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致敬法兰克福学派02
关于平庸之恶与话语领域的封闭
第四章 话语领域的封闭
语言的功能化表示一种具有政治意涵的功能的省略。在公众话语的关节点上,子明的分析性命题似乎有着巫术仪式规则式的作用。由于不断被强行介入接收者的大脑,它们产生了把意义封闭在规则所给出的条件范围内的效果。p71
缩略语指的是那种,也只是那种通过删除超越性含义分方式而制度化的东西。它的意义是被固定、被篡改和被掺杂进其他成分的东西。一旦成为官方用于,并在普遍用法中不断重复,又得到知识分子的“认可”,它就会丧失一切认知价值,仅仅服务于对一种不可置疑的事实的认可。p76-77.
仪式化的极权主义语言——话语的封闭,话语是政治工具,是刑法代码,同时也是“既存真理”和业已确立的价值标准。
ps.马尔库塞用仪式化的极权主义语言表明所谓语词构成背后的意识形态问题。实际上论证的中心是语词的封闭是包裹着政治意图的封闭,也可最终理解为单向度的权力控制。这点与福柯的权力中心思想不谋而合。这一段也让我想起《1984》里对老大哥所谓“新语”的介绍。“新语的最后目标就是把思想的范围缩小” “我们在消灭词汇,每天毁掉的数以百计。我们要把语言的渣滓都清除出去”。然后,好像是所有具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全部被替换掉,例如丑变为非美,差变为非好等等。
关于话语领域的封闭,汉娜阿伦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语词的封闭作为平庸之恶帮凶这一角色昭然若揭。尽管阿伦特从没有直接的指控过。摘下两段精彩的段落。该段是阿伦特回忆她看到接受审判时的艾希曼——
比如,他不断说起“熟悉引语”(一本经典德语名人名言集),但其实他想说的是戈培尔式的惯用语、俗语和标准口号。再比如,主审法官就萨森档案用德语对他进行交叉询问时,他用了“还手”(以牙还牙)这个词,以表示它拒绝让萨森纵情消费他的故事;兰道法官显然不熟悉纸牌游戏,他听不明白。但艾希曼除此之外想不出别的词来,相比在学生时期就令他保守困扰,却未能明确的意识到他的语言缺陷,逐渐形成了失语症。他道歉道“官方用语是我唯一的语言。”但问题在于,官方用语已经成为他的语言,因为他根本没有能力说出一句不是套话的完整句。
无论他是在阿根廷还是在耶路撒冷写回忆录,无论是面对警官还是法庭,他说的总是同样的话,用同样的词。你听他说话的时间越长,就会越明显的感觉到,这种表达能力的匮乏恰恰与思考力的缺失密不可分(ps. 这里似乎涉及到一个先后顺序的问题。如果首先认为“恶”是“平庸的”,那么思考力的匮乏应该是表达能力匮乏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如马尔库塞所说,这是极权主义语言封闭性的必然结果,因而个体是被动承受者);确切的说,他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之所以无法与他进行交流,并不是因为他说谎,而是因为他周围环绕着壁垒,屏蔽他的言辞和他人的存在,从而帮他一并拒绝着真相(ps.这里阿伦特似乎又颠倒了结果和原因。“他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是他语词封闭的结果,即并不是“因为”他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所以才形成了他封闭的语言。是因为他的全部认知在封闭的语词环境中形成,所以他呈现出的思考体系是拒斥多元思维的,也就是马尔库塞说的“单向度”思维。这一点也可以在阿伦特描述的艾希曼与其家人的关系中得到证实。阿伦特写到,艾希曼与家人关系和善且亲密,他甚至可能是尽职尽责的丈夫和儿子,因此“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似乎并不能成为艾希曼封闭及干涩的语言特征的原因)。
ps.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重新分析了现代性的发展何以让罕见的屠杀事件成为可能,那是一种由日常的非理性引发的巨大悲剧。这里最为关键的是“悲剧的日常性”,一旦作为酷刑的体验成为日常,他们将丧失对于“酷刑”的感知与体验,并将处于一种常规的“病态”之中。又正如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里分析的,这个社会最大的失常就在于,关于社会“正常与否”的论调是由大多数定义的,也就是,人数的多少成为人们划分正常与失常的标准。而当病态本身成为日常后,在此环境中孕育的绝大多数人将形成新的权力,这股权力足以决定什么是正常,什么是失常。封闭式的话语训练无疑是最无形的权力规训工具。因为它太深入日常,太不容易被人发觉。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话就是拿来说的,谁又会在说话这件事情上多加什么思考。因此它是最无孔不入的刑具!封闭式的话语锻造出坚韧的单向度思想与单向度人格(从这个意义上讲话语的封闭对单向度的个人与社会的塑造似乎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以致于人们似乎又无权去责怪一个“单向度的人”。汉娜.阿伦特在写出平庸之恶后饱受辱骂,大多数人认为她是在为恶魔的罪恶开脱。然而,当那么一个其貌不扬、语言吨色、目光呆滞又显得有些胆小的“小小人”站在你面前时,你到底该责怪谁?单向度的人,作为一个真实的个人,错在哪里?(这里好像把自己绕进去了)。因此,艾希曼的恶是平庸之恶,封闭的语言造就了单向度的人格,而这些人格的平庸本身又是最最无法挽回且又无可饶恕之大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