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8分?但我想打十分!只为让你重视珊瑚的死亡
用纪录片看世界,今天我们要聊的纪录片是《追逐珊瑚》,豆瓣评分8.8。


网飞Netflix出品,2017年1月上映,提名了第29届美国制片人工会奖最佳纪录片制片人奖。
导演是杰夫·奥洛威斯基,他的上一部作品《逐冰之旅》获得了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 杰夫·奥洛威斯基

▲ 《逐冰之旅》海报
这位33岁的青年电影人,将他的作品主题立足于环境保护。
《逐冰之旅》聚焦于正在慢慢消融的南极冰川,而《追逐珊瑚》的主角是处于死亡进行时的珊瑚。
壹 | 珊瑚和我们
珊瑚,一种距离我们比较遥远的生物。
不少人搞不清珊瑚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先简单科普一下。
珊瑚是动物,是由珊瑚虫的骨骼形成的。

▲ 珊瑚虫
珊瑚虫分泌出来的碳酸钙,形成了珊瑚的骨骼。
老一辈的珊瑚虫死去后,新一辈的珊瑚虫又在它们的躯体上诞生了,代代相传就形成了巨大的珊瑚礁和珊瑚岛。

▲ 澳大利亚大堡礁
珊瑚礁平均每年只增长2厘米左右,最年轻的珊瑚礁也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
珊瑚的种类和形态相当丰富,热爱潜水的朋友一定深有体会。
只要有珊瑚的地方,总是流光溢彩、五光十色,各种鱼儿也会穿梭在珊瑚里玩耍。



目前珊瑚礁的面积不到海洋总面积的千分之二,但是却养育着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
可以说,珊瑚礁是海底的森林,是许多海洋动植物能够生存的基础。
但是,珊瑚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珊瑚礁是5亿多人的食物和收入来源;

很多治疗癌症的新药物,也和珊瑚礁有关;

珊瑚礁还能保护我们免受巨浪侵袭。
然而,就是这么美丽的生物,它现在面临着死去的危险。
贰 | 珊瑚为什么会死?
从《追逐珊瑚》的镜头中,我们能够看到——
南太平洋的美属萨摩亚,有名的机场珊瑚礁,6个月内,全部白化而死。

2016年,澳大利亚大堡礁就有29%的珊瑚死去。
而这并不是个例,这是全球的珊瑚白化现象。
历史上第一次全球珊瑚白化,发生在1997-1998年。
12年后的2009年,第二次全球珊瑚白化。
现在,我们或将面临第三次全球珊瑚白化,而且是无法复原的。


▲ 珊瑚白化过程
白化,是珊瑚死亡的第一阶段。
如今全球的珊瑚礁,都面临着这个巨大威胁。
为什么会白化?
因为全球变暖。
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排出、困在大气层中,而这些热量中的93%,都被海洋吸收。

海洋持续不断升温,生存环境首当其冲受到威胁的就是珊瑚。
根据现在的海洋温度估计,如果放任地球继续暖化,大约25年后,所有海洋珊瑚礁,都将因海底温度过高而死亡。
叁 | 珊瑚守护者
有没有人注意到珊瑚的生存现状呢?是有的。
水底摄影师理查·维尔斯在全球为珊瑚白化四处奔走,拍了很多照片,想让全世界都看到。

▲ 理查·维尔斯
多年的潜水经验让他意识到,海洋最大的问题在于:
它的问题,人们普遍都看不到。
为了让人们不再视而不见,他将两张珊瑚白化的照片寄给了纪录片导演杰夫·奥洛威斯基。
一张是健康的珊瑚,一张是死掉的珊瑚。


深受震撼的杰夫,立马组了个摄影团队,历时数月,寻访了世界各地的珊瑚礁——
弗罗里达群岛、牙买加、夏威夷、百慕大、巴哈马、澳大利亚大堡礁……
拍摄珊瑚的过程,不只是为了完成一部纪录片,更是出于对珊瑚白化的焦虑。
片中还有很多因为热爱珊瑚而聚在一起的人。
有转行的广告大牛, 有半途加入拯救队伍的珊瑚爱好者, 有做了一辈子珊瑚研究的科学家。
他们都为了同一个目的——保护珊瑚。
片中还有一位从小就是珊瑚迷的年轻人查克,他负责扛着摄影机和三脚架在海底不同地点拍摄记录珊瑚。

▲ 查克
两个月之后,初来的兴奋被痛苦和无奈代替。
因为他每天都要看着珊瑚死去,昨天还是五颜六色的珊瑚,今天却全部白化。


《追逐珊瑚》在片中也呼吁了能够接触到珊瑚礁的人,邀请他们共同记录下珊瑚白化的现象。
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的人,目前已经慢慢加入了这场珊瑚救助行动。


珊瑚礁是大自然的馈赠,当我们见识了美,何不竭尽所能留住美?
从《逐冰之旅》到《追逐珊瑚》,我们看到了共生共存的自然极速的变化。
环保的口号喊了多久,就证明地球的环境污染存在了多久。




然而人人又都知道,真正有能力的大国不愿意去做这些没有收益的事情;
而发展中国家又因为经济发展需要,很难改变传统的能源消耗模式。
但即使这样,我们就要放任不管,让环保成为一个又大又空的口号吗?
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
如果人类不及时采取行动,那么我们终将失去整个生态系统,每个人都难以自全。
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DOCO热纪录 | ID: docochina
知乎 | 豆瓣 | 爱奇艺 | Bilibili 平台均已入驻!
转载请注明出处 合作请咨询微信:docokun
官方APP:DOCO热纪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