澡堂边的死亡线
许久没掂着那台“没怎么用却不知道为何快门坏掉了没管它放了半年自己又好了”的佳能相机出来拍拍照,怕它再坏掉于是就带着出了门。最终还是决定下班之后从郑州机务段穿过去,看看有什么能拍的。

机务段这种老气的地方,迈进大门没多远,就仿佛时光倒流了几十年,回到了落后迟缓破旧简朴浪漫激情的解放初年代。不管是“文革风”的美术字体,还是昏暗的亮着一个白炽灯的窗户商店,还是一成未变的1435mm铁轨,甚至枕木下的道砟和乌黑的泥土,都让人想捋捋胡子。


黄河路下穿铁路的隧道减轻了金水路的压力,然而隧道两端的嵩山路和沙口路都在建设工程,堵车是常态。走到这里,柴油机响亮的轰鸣从东北方传来。这声音一定是“肌肉车”爱好者的最爱,16缸280mm活塞,百公里300多升的油耗,使得引擎的震动现在几十米开外都能感受得到。一列东风8B露出头来,这本来是为了第一次铁路大提速时准备的干线货运机车,在中国铁路电气化程度不高的2000年前后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如今已是电力机车的天下,8B只得蜗居在机务段货场内打打零工安度晚年了。


进了机务段大门第一眼看见的是个叫霁月的雕塑,既然是雕塑,就一定是看不懂的,就记住叫什么就行了,至于有人问起来,全看临场发挥忽悠的本事。机务段是南北纵深的布局,两侧是铁路线,大路得左转。左转弯的地方是个大棚,大概就是火车司机上下车交接班的地方,基本上里面不是HXD1B就是HXD3C,拉货的车头,一水儿的深蓝色,远不如“东风”“韶山”时代的机车色彩斑斓。统一显得整齐,但是略微缺乏个性。这也就就是为什么我喜欢改革开放刚开始的年代: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看什么都新鲜。好奇心带来的就是个性,所以那个时候的学生们就敢一起跳广场舞,拦五对轮。



机务段大路再往北,走到能闻到洗发水味道的地方,就到了机务段的洗澡堂了。这里既有一个给人洗澡的澡堂子,也有一个给火车洗澡的“澡堂”,在二者中间,则是“闻名”的死亡线。死亡线很好理解,就是停在这条线路上的机车,都是被宣告死刑要面临报废拆解命运的。郑州机务段的死亡线里,2010年左右停放着大名鼎鼎的“中原之星”,和“天梭”,“奥星”等等中国早年自研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后来换成了韶山3,再到现在变成了韶山8。1998年的时候韶山8在京广线上跑到了240km的时速,以至于广铁广段的SS8-0001号车身铭牌上还有“240km/h中国铁路第一速”的字样。不出意外的话,这列车头将来报废之后可以留全尸送进铁路博物馆,永世长存。而他的兄弟们,正如死亡线停放着的10台韶山8,都会被拆成零件回炉,以另一种方式获得新生。韶山8我并不是很喜欢,但在北京上学的时间里,却总是它拉着我来来回回。时间久了,也有那么点特别的情怀。这个车据说司机很不喜欢,因为它采用的是Bo-Bo轴式,即一个转向架上有两个轮对(通常为三个),轴重太轻,运载能力很有限,要么空转打滑,要么提速很慢。好在郑局的司机能摸得清它的脾性,上学时的卧铺车还算平稳。相比之下,我都可以想象在新客运机车还没到位,用HXD3C这么个拉货的车头临时替代时,司机是多么的兴奋。HXD3C马力很大,提速快,被称为“赶点神车”,所以司机开起来拼了命似的“踩油门”。因为设计是拉货用的,所以没有什么平顺性,起步时巨大的闯动能把人从床上震下来。如今,这些天蓝色的伙计们降了弓,门窗焊死,厂牌被摘,静静的在这里等着,等着天道轮回的那一刻。




















历史往往在结束的时候才充满了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