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然之客
听闻贺家池曾是绍兴最美的湖,可谓“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曾拥有鲁迅笔下的“乌篷船”,“社戏”的美景美境。 而今人类为了自己进步和发展的欲望,无节制破坏环境,大湖被一个个挖泥烧砖的窑厂和巨大的垃圾场一点点蚕食,真是应了那句“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 “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云。”这是明代陈棐对祁连山的雄美壮丽和独特的西域风情的感慨之作。相信大家在读过此诗后和我一样,无不为千年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大为惊叹。实是美哉,美哉。 不过在惊叹过后,我忍不住究其因果,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惊讶?难道真的只是美景吗? 大自然赠予的美景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此等美景奇景难见吧!试想,如若地球上遍地是此种神话般的美景,就像路边的树木一样常见,我们还会感到惊奇吗? 顺着这个思路,又引发了我一连串的疑问。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否真的拥有各种自然奇景?不然,为何有昔日李白所见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王维所见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何有杜甫所言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为何有苏轼所言的“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 按此思路细究,倘若千年之前真有这些美景,为何现在我们所看见的是少之又少?排开不可抗力因素,如今年九寨沟地震后消失的五彩池,还有什么破坏了这些美景?经过一番思索,终于寻得两点原因。 其一,是人们对待自然的方式。世间万物皆生根与大地,可当下的我们却与土地的接触少之又少。砖头,水泥,钢筋,塑料等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建成的城市包围住人们,行走在街上,脚步也流连于商店,建筑物,水泥路之间,切断了与自然的层层联系。并且,在当下风靡全国的开采热中,面对美景,大家眼中出现的却是资源和利益,名山大川只是旅游资源。 正如如今的“祁连山”,早已千疮百孔:矿产资源违规过度开采,水电设施违法乱建。这些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几乎把山掏空。“祁连山之痛”不仅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对千百年来的诗词文化的葬送。 仍记得一部关于民族文化的纪录片中提到藏民们把大山大川看作神灵的栖居地,每每路过都会虔诚地祭拜。其中有句著名的话叫“山是主,人是客”,在他们眼中,山川河流绝不是利用的对象。作为大自然的客人,我们应正当享受主人的赠予,同时也应对主人心怀感恩,敬畏自然。 其二,是人们游览观光时的礼节。周国平曾在《名人与名胜》中提到:“人怕出名,风景也怕出名。”诚然,人一出名,就会沉溺于鲜花和掌声,风景一出名,便会引来游人无数,失去宁静和被真正的知音赏玩的欣慰。观赏的热浪过后,是满目疮痍的土地。“到此一游”的标记,堆积如山的景区垃圾......悲哉!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客人,才是对自然最好的方式吧。 澎湃新闻在评价《极简进化史》时说:“当人类为了自己进步和发展的欲望,无节制破坏环境的时候,他们就像是最愚蠢的寄生虫,杀死自己的寄主,走向毁灭。”人类作为大自然的客人,我们应明白不管人类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和文明,也远没有自然界伟大。只有顺从自然,才能驾驭自然。 人才不是地球的主人,我们可以亲近自然,认识自然,但这是有限度的,合理利用自然才是科学,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