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公开课-记录帖
4.16 第一课 常识并不平常
information→transformation
Common sense is not common.
第一课的最大收获就是,不要一味向前冲,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安静下来,思考、消化,将知识内生性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融入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学到的东西需要应用才行,一个大家都明白的道理。就像老师在课上说的,这个课程教授的东西都是大家听过的很常识性的东西,但恰恰就是这些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们一直以为自己都懂,所以总是会下意识的会忽略这些点,并没有真正运用进而朝好的方向改变我们现有的生活。伏尔泰:常识并不平常。
学术理论依据为,小鼠迷宫试验发现,小鼠变聪明是在试验停止之后,而不是一直处于试验中。
再看看我自己,就拿看书来说,想早点参透投资的真谛,潜意识里总是想多看些书,看某本特定书的时候,总是下意识的想快点看完这本书,真是太不应该了。现在想想,那些目标一年看多少多少本书的人,或许也跟我有着相似的不当吧。看完一本书,或者看完一章,应该停下来,想想,再想想。放慢速度,增加深度,不断沉淀。
虽然是讲幸福的课,但是教会我们的东西应该是可以延伸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当我们焦虑的时候、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当我们纠结的时候...,先停下来,或许会有意向不到的收获。
4.17第二课
当一个人的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某一方面时,就容易忽略掉其他方面的信息。比如,当我的注意力、当我每天想的都是他的缺点时,那我就看不到他的优点了,慢慢的,他也就真的没了优点。所以,当老师不断鼓励调皮捣蛋的小孩,不断将他们与各种美好的品质关联在一起时,他们也就真的慢慢变得美好了。就个人而言,而我们的注意力到底会被引导向哪一边则与内心是积极主动型还是被动伤害型关系密切的。不幸的是,我恰恰是这种被动伤害型的,当某件看起来不那么好的事情发生时,我会把这件事情的糟糕状态放大十倍,然后不断联想更糟糕的情形,然后陷入悲伤。我知道自己必须在这一点上有所改变,一切往好的方向想,避免停在原地陷入悲伤无法自拔,而要及时付出行动,向前进。但是固定的思维模式似乎很难打破,并且往好的方面想也不能是阿Q精神式的自我安慰,希望我能早日找到方法,有所突破。
4.18 第三课
疾病模型 vs 健康模型
治标与治本的区别,治疗与预防的区别,应该两者结合的同时更注重后者,积极心态、快乐生活、笃定前行,不好的东西自会远离,美好的事物自会到来。鲜花盛开,蝴蝶自来。
4.24第四课
基础幸福水平:外界的事务对情绪的影响是有时间效力的,影响时间一过,人们会恢复到个人的基础幸福水平。快乐的人基础幸福水平高。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基础幸福水平。
允许自己生而为人:无条件的接受自己。痛苦的情绪和快乐的情绪一样是生而为人必有的经历,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一如物理世界万有引力的存在。只有精神病人和死人没有情绪波动。快乐的人并不是只感受到快乐,而是同样会有痛苦的时候,只是他们会更快的从痛苦的情绪中恢复过来。
4.26第五课
信念是自我实现的预言
梦想英里的故事:冲破内心的束缚
皮格马利翁效应:心理暗示的力量
情境的影响力:角色沉浸
任务练习:每天做5件好事
之后的笔记都是手写的,所以我并没有偷懒啦。
整个看完已经有好几天了,一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吧,看完后推荐给了两个朋友。
一直想着看完后写点心得的,一直拖到今天。因为这几天状态一直都不是很好,心理上有点懈怠,看书写文章都不能很投入,容易分心不在状态,身体上颈椎不是很舒服,脖子总觉得酸疼酸疼的。情绪不算很低落,就是做事情不太提得起精神,anyway,permission to be human,允许自己出状况,因为无法保证每天都能量满满的。
好了,说说看了幸福课的收获吧。总的来说,看完这个课或者说看这个课的过程中,有好多个瞬间都有茅塞顿开或者醍醐灌顶般的感觉,后悔没早一点看这个课。但是话说回来,早点看的话,不一定会有现在这般感悟,甚至看不看得进去都很难说。觉得只有经历过迷惑困惑之后看这个才会有顿悟或者开窍吧。
以前的自己,总是很容易变得不开心,一丁点小事都能引起自己情绪的波动,关键是自己还很难说清到底是为什么不开心。随着课程的进展,我逐渐看清了自己身上导致自己不开心的很多因素,几乎Tal说的都占了吧,哈哈。
最早看到的是自己身上彻彻底底的消极受害者心态,关注的总是消极的东西,遇到事情总是往最坏的一面思考,无端把事情想得很糟糕,然后让自己变得不开心无法自拔。
接着看到自己身上把别人的好逐渐当成理所当然,慢慢的忘了要常怀感恩之心。而常怀感恩之心又有助于我们更多的关注生活中美好的一面,逐渐变得乐观。
看到自己总是在找别人身上的缺点,尤其是身边最亲近的人,总是在挑剔在斤斤计较,为什么就不能多关注下对方的闪光点呢。其实这一点早就有所觉醒,意识到很久了,但是道理知道,但思维模式就是很难改过来。有时候在想,这种思维模式应该跟家里从小生长的环境有关系吧。身边的亲人都不是善于发现别人优点的人,相反却总是聚在一起就抨击别人缺点,对别人的评头论足也都是不好的一面,或许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我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就成这种思维模式了吧。无论如何,现在能认识到这点已经很好了,我可以慢慢改正,一定要慢慢改正,不然这种不好的思维方式还会延续到我的下一代,这就太糟糕了。
看到自己依赖性的自尊模式,总是以别人的眼光来影响自己的决定,害怕去尝试,害怕失败后被别人笑话,或者就是自己单纯的揣摩别人对自己不好的评价,以前其实也知道自己这缺点,记了很久的一句话就是: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但是这种思维模式依然还在影响着自己的决定。虽说依赖性、独立性、XX性并不是完全孤立的,基本都是同时存在而以其中一个为主,但还是希望自己早点过度到独立性为主,做事情、做决定能真正的听从自己内心,不要过多的因为自己瞎想的别人的看法而影响自己的决定,影响自己对生活的投入。然后,学会表达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自己,不要活在被认可的框框里,被了解才是最重要的,被了解才是亲密关系的钥匙。以前也有想过,为什么除了男女朋友,我与其他人之间再难有非常亲密的关系,给很多人一种难以接近的距离感,现在看来,就是因为一直端着,没有做真实的自己吧,好面子,面子包袱重。
看到认为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对待的潜意识。因为只要别人对自己好点就会有压力,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应该也是导致没有多亲密关系的原因吧。
看到了自己的相对狭窄的视野,当眼里看到的全是悲观的东西时,其他美好的东西就全被我挡在外面了,阳光进不来,我如何能快乐?
看到了自己的完美主义,这是我以前没怎么意识到的或者说没意识到这么深的,我才知道原来我是这么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没把握的事情从来不做,所以不愿尝试有挑战性的事物,甚至不愿去接触新事物,因为害怕不确定因素会带来失败。不爱听别人带有否定活批评的意见,拒绝建议,拒绝被否定。把失败当朋友,失败只是人生路上再正常不得过的事情。
看到了自己在爱情里的固定心态,而不是可塑心态。这一点真的是直戳我心,并且是自己以前基本完全没有意识到的一点。以前的我,首先喜欢因为一点事情就不高兴,然后就对方否定否定在否定,然后就是质疑当初自己的选择。那时候的我可能真的认为茫茫人海存在一个和我完全匹配的对的人,不然不会一遇到问题就会质疑自己当初的选择而想要放弃。这种心态致使我从没有真正去实践过去培育一个对的人,而总是在埋怨、抱怨或者 遗憾与后悔之中。时至今日,我依然不是很有耐心,去给予时间、给予空间、给予宽容让对方成长,但是我已经知道要这么做了,也已经在这么做了,我想还为时不晚。
看到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面对冲突的态度,面对冲突,我会上升到感情的层面,不对事只对人,觉得有问题了就不喜欢对方了,真的发现以前的自己在亲密关系中太糟糕了,感恩总有那么一个人总是无条件的包容我爱我。以后的自己一定要成熟点,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做多对事不对人,避免敌对,避免上升到感情的层面。
上面的很多其实都是想通的,总之,要学会乐观、学会感恩、学会包容。加油,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