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林黎胜:写荧屏缺席的四年级熟女,折射浩荡的转型时代
四年级熟女,也就是40岁女性,在以往国产剧中是什么形象?
要么是与媳妇争锋相对的“恶婆婆”,要么是与女婿斗智斗勇的丈母娘,要么是苦大仇深、一辈子为儿女付出所有的伟大母亲,等等,不是说这些形象不好,而是她们普遍都有一个缺点——都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有“婆婆”“丈母娘”“母亲”这些代号,并没有展现她们作为一个女人的“人的本质”,更勿论是否是一部剧的主角的问题了。

近日,在安徽卫视播出的都市情感剧《海上嫁女记》,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70后女性——何念晴(蔡少芬饰)。她成熟独立、事业有成,并且充满魅力,更重要的是,她是整部剧的戏眼,人物关系、故事情节都围绕她来展开。这在国产剧荧屏上,可以说是久违了。
也因此,这个人物引起了极大关注,争议、赞扬皆有之。为此,我们对话了《海上嫁女记》的编剧兼导演林黎胜,请他谈谈对四年级熟女角色的看法,以及他理解的现实主义创作。

林黎胜在片场
40岁女性主人公在国产剧中存在是必要的,这次以“焦虑”为主题
《海上嫁女记》剧名稍显传统,但内里表现的价值观和人物塑造都颇为前沿。
首先便是对40岁女性角色的正面描写。

塑造这一年龄段的女性主人公,对国产剧而言,其实既必要又缺失。
上文已谈过缺失,接下来重点说说必要性。
前段时间,虚拟电视剧《淑女的品格》在网络上掀起热潮——既有热搜,流量又高达两亿,简直可以比肩当红电视剧的热度。这部剧主要讲述四个不婚主义大龄女青年的四十岁生活,重点是四个主人公“四十岁,美丽,有钱,自由,想爱谁爱谁”。
这其实反映了影视圈的一大矛盾——70后中生代女演员经过层层磨练,已具备了成熟的表演业务能力,却因角色局限无法扮演主角,“浪费”了时间赋予她们的沉淀和精致。

生活中的70后女性,在家庭中是定盘星,保证一个家庭正常运转;在职场中,多担任重要岗位,对社会文明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这个群体本值得大书特书,但她们在我们的影视剧中却是缺席的。
韩剧在这方面比我们大大跨出了一步,从2014年的《密会》到近段时间在国内火热的《迷雾》,都给观众奉献了与社会现实同步节奏的女性形象,不仅在韩国很受欢迎,也在国内获得巨大回响。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海上嫁女记》的播出,可以说满足了观众的观剧需求。
“其实,我们的社会对这个年龄段的女人是很不友好的,一般都是说‘女人四十豆腐渣’什么的,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歧视,所以我觉得她们需要有个代言人,或是帮助她们确立自我定位的角色。因此,和三位女性编剧一起创作了这部戏”,林黎胜表示。

不过,虚拟剧和韩剧毕竟与现实的中国国情有所偏差,《海上嫁女记》综合了观众诉求和现实情况,塑造了何念晴这个四年级熟女。
她是金牌经纪人。聪明、强势、情商高,在经纪圈这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复杂环境中,混得风生水起,足见何念晴的能力。
她的生活很独立,对男人敢爱敢恨。与前夫分开,她独自闯荡江湖,遇见80后暖男沈方舟(王雷饰)后,虽然也有过犹豫,但她还是与这个小自己7岁的男人开始了一段羞羞的年下恋,什么手铐道具啊,跑步机表白啊,简直甜得不要不要的。

她也是母亲。面对90后女儿何冰冰(张檬饰),她是控制欲极强、甚至到焦虑的妈妈。母女俩一起谈恋爱的剧情,也颇为新颖。
前两集正好讲到何念晴与女儿的种种不对盘,给人的感觉有些疯狂,对此,林黎胜表示,“我们在创作时,就想从一个完全失衡的人物开始,然后她再通过整部剧的剧情,找回自己的平衡,这是我们的思路。因此,前两集可能会显得吵闹焦躁一些,因为她的整个生活是崩溃的,但是后面大家会看到我们对这个人的整体设计,以及蔡少芬表演的层次。”

谈起请蔡少芬来扮演何念晴,林黎胜又感慨良多,“虽然何念晴面上看知性、强势、美貌,不过因为她有一个90后的女儿,当初找演员时,遇到了很多困难。不少女演员看了剧本之后都说很喜欢,但是却拒绝自己有这么大的一个女儿。所以,遇见蔡少芬,是我们的幸运,也是何念晴的幸运。”
以人物写时代,试图为改变“影视配不上时代发展”的现状尽一份力
诚然,塑造一个不一样的熟龄女主人公确实为《海上嫁女记》带来了不少关注度。但是,通过对何念晴及其身边人物关系的描写,表达现实中的女性焦虑才是这部剧的主题。
“在创作这部剧之前,我发现我周围40岁左右的女人,她们基本都有很大压力,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她们在家里既是妻子,又是妈妈,还是女儿,在单位又要做女强人,与一浪又一浪的年轻人相互竞争,然后又到了生理跟心理都开始有点变化的年纪,很多又进入到婚姻的另一种状态,这让她们非常焦虑,当然也包括性的焦虑”,林黎胜表示。

剧中,在何念晴对待自己女儿和公司下属时,完全表现出了她的焦虑,“她的控制欲很强,想让女儿与自己公司的副总结婚,以此来控制他们两个人;也想将视作女儿的公司一姐Angela控制在手里,她有点像美国女作家安·兰德笔下的主人公。”
何念晴的焦虑其实映射了现实生活中无数同年龄段女性的困境,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时代性。而以人物写时代群像,一向是林黎胜的拿手好戏。
“我觉得影视作品中的时代性不仅表现在周围生存环境上,更重要是人物内心是否具有代表性,从人物内心出发,写一个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这才不负时代”,林黎胜表示。
他以自己担任剧本监制及导演的电视剧《奇葩一家亲》为例,“这部剧的主人公是一个听着崔健的歌、出生在60年代末的工人,他不着调、吊儿郎当,甚至有点混蛋,但结合他生活、成长的时代,探究他内心的想法,实际上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议题。”
身为中生代创作者,林黎胜认为应该自己把生活阅历积累起的看法,传达给观众,探讨时代命题,“创作者应该有自己对历史的判断,维护自己的创作思维,才能无愧自己,无愧于这个时代。”

而剧中人物,就是林黎胜与时代对话的载体。
他又说回到《海上嫁女记》,“塑造何念晴这个人物的目的,我们是想表述对当下中国的一个焦虑现象,适合年轻人身上的焦虑,也适合现在所有的人,可以说,当下中国人整体都极端焦虑。中国在转型中,过度焦虑是一个时代的悲剧。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让我不回避这个命题,虽然我也知道写四十岁女性是一个偏门另类的选题,但我们还是迎头而上。我们写字的人,使命感总要有一点吧。”
林黎胜的言语中,透露出中生代创作者的责任感。他直言,现下的国产剧创作配不上这个浩荡的时代。中国改革开放40年,几乎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巨变、转型时期都是极易生发故事的环境,但反观我们的国产剧创作,却常常囿于一隅,限于架空悬浮,无法真正地把握时代脉搏。
林黎胜表示,“《海上嫁女记》这个戏我们有一点小野心,通过一个经纪人来描述和反映像当下上海这个魔都的光怪陆离,新时代下新的家庭、婚姻和爱情观。”从目前的成品来看,虽有不足,但也呈现了相当的成色。

现实主义创作的重点是现实姿态、写实心态
剧本创作与小说等其他形式写作的不同,它的价值在于能拍出来、播出来,以视听形式让观众看到,进而引发一些思考。确立了这个属性,现实主义便成为林黎胜的首选创作方法。
“我一直都在努力用现实主义的姿态来剖析当下中国的问题,但也有一些疑惑”,林黎胜用《海上嫁女记》来举例,“何念晴的很多行为看似夸张,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她的心态、行为会慢慢发生变化,所以我对现在一些观众反应有点没想到。”
他接着说,“不过,其实也能理解,现实的残酷和焦虑,势必会让很多人在看到真实场景时会产生反弹情绪,近年来很多影视作品所描绘的软性甜美的所谓现实让观众意淫成性,一旦我们对现实焦虑进行真实展示,肯定让观众极端不适应,这种不适感可以说是我们刻意营造的,因为《海上嫁女记》绝不YY。”

林黎胜还表示,这次的创作也让自己有了很多新的思考,“前几天看过一个编剧申捷的采访,我觉得他说得很对,作为创作者,需要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切忌与世界勾兑得太好。我觉得创作是要告诉世界,你关心或担心什么,未来是什么,而不是市场要什么,什么东西好卖,你就去写什么去拍什么。创作者必须有独特的想法、有前瞻力,还得有使命感。”
通过写实的人物内心描摹时代,再引出现实环境,这些是林黎胜一直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此基础上,敢于刺破现状、剖析特定环境下大众心理的态度也很重要。

同时,林黎胜也谈到了创作的不足之处,“可能我们离这个时代太近了,很难客观地描摹这个时代,在我看来,近年来的国产电视剧创作在走下坡路,原因各方面都有,做《海上嫁女记》,是我希望自己能尽一份力,起码让人知道,2018年有这么一个女性,她与生活赛跑,她不懈奋斗,即使现实苦涩,即使世界刀光剑影,她绝不放弃,因为她相信:执念之下,晴天必来!”
【文/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