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与《潜行者》:绝望者的自我救赎之旅
前言:所有进入神迹和秘境的人,都几乎带有生活创伤,他/她们希求通过身体上的磨难带来心灵上的治愈。
被占有/遗弃的世界角落里,奇花异兽比比皆是,妖娆美丽宛如天堂精灵,可进入的人,若疏忽一下,就会步入陷阱,危险万分。《湮灭》中的“Shimmer”和《潜行者》里的“The Zone”,它们都是由于来自外太空陨石的撞击,得以形成一个封闭空间,造就了一个关于记忆遗忘和愿望实现的“神迹之地”传说。这些传说,在口口相传中,披上了层层神秘外衣。
不同于伏地魔的名字,在魔法师的世界中产生的是关于“危险”的噤声反应,Shimmer和The Zone 分别勾起的是人类自我毁灭的冲动和按耐不住的好奇之心。《湮灭》中走进“Shimmer”的是对现实失望,有着生活创伤的科学研究/军旅人员,他们渴望被毁灭;《潜行者》中是如同寻宝一般进入“The Zone”的猎人向导,作家,科学家,他们渴望被给予财富/权力,灵感,声誉。
这段旅程,对所有人来说,是一次自我寻找之旅,亦如一场《少年派奇幻漂流记》。
故事和影像:一个是魅影奇观,一个是诗意对白
电影《湮灭》故事的原版模型是小说《遗落的南境》,它曾打败大刘的《三体》,在2014年就获得了雨果奖。电影《湮灭》,它讲述了一组四人女子科学家进入未知区域“Shimmer”的历险经历。
队长是已得癌症的心理学家,她曾挑选和甄别适合进入“Shimmer”的探险队员,在她自己组队之前,已经有11支队伍有去无回。其他队员包括,人类学家是个失去女儿的伤心母亲,勘测员是个暴脾气的酗酒者,物理学家是个柔弱拘谨的剑桥博士后。以及,本片探险队中唯一的幸存者,生物学家(娜塔莉·波特曼饰),曾婚内出轨导致军人丈夫选择了“Shimmer”任务,她,进入“Shimmer”是想赎罪。
她们进入的世界是奇特的,也是错位的。在那里,身处同一时空的事物,会相互影响彼此,像镜子一样,反弹和吸收不同种类的基因。因此,鹿角上开起了粉色花朵,鳄鱼长了鲨鱼的牙齿,庭院里的树木长成了人的模样,黑熊学会了捕猎者的声音语调。不同于美剧《穹顶之下》中切口完整的透明穹顶,Shimmer是个类似泡泡般的薄膜,柔软而美丽,它允许人类的自由出入,只是来的人,已无离开的心。类似于《穹顶之下》的困局设计,Shimmer也考验人的意志,在极端环境下,人的自保天性与利他教育之间的冲突显露无疑。
队员们认为,之前的探险队之所以会死,无外乎两个原因:要么是被Shimmer里的生物所杀,要么是队友之间的相互残杀。第一次,物理学家乔西遭遇了鲨鳄的攻击,大半个身子被咬下了水,是生物学家莉娜,人类学家谢尔德,勘探员救出了她,队长心理学家文特西只是远远的看着。第二次,人类学家被人熊拖走,勘探员发现了莉娜隐藏的带有丈夫画像的吊坠。一时间,两种生命危险突然一起到来,队员之间的信任开始瓦解。勘探员也丧命于人熊之口,队长执意离队,队员乔西决定留在Shimmer,化为它的一部分。一个人,只剩莉娜自己前行了,她必须勇敢,必须独行,必须向前。
谜底就在眼前。探险队寻找的灯塔,Shimmer之源,就在海岸边,也是可以逃出Shimmer的边界之处。这里的景象,有着宗教祭祀般的神秘与庄重。水晶树干冲天而立,累累白骨以叩拜的姿势,杵进灯塔门前的沙地上。膨胀的白色灯塔建筑,一部分是树的形状,蜿蜒的枝蔓像是刻在了墙身上的画。在灯塔内部,莉娜见到了已用白磷炸弹自曝的丈夫尸体,以及手持dv影像里重生的丈夫;在类似人类子宫入口般的地下洞穴里,莉娜见证了队长文特西被外星生物吞噬。
这个外星生物,皮肤像树一样,它还有极强的模仿能力。莉娜想逃出灯塔,却不得不和已幻化出自己模样的树人,搏斗。莉娜猛烈地反击,树人也大力地反击;争执间,恐惧大于理智,莉娜不敌,休克过去。第二回合,莉娜想明白了Shimmer的规则,她友好的托起树人的手,把白磷手榴弹像给予珍宝般放入树人手中,拉开了线,然后,转身向门外逃去。回望间,树人全身着了火,它点燃了莉娜死去的丈夫尸体,点燃了灯塔,又踉跄跑回那个子宫一般的洞穴。烈火燃烧中,Shimmer消失了。
在军事基地,莉娜接受着拷问。她的描述,带给研究人员一次次的震惊。因为《湮灭》里物种不仅突破了造物主的种族边界,也冲击着现有科学认知的边界:这些奇异物种,无法得到科学的解释。稍后,莉娜见到了DV影像中重生的丈夫凯恩,他仅保留了那个死去的丈夫对莉娜的爱意和思念,他不记得莉娜和她同事的婚外情了。他不是那个原来的他了。片刻的相认后,他/她们相拥在了一起,各有所思。
1979年的俄国电影《潜行者》,改编自苏联科幻小说《路边野餐》,长约2小时40分钟。大量的的诗歌作品对白,简约布景,和不经看的三个中年男演员,让这部影片故事情节十分不“好看”。
故事简要来说,是一个赏金猎人,带酗酒的作家,不得意的物理科学家进入禁区“The Zone”寻找,那个能许愿,像阿拉丁神灯一般的“The Room”.行进的道路,必须遵守赏金猎人的要求安排,绕路行走。他们用螺母系上白丝带投掷问路,小心翼翼避开猎人口中的“陷阱”。
作家是最先反抗,这种不通情理的命令安排,他执意脱队,径直走向了二百米开外的“The Room”,结果快到门前时,被人出声警告,退了回去。没人知道是谁的声音,猎人认定是“The Zone”的指示。他们一行人必须恭敬,才能通过考验。物理学家带了背包进“The Zone”,里面装有保温杯和三明治。行走到一半时,他发现自己丢了背包,执意要回去寻找;猎人警告无效后,带着作家继续前进,趟过一个水雾弥漫的闸口后,俩人意外发现物理科学家正坐在出口处。原来,他们走了一圈,只是绕回了原点。
既然这又是“The Zone”的指示,那就稍作休息后再赶路吧。影片在这处涌现了大段大段关于生命哲学的对白。有关于对核灾难到来之时,人们慌乱逃窜的景象描述,对生命终归泥土的哀叹。一个长镜头紧贴着溪面扫过,近的可以看见已被水淹没,沉底的种种器械,针管,纱布。接着,三人进入了类似厂房的房间,他们在那里发现了电话,物理学家还用电话拨给了外界。
一时间,作家和物理学家对猎人的“权威性”产生了质疑,他们开始怀疑”The Room”的真实性。一番争执后,他们决定要继续赶路,这次要抽签决定打头探路之人。作家成了这位“英雄”。快到“The Room”的门槛了,物理学家兴奋之余,告诉大家他真正的目的:用核弹毁灭“The Room”,毁灭大家抱有幻想之处。猎人愤而反击,作家阻止猎人,物理学家告诉作家要对猎人文明些。两三个回合下,猎人讲述了“The Room”对他的意义:这是绝望之人的最后停留之处,没有了它,我也就找不到人生意义了。三人静默,然后决定了回程,放弃进入“The Room”.
回到家后的猎人,向妻子哭诉,以后没有人需要“The Room”了,因为人们不再相信“The Room”了。妻子请求丈夫,带她去“The Room”,但丈夫没有答应,他认为“The Room”可能对妻子没有效果。妻子安抚丈夫睡着后,对着镜头倾诉了生活的苦。最后一个长镜头,给了猎人的女儿,那个传说中没有脚的孩子,正在注视着桌上的三个玻璃杯。不知是在那专注而炙热的眼神下,还是列车行过的振动下,玻璃杯一个个的在向桌边移动。“啪”,杯子碎了一个,另外两个在桌边停留,岌岌可危。
之所以把《湮灭》和《潜行者》放在一起评说,是因为它们故事内核的相似性。
“Shimmer”和”The Zone”都是禁忌之地,犹如伊甸园;“The light house” 和 “The Room”则是应许之地,前来之人,只要怀有真挚之心,都可以实现愿望。尤其,《湮灭》和《潜行者》都把这一赋予权力给了“外来文明”,ta们指望拯救者来自地外。与《降临》类似,这两部影片的创作者/导演对外来文明没有敌视之意,反而把“外来文明”当作一面镜子,来反思地球人的思考方式偏差。
值得一提的是,《湮灭》导演的前作是《机械姬》,隐约感觉他这次在《湮灭》里把重生的凯恩拍出了“机器人”的味道。重生的凯恩只留有部分关于莉娜的记忆,当莉娜询问重生的凯恩身份问题时,他很聪明的用反问,或者模仿着莉娜的问题来提问;很像机械姬在接受图灵测试时的状态。所以,从这一点上,我认为莉娜还是原来的莉娜,并不同意她也被“重生”了的解读,最后的拥抱,更像是她的愿望达成。就像队长文特西渴望毁灭,在全知中走向死亡;莉娜许下的愿望是凯恩能原谅他,回到她身边。
其次,在《潜行者》的年代,1979年,整个世界还处于东西方对峙的局面。创作者们受时代的焦虑感染,对外来文明的刻画都是极其不友善的,同一时期的《异形》就是典型代表。所以,难得《潜行者》流露的依旧是开放意识,只不过底色很悲凉,是“苦中作乐”。再者,关于重生的凯恩可以直接抵达莉娜的房子外,抛下物理学家前行的猎人和作家绕路回到了出发原点,在物理学上有一个“多重宇宙”的理论可以来解释。
在量子力学中,当一个粒子从 A 点运动到 B 点时,它不光走过了一条路径,而是同时走过了所有可能的路径。它可能既走了一条从 A 直接连到 B 的路径,也有可能在中途绕了一个圈……再转个弯回来到达 B 点。总之一切有可能的路线,这个粒子都同时跑了一趟,因此这一粒子就具有多重历史。(得到解读,2018)

所以,“The light house” 和 “The Room”也许具备的是时空转换的能力,ta们把人们送去那个“理想”的平行宇宙,人们的愿望也就因此达成了。
电影文本解析:你是我所熟悉的世界,又不是那个原版
原克罗地亚籍,现教书于加拿大的学者Darko Suvin, 就科幻类型提出过“认知疏离”(Cognitive estrangement)的理论:科幻故事中的情节要与我们的同时代科技发展现实保持一定距离。它可以是《星际迷航》里已经实现的空间跳跃/实时传送,也可以是《人猿星球》/《猿球崛起》里的人与动物社会地位的置换;人类文明,或领先进步或退化毁灭,影片中的世界总是有别于我们所处的现实。而那些科技装置/概念/怪物,【时间机器】,【基因变异】,【哥斯拉】,则是某种社会情绪外化的具体形象。
其次,具备“认知疏离”概念的故事仅是基于我们现有认知和世界观的改编,它们并不能完全超脱我们现有的社会现实,所以通过联系具体时代背景,或者创作语境,观众就能够理解科幻故事所处的世界运行逻辑,以及发现影片中所指代的真实社会事件;或者观众基于自己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喜好偏恶可以有多种关于影片的解读。譬如,在美苏对峙的年代,《星球大战》中的蛮横专制的西斯皇帝被解读为了“斯大林”的化身,《神秘博士》里只会服从和攻击的机器人Dalek被视为纳粹的分身,以及对AIDS恐慌的80年代,《The Fry》(变蝇人)中的基因变异,物种融合被解读为对携艾滋病毒人的歧视。所以,接下来,我关于《湮灭》和《潜行者》的解读,纯属个人联想。就像我不同意有些影评用《头号玩家》来讽刺腾讯,我不认为“金银铜”的用户评级是腾讯一家独有的用户运营模式,大部分企业都有这样的分层运营;你也不用完全同意以下解读。
《湮灭》:非我族类,危险,危险,危险!
《湮灭》本身对奇异物种的态度是排斥的。不同物种的杂交,是在基因遭遇辐射变异的情况下,得以实现。除了重生的凯恩类似“机器人/仿生人”的解读,他更像是被外星人占有了(Possessed)人类身体。在科幻片发展初期,对种族的划分非常清晰,创作者常把外星人与地球的接触描绘成入侵的灾难事件,对外星种族的外貌刻画更是兽人形态。《湮灭》对我来说,耐人寻味的一点是,它对“杂交”的理解。它给予莉娜的秘密情人,是个黑人;他是莉娜的已婚同事,在凯恩外出工作时,他会来到他们的卧室与莉娜幽会。早些时期的影片里,《金刚》和《人猿泰山》饱受批评的正是,制作方把黑猩猩与黑人联系在一起,创造出黑人对白人女性渴望和占有的邪恶,以次凸显白人英雄的“伟光正”。这不是偶然,所有的电影布景和人员选择都是人为的。其次,亚裔在《湮灭》中的地位是个局外人的设置,这位负责审讯的官员和《黑镜》第三季第六集《全网公敌》里拼命维护上级,结果造成大屠杀的官僚,ta们是同一位扮演者。那是在嘲讽亚裔在世界事务上只会旁观,添乱,诘问么?


扮演者Benedict Wong(上图为《湮灭》,下图为《黑镜3》)
我对这个“种族融合”的问题确实有所困扰。在英国上学时,遇到过一个新加坡的妹子,她关注女权,常在FB上发表关于此方面的文章。有次,她发表了这样一番言论:我们应该努力,让女权少些白色!我对这个观点并不认同,我认为自己作为亚裔(中国人),并不属于说英语的英联邦国家社会成员,以一个客人的身份进入别人家里,怎么能要求主人家万事随我意呢?可这个女孩成长背景不同,虽然她有亚裔血缘,但新加坡的国际化背景,让她和家人已经脱离“中华文化”很久了,ta们的日常交流都是英文,她对西方文化的熟悉已多过东方。显然,她是把自己看作西方社会的一分子,所以她要求得到和白人同样的关注,无可厚非。世界的多元化,带来的文化趋同性,是会消解个人身份的社会背景还是加剧分裂呢?我不知道(《湮灭》中常用的一句台词)。
《潜行者》:革命者和他的乌托邦挽歌
什么是潜行者,他会坐牢。
在去往“The Room”的旅程中,猎人享受至高的指挥权;只有在“The Zone”里,他享有优越感,因为在外面的世界里,作家和物理学家都不会是他的朋友。“The Room”对他来说,是乌托邦一般的存在,可是他不被允许进入“应许之地”,或者他只是享受一次次领路的体验,权力在握的自由感。
猎人妻子对镜头倾诉的一番话,可以看作是导演对“苏联社会”现状的感慨:
“你知道么?我的母亲反对我跟他在一起。“
“你也许已经察觉到,他这个人不着边际,周围的人都笑话他。他人笨头笨脑,很可怜。
“我母亲就说“他是个潜行者“。他备受诅咒,他永远都是囚犯。难道你不知道,潜行者的孩子都是什么模样么?”
“而我……我都没有跟母亲吵。我自己也很明白,他备受诅咒。永远要坐牢。还有孩子的事,那我能做什么呢?”
“我以前相信,跟他在一起会很幸福。当然,也少不了悲伤的时候。不过,苦中作乐的生活比灰暗的生活要好。这些还是以后再想吧。“
“但是,当他走过来,跟我说“跟我走”。我就跟他走了,我也从不后悔。从来都不后悔。”
“我们蒙受过很多悲伤,恐惧和屈辱,但是我从来就无怨无悔。”
“这是我们的命运,我们的生活。如果没有这些不幸,也不一定是好事,反而会更不幸。”
“即使这样,我们也从未有过幸福,有过希望。”
就像大刘《流浪地球》里那颗日益消亡的太阳,这里的“The Room”也是类似信仰般的存在。猎人是革命者,他们指引向往The Room存在的知识分子到达那里,他们自己却并不进入,只是信仰的搬运工。
真是刹不住的笔头,洋洋洒洒就五千字了。写了三篇影评了,发现自己更多的是从剧作和观影直观体验来评析影片。接下来想要尝试的是,分析导演/作者的语言符号(宁浩作品系列),以及BBC《文明》的历史观解读,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