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洞
之前我一直以为保险行业名声全是当初那帮销售人员毁掉的,因为他们只要把产品卖掉就可以了,而没想着不同的人对保险其实有不同的需求。而那时候销售人员也是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还都是一帮年纪偏大的,可以想象经历过文革时期的他们大多都没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本身对产品也不甚了解,只知道卖了多少钱自己可以得到多少收益,然后后续就发生了各种投诉。导致整个社会对保险的第一印象就是骗人,虽然很多人其实根本没有买过保险。
在我进入保险公司之前,我单纯的以为保险产品主要是有保障功能的产品,看到各家公司的保费收入那么夸张,可以想象到底有多赚钱。其实我大学读的是经济学,二本学校,虽然我高考的时候是超过一本线,如果去西部或者东北的话还可以勉强读个985什么的,当时也有男同学约我一起去东北大学,然后我同桌(女,高考总分和我一样)约我一起来上海,毫无疑问,不管从哪方面的考量,我都选择了后者。选了一个排名靠前的专业,因为高中本身完全不知道大学的鄙视链,什么专业将来可以从事什么工作。
临近毕业的时候我第一志愿是想从事基金,后面应聘的时候看到基金招人最少硕士学历起,还得是名校,然后我就放弃了;第二志愿是从事证券、期货等,因为他们招的岗位有些本科就可以了,想想当初我还是很天真,没有看出他们要的本科员工也至少得是985,大名校就更好了;第三志愿是去银行,虽然我本身不怎么想去,之前还放弃了几个银行的面试,最后才发现银行我也根本进不去,因为本身不能带来多少存款,而柜员的话他们倾向招女的,据说毕业年收入也可达10万,当然也有听说熬了七八年柜员收入仍不到10万的例子;第四保险我从来没想过,只是后面在投简历的时候顺便投了某保险总公司的管培生,然后阴差阳错的进入了保险行业。保险行业的多数员工的工资真的很低,完全配不上金融三架马车之一的地位,而保险则处在金融行业鄙视链的最底端,幸运的是P2P公司的出现让保险公司摆脱了尴尬的境地,毕竟比起动不动就跑路的公司来说,至少保险公司是不能破产的,想想银行都是可以破产,而这是保险公司可以拿出来的唯一的噱头了。
现在我觉得保险名声不好绝大部分责任要归咎于管理层,是他们开发的产品,是他们推动销售保险产品,而销售人员只是把本身存在的产品卖了而已,生产的人才是罪魁祸首。虽然我目前也想从事精算,而精算行业也算是僧多粥少,还很注重出身,报考精算真的算是一场性价比超低的选择,但既然选了,跪着也要走完,哪怕是做不了,至少也要把证考出来,证明曾经也算是努力了一场。
现在我从事的岗位有处理投诉的职责,发现绝大部分的投诉都和收益有关,中国大部分的人投资渠道很窄,要么存款,要么保险,高大上点的买点基金,股票这东西基本要做好打水漂的准备,所以余额宝一出横扫整个中国。分红险保监规定分红收益不少于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的70%,但是我发现分红产品的每年分红都是固定(很低),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算出来的,难道保险公司把保费存到银行,然后把利息的一部分分给消费者,这样的好事我也想做啊,分分钟完成我的小目标。难怪几年时间就挤身中国500强,不愧是根基深厚。
如果是为了收益而买保险的话,万能险是不错的,但是现在不让卖了,一般说是多少收益就会是多少(按中档收益演示),不过一定的得注意产品的计划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三年,超过的话只能按照最低收益来算了,一般是3%,我也不知道有的产品最低保证结算利率是2.5%是怎么通过保监审批的。这两年都在说保险要回归本源,保险姓保,保监姓监,然后保监不存在了,被中国银行“冠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