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要疯狂地高兴起来,出于纯粹的愤怒
最近有一本很特别的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那就是美国作者珍妮•罗森所写的《高兴死了!!!》。
翻开书页,那种随时能让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感扑面而来。来自查尔斯·狄更斯、欧内斯特·海明威、简·奥斯汀、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文学大咖的「赞誉」,前一秒还让我们有些摸不着头脑,后一秒「我的现任精神科医生」的落款随即让我们恍然大悟——
「你甚至不认识你列举的那些为你写新书推荐语的人。他们大部分都已经死了,斯蒂芬·金还可能去法院起诉你。看样子我们真的要增加你来就诊的次数了。」
得了抑郁症,她却高兴死了!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可能会怀疑,珍妮•罗森真的是那位患有抑郁症、焦虑症、躁狂症,以及回避型人格障碍等多种障碍症的人吗?
也许你会猜想,这些内容其实不过是作者的故作轻松罢了。而读完整本书后你会发现,事实确实如你所料。
如果你不能理解其中的幽默,那恭喜你是幸运的,这一点,作者一开始就提醒诸位了:「如果你不喜欢这本书,也许这是因为你还没有疯狂到能享受这本书的乐趣。无论如何,还是你的状况比较好。」
珍妮•罗森在寻找意义,继续活下去的意义,活着是她所有挣扎最终指向的目的。除了来自父母的关爱、丈夫的疼爱、对女儿的牵挂之外,还需要更多的意义来支撑她度过痛苦的日子。
几年前,因为处于抑郁症发作期,情况非常糟糕,她完全看不到出路,内心非常的愤怒与绝望。她为生活给她扔出这种她根本接不住的弧线球而愤怒,为人间悲剧的分配看似那么不公平而愤怒,为自己没有其他的情绪可以用来表达而愤怒。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她祖母过去常说的「人生难免风风雨雨」,并且还加上了她自己的后半句阐释,「风风雨雨、混账家伙和各种胡说八道」。于是,她开始写博客,并由此改变了自己观察生活的方式。
在博客里,她发起了一场名为「高兴死了」的运动,她想要疯狂地高兴起来,出于纯粹的愤怒。在「运动」的几年里,她做了可能在别人眼里显得十分荒唐可笑疯狂的事情。
比如,跳进喷泉;去追寻UFO的踪迹;跟在龙卷风后面奔跑;租借树懒,按小时计费;参加说走就走的公路旅行;披着狼皮参加《暮光之城》电影首映式,冲着一群愤怒的吸血鬼粉丝大喊:「支持雅各布」……她的口号是:「举止得体的重要性被过分高估,也许会致癌。」
可做了这么多疯狂的举动,并不意味着她就不再抑郁、不再焦虑了,当它们再次来临时,她一样无法逃避,会无助地躲到卫生间或桌子底下,会拔自己的头发。只是这一次次的「斗争」,让她活了下来,并提醒自己这些挣扎不会白费,她会胜利的,她会活着的。
也许「发疯」并不是一个坏词
这让我想起前几周看《奇葩大会》时的刘可乐,她在节目里分享了自己高三时得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的经历,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有的人随时处于世界之巅和人生低谷的那种巨大落差中。
她说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这个问题总是纠缠着她。何止是她呢,这个问题几乎是我们所有人一辈子要去面对的问题。刘可乐先后接受过很多心理医生的治疗,最后因为美国心理医生回复她的那句「那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而放下了自己的追问。
刘可乐后来是否真的就不再困惑、不再抑郁了呢?或许并没有。但我相信曾经过分执迷于「意义」的她,已经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己的生活中,无论是撰稿、「出租自己」还是当「树洞」,那种伺机而来的空虚感不再总是击败她。同样的,珍妮•罗森也是把关注点更多地移向了生活本身。
刘可乐在演讲的最后提醒我们:「当你百分之百接受了社会贴在你身上的标签,其实你就失去了自愈的能力。」可这些标签又是怎么而来的呢?珍妮•罗森讲了一个和妈妈对话的场景,很有意思——
「『你极其正常。』我妈一边说,一边摇头,好像连她的身体也不肯让她说出这种谎言。
我笑了,同时又开始无意识地拉扯头发:『我从来都不是一个正常的人,这一点你我都很清楚。』」
有时候,身边的亲人或许比我们更恐惧、更不愿面对我们存在的真实问题。可是,帮助的前提应该是尊重与理解。
之后,她的妈妈态度渐渐转变——
「好吧,行吧,也许你不是我们通常说的那种正常,但是,有谁想要做正常人呢?你没有问题,完全没有问题,甚至比正常人更好,因为你对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十分在意,所以你能发现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它。」
「啊……你没有发疯,别再说你自己疯了,人们会真的认为你是一个疯子。」
「嘿,也许『发疯』并不是一个那么坏的词。」
读到这里时,我反而有一种很轻松的感觉,我不知道珍妮•罗森是否有同样的感受,但那句「我同意。有时候发疯才是对的。」让我觉得自己是对的。
「不正常」在他们眼里很正常
关于发疯这件事,我想珍妮•罗森能与丈夫维克托结婚多年还相安无事,是因为维克托一早就接受了他们的「不正常」是很「正常」的这件事。他们承认彼此巨大的差异性,无论是信仰还是做事风格;他们有一百次吵架,一百万次吵架,可当我们看他们的吵架内容时,却会觉得很有意思。
比如他们有一次因为乔治·华盛顿的×××吵架,维克托就问她:「你有没有希望过我们能像正常的夫妻一样有一些正常的吵架?」珍妮•罗森直接回复说:「从来没有。」维克托回复:「呃,我也没有。」他看见了并接受了真实的她,为她妥协的那些事情,会让她觉得自己真的是嫁对了老公,他是最成功的老公。
十八年的婚姻生活,维克托经常说她疯了,总是这么说,可是珍妮•罗森和我们都知道他这句话并没有伤害她的意思。他们算是幸福的家庭啊,还有他们可爱的女儿海莉,这些都是她的力量。所以啊,我想比起拒绝被贴标签这件事,更重要的是你是怎么看待它的,它或许并没有那么可怕。
珍妮•罗森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做呢,她喜欢给自己写一份份奇奇怪怪的愿望清单,比如这张上面写着——
穿成树袋熊的样子拥抱树袋熊;
看一看世界上最大的某个东西,比如巨型龙虾啊、超级冰冰乐啊、最大的香蕉啊,等等;
调查澳大利亚的马桶里的水是否真的会冲上来;
弄清楚雌性袋鼠是否真的有三个阴道;
澳大利亚回旋镖;
只想离开这个该死的房子。
不得不说,珍妮•罗森脑洞真是非常非常大的,以至于那些「发疯」的想法总让我觉得是为了配得上她的有趣才得的。至于为什么脑洞这么大,我想她的爸爸是功不可没的。她的爸爸教会了她一些事,嗯,非常重要的一些事,不信一起来看看——
你不能把驴子单独留在汽车里。但你能够把它带进酒吧,而且从此以后,你就再也进不了那家酒吧的门了。
恐惧的反面是自由,而且你通常会比一开始少几根手指。
总得有一些时刻,你必须做一个成年人。那些时刻其实都是阴谋诡计,你可别信以为真。
别和其他人犯同样的错误。你要犯一些了不起的错误,犯一些令人震惊的错误,这样他们就别无选择,只能对你犯的错误略微留一点印象了。
在讨厌你的人面前表现得开心,这样他们就会知道自己没有惹你生气,这还会把他们气疯了。
别故意摧残自己。有一大群人愿意免费摧残你。
正常即为无聊。古怪就是更好。山羊可爱,不过只在数量不多的时候。
真好啊,有了这样深刻而有趣的老爸,生活又多了一些期待。不然的话,总是被灌鸡汤,总是被言语鼓励着,真是很没劲吧。
写在最后
正因为上面种种,珍妮•罗森虽然备受折磨,却也一直坚挺着。
她形容她们是生活在水平面以下的人,所以明白,当太阳出来的时候,她们应该尽情生活与翱翔。把正常人固定在稳妥的生活轨道上的隐形绳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固定住她们。有时候,她们和其他人一样走在阳光下;有时候她们住在水底,一边斗争,一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