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记一场有关死亡的讲座
一百年前,一个女婴在英国诞生。襁褓里的她断然不会相信,一百年之后的人们,会以“死亡”的名义来纪念她! 她就是西西里.桑德斯女士,开创了现代临终关怀体系,使全世界开始关注并善待生命垂危者。她是一名护士、社工,也是一名医生,她建立了临终关怀体系——一个以疼痛控制新方法和多方位治疗相结合的全面护理体系。她推进了新医学的发展,尤其是姑息治疗和现代临终关怀的发展。

“我们必须关心生命的质量,一如我们关心生命的长度”,西西里.桑德斯,这位被英国人民亲切地成为桑德斯女士的女性先驱,于1967年在伦敦郊外成立了第一家现代宁养院,圣克里斯多弗宁养院。今天,圣克里斯多弗宁养院每年都要接待来自全球各地、超过四千名访客和五万多名前来学习训练的保健专家。 3108,被誉为复旦大学的思想高地的一间教室,在充满生机与朝气的阳春三月,拉开了“生命文化艺术节”的序幕——探讨生命,探究死亡!

生与死,这个曾被我认为是如此对立的两个词,居然在此刻让我有了新的认识——它们都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开幕式致辞时,一位哲学系教授提到自己亲自送走了两位老人的感受,在面对亲人离世的悲痛时,我们既束手无策,又无法自拔。她提到著名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观点——并非悲观地抱有人生终有一死的念头,而是在死亡面前保持敬畏感,如此,才能更加珍惜此刻的生,无论是自己,亦或是他人! 而另一位多年从事殡葬服务的嘉宾更是深情款款地诉说着自己对死者的尊重,无不惋惜地指出——国人对于死亡的避讳,最终导致的,是对自己已故亲人最后告别的仓惶。她的一位好友曾经调侃说,“我们在活着的时候,不愿意拿出哪怕一分钟的时间与亲密的人讨论死亡;但当我们突然面对亲人的死亡时,悲痛居然让我们感觉自己一生都像没有活过一样!” 死亡,就如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 但是,在当晚主讲嘉宾——复旦大学肿瘤医院的成文武主任的口中,它却是生命自然的进程,恰如我们都渴望有尊严的出生一般,我们也自然会渴求有尊严的死去。 在他的从医生涯中,从关注疾病到关注人,真正发生影响的就是那份对死亡的尊重。 然而,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又恰恰是一份让人感到孤独的职业。 他不乏调侃地说,同为肿瘤医院专家门诊,隔壁门庭若市,而他则门可罗雀,偶尔一两个探过头来,开口就问,“姑息治疗是什么?你们对肿瘤也‘姑息养奸’的?!” 全场的哄笑却映衬了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的辛酸与苦涩,甚至,他说自己一条棉毛裤都要打补丁,就连医院收拾卫生的阿姨看到都惊讶。他却不以为然地自嘲道,“大家都是搞‘卫生’行业的,本来就不分彼此”!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看似对临终的重视实则是想尽可能延长患者的生命,金钱仿佛成了可以与死神交涉的筹码。但是,成主任无不感慨地重复着一句老话——如果生命的问题可以用金钱来解决,那么,生命也就变得不值钱了! 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它不多给一分钟的留恋,也自然不多抢夺一刻钟的分别。 在成主任的病房里,不乏也有病人“被宣判”两三天的死期,在他这里竟然延长了一年两个月的时间! 这不是简单地使用机械性的仪器维持呼吸,用浑身插满的管子来保持病人留一口气,而是基于他多年来临床的实践与充满对生命(包含死亡)的敬意带来的“奇迹”! 他毫不避讳地说自己曾送走了四位数的病人,看着他们咽下最后一口气,离开这个让他们如此眷恋的人世间。 而他,更是坦言把每一位病人当做一本教科书去“读”,去思考,去反思死亡究竟是自然到来,还是自己失误导致提前了……直到病人离去,才合上这本书。但是,一页一页地阅读和思考,让他对于职业的理解与思想逐渐铸就他这个人! 2016年,他参与世界姑息治疗与临终关怀评估,对中国目前正在做的项目及现状做了介绍,使得中国在80个国家的排名终于从2012年的倒数第二,前进到第71名。微小的进步足以反映出路漫漫其修远的艰辛,更难能可贵的是让人看到了前进的希望! 他感谢到场的每一位年轻人,正在用一点点微弱的力量,点燃这份星星之火的希望;而我们,则以热烈的掌声,对他及他所敬畏的事业报以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