光线冲散,一下现代了,我不再想,闭起眼只等车带我回家。
老街在身后,我已跨出那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