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学习笔记
在你思考未来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事情,就是你对未来目标的设定。
从内部来说,中国一直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多元成分的国家。
从外部来说,中国在近代开始成长为世界秩序当中的一个枢纽。
欲望和秩序,是历史的第一性原则。博弈的内部动力机制,就是人们的欲望。博弈的外部约束条件,就是可用的各种资源,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在博弈中,气候变化和技术变迁又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变量。
中国
古代历史上能够稳定可持续的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朝代,其实没有一个是纯汉人王朝,都是草原征服王朝。
中国疆域内的中原,草原,绿洲,高原,海洋等不同区域,彼此间在历史上有着一种深刻的有机联系,他们加在一起,互相作用,作为一个体系,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概念。
这里讲的中国历史,是要把历史事实和基于事实的意义,这两部分各自独立的逻辑呈现出来,同时还要把事实和意义,相互影响的逻辑也呈现出来。
四个时间坐标点
第一个转型,是商周之变,就是从商朝到周朝的转型。这次转型之后,开始有了中国这个概念,中华文明当中最初的普世主义理想开始出现了。
第二次转型,是周秦之变,就是从周朝到秦朝的转型。这次转型让中原从分封割据的局面,进入到大一统的局面,中国历史也开始超越于中原之上,中原与草原的相互塑造和对抗,开始成为中国历史的大脉络。
第三次转型,是唐宋之变,就是从唐朝到宋朝的转型。这次转型,让中国的社会结构,从豪族社会进入到平民社会,从此,中国历史再无长期的分裂,大一统开始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
第四个转型,就是清朝末期开始的古今之变,中国开始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艰难转型。转型仍在继续,还未完成。
五个空间坐标点
主线是草原、中原、海洋这三大空间的关系;副线是由西域和高原这两个空间构成复线,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影响着主线的发展过程。
草原和中原之间,不断生长出新帝国,所以草原和中原是一条秩序的创生线。而中原和海洋的关系,在中国古代只是秩序的传播线。
而到了近现代历史上,就反过来了,海洋和中原的关系,成为新秩序的创生线。而中原和草原的关系,在这时候变成了新秩序的传播线。
商周之变
在古代,所谓的中国,指的是天下的中央,也就是全世界的中心。
达到了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就是文明意义上的中心,古人就管这种地方叫做中国。
商朝认为,天命将于商人。就会歧视其他族群的人。
周人认为,天命将于周王。就要为全天下人主持正义,这是一种真正的普世主义观念。
只有封土建邦、分封割据的状态,才叫做封建。
封建社会的终结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逻辑的变化,造成封建社会终结。春秋之前的战争,礼仪性大于实用性,但到了春秋中后期,战争变成以杀人为目的。
战争逻辑变化的原因在于,春秋末期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技术发展,他带来了新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打破了过去的社会均衡,封建社会当中的贵族秩序崩塌了。
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出现了两个重要的技术变迁,让诸侯力量的扩大有了可能。这两个技术变迁,一个是铁器和牛耕的农业生产技术,一个是竹简这种知识传播技术。
从此君主、贵族、平民三者之间的一种复杂博弈关系就出现了。
竹简的出现,造成知识传播的成本急剧下降。有文化的贵族子弟,如果无法获得封地,就会变成游士。进而依附于君主,就发展为官僚制。诸侯国也就从君主与贵族共治的结构,转向君主说了算的官僚制结构。
随着各种变法的展开,中国历史就进入到了战国时代。变法之后,君主对国家的控制力就变得更强,再没有能够约束君主的力量,分封割据的封建社会,也就逐渐走上了终结之日。
当战争规模扩大到诸侯国所承受不起的时候,中国也就开始走向大一统。
诸子百家
儒家:克己复礼。法家:君主意志。道家:无为而治。
从秦皇到汉武帝国的官方思想,经历了从法家到道家再到儒家的转换过程。
百家争鸣的诸多学说中,哪一种更注重提升战争效率,就会获得诸侯们在政治上的更多支持。
但是用法家能够征服天下,却不能仅仅用法家来治理天下。刘邦于重要将领和谋士的强大合伙人关系,决定了选择道家来治理天下。
汉武帝时,大汉帝国终于从貌似分封制的结构,回归到其本质上的大一统结构。道家的无为而治的逻辑,不再符合当时形势。汉武帝需要寻求新的意识形态,来论证自己各种作为的正当性。
从此以后,中国约2000年的历史命运,也浮现出基本形态了,这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从观念层面来看,是儒家在主导,儒生解读着天意,儒家表面上的迂腐,却为君主画出了大致的行动边界,而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却还是法家逻辑。
长城以北
接受儒家文化,并按儒家文化的指导生活的人,在古代就被视作汉人。儒家文化的载体,光有个体心灵的皈依远远不够。个体还必须生活在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结构当中才行。
儒家文化所要求的这种特定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要求有比较稳定的家庭组织,而稳定的家庭组织,前提是你得是定居的。
定居的前提是农耕,而农耕有一个最硬性的约束条件,就是年降水量。东亚大陆的400毫米等降水线,差不多和长城重合。也就是说,儒家帝国在农耕地区的扩张极限,就是400毫米等降水线。
所以就得出,因为自然生态原因,儒家越不过去长城以北,嘉峪关以西,儒家文化只能在中原地区展开。所以古代社会,纯汉人王朝无法同时稳定的,可持续的统治长城南北。
因为中原的农耕文化,人口定居,容易收税,中原王朝能够形成稳定的中央财政,这让中原在周朝之后发展成为一个官僚制帝国。君主的首要功能是象征正当性。君位继承的稳定性是最重要的。
而草原上降水量不足,只能游牧为生,因此中原帝国的官僚体系和中央财政,在草原上无法存在,也就建立不起来官僚制。没有中央财政和官僚体系,就导致草原上无法进行大规模治理,只能以小部落为单位行动。小群体下是可以依靠熟人关系完成管理的。
而草原游牧帝国出现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中原的统一。所谓的游牧帝国,事实上是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联盟的大可汗,通过垄断战利品的分配权,形成一个由战争衍生出来的中央财政。
对大可汗的第一要求就是,必须特别能打。所以草原上继承制不是中原式的父终子及,而是兄终弟及。
中原有句古语叫做,胡虏无百年之运。开国那一代可汗兄弟几个加一块,也活不过100年,等到这一代全都去世后,第二代一定会分裂。除了继承危机以外,大可汗还面临的,把游牧帝国统一起来后,没有足够多的钱来养兵。小可汗就是军事贵族,军事贵族对大可汗会形成相当强的制约关系。
就中原来说,要面对的则是周期性的衰败危机。官僚体系既是帝国的工具,但很快就会变成寄生虫,来反过来主导帝国。
一旦发生气候变化,会导致北方胡族大规模南下。征兵和征税之下,民变造反,帝国就崩溃了。
帝国要重建秩序,需要广义的贵族来作为社会基石,才能把秩序恢复起来。草原力量的注入,恰逢其时。
草原力量成功注入中原,是从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开始的,之后的多次入主的草原力量,也都是来自东北。
冷兵器时代最厉害的就是草原骑兵,但游牧统治者假如不能有效克服周期性的继承危机,没多久也会灭亡,而克服继承危机的关键是你能有效掌握中原的税赋,稳定掌握中原税赋的前提,是你能理解儒家的治理方式。
纯粹的中原人无法理解草原,纯粹的草原人也无法理解中原。而东北则是中原与草原的过渡带南北两种治理模式都懂。所以在入关后,可以建立起一个二元帝国。
所谓二元帝国,就是在长城以南,能以中原儒家的方式来完成统治,统治者的身份是皇帝,在长城以北,则按草原游牧的方式来完成统治,统治者的身份是大可汗。
大可汗在入关后,可以用中原的庞大财富,把军事贵族全部赎买,一个正向循环就建立起来,周期性的继承危机就被破解掉了。
豪族社会
汉武帝时期,因连年征战,税收增加,流民倍增。到汉武帝末,户口减少了一半。同时造成税收越来越少。地方官僚跟地方豪族开始联手,大汉帝国的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西汉有扁平的散沙状社会,逐渐变成了豪族社会。
豪族社会维持了差不多1000年,一直到唐宋的转折期才结束。
王莽的政策核心就是要抑制豪族,重新恢复帝国朝廷的统治能力。
刘秀作为豪族的领袖,注定东汉只能是皇帝与豪族合作共治的朝代。
有文化的豪族,从东汉的时候逐渐发展起来,直到隋唐的历史上,被称为门阀士族。氏族一代代发展壮大,逐渐成为世家大族,垄断了知识和地位,并且垄断了社会上的舆论。
为了牵制世家大族,皇帝、外戚、宦官、世家大族组成的官僚,彼此之间形成了复杂关系。党锢之祸,只不过是皇帝通过宦官之手,进行中央集权的努力。
三国时期,突出体现了出身高贵的世家大族,由于出身不高的寒族之间的权力争夺关系。诸葛亮、曹操均代表打击士族。曹丕接受士族的九品中正制,决定了士族势力的大回潮,垄断了高级职位。最终,士族战胜了寒族,形成了晋朝的局面。
西晋末年,最终天下大乱,中原人口被迫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南迁。第一原因是气候变化;第二原因是中原社会的豪族化,不断削弱着帝国政府的能力;第三原因是士族的堕落;第四原因是西晋皇族的内斗,也就是八王之乱。
南迁的东晋王朝,被士族们充分分割权力,造成政权与军权分离,导致东晋最终覆灭。
南朝政权和军权的重合度,要强于东晋。但正统性缺失,资源掌握在豪族手里,所以始终处在严重的不稳定当中。
草原和中原的关系,在这个时期成为秩序的生成线。这个新秩序的载体,就是鲜卑人建立的北朝。
而这个时期,中原和海洋的关系,是秩序的传播线,载体就是南朝。
五胡乱华
五胡十六国时期,不同的政权都对胡人和汉人的关系做了不同处理。
第一阶段是胡人本位,也就是湖人第一。第二阶段是胡人政权开始尝试融合胡人和汉人。第三阶段是混一胡汉的成功阶段。
北魏帝国混一胡汉,实现了汉人和胡人的融合,终于将北魏转化为一个二元帝国。
府兵制是北周,以及后来的隋唐,能够一统天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军事基础,府兵制当中的那些军事贵族,被称为关陇贵族集团。
隋唐帝国
隋唐帝国的核心线索,就是关陇军事贵族与皇权之间的对抗。
隋文帝依赖关陇贵族而得天下。隋炀帝则要极力摆脱关中本位而失天下。
唐太宗再次回到关中本位,以巩固国本。
武则天再次放弃关中本位,而迁都洛阳。
唐太宗最终分化,并击溃了突厥帝国,以天可汗,而不是皇帝的身份,统领起各种胡人,把突厥的组织机制,与大唐的帝国秩序揉在了一起。
到了唐高宗后期,突厥就脱离了大唐帝国的统治,再次形成独立帝国。大唐虽然建立起二元帝国,但这种二元性,太过于依赖于皇帝的个人的能力,没有发展成为制度化安排。
安史之乱和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都带来中原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但其差别是永嘉之乱,是比较成建制的逃走,所以跑到江南的还是豪族社会。安史之乱是突然爆发,仓促之间,零散的难逃这样,江南就形成了一个平民社会。
安史之乱,改变了淮南江南的人口密度,从过去的地广人稀变成了地狭人稠。建立了平民社会的胶南,成为帝国内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在原来的贵族社会之外,发展起来新的经济要素。
印刷术的大规模推广,使知识传播成本急剧下降。让宋代皇帝有机会从平民中大规模拔擢人才,充实官僚体系,隋唐开始的科举制,终于真正转化为皇帝对抗贵族的一个重要武器。
至此,中原从豪族社会结构不可逆的进入到了平民社会结构。
辽宋
五代十国期间,后劲把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北方的草原王朝大辽。
吞下幽云十六州后,大辽再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入侵中原的事。从此有了稳定的中央财政,建立起南北两院制度。
大辽最终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兼容草原和中原的二元帝国制度化了,并对后来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今天中国的庞大疆域,奠定了古代的制度基础。
而大宋能够成为古代中国最自由开放富足的时代,前提恰好是大辽占据着幽云十六州。
宋朝是唯一一个不长期实行抑商政策的朝代。工商业税收和关税收入,成为政府财源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宋代发达的经济催生了繁荣的第三产业,经济当中也形成了很深入的分工。工匠门随着规模的扩大,自发组建行会制度,形成一种发达的民间社会自治。
宋朝能够发展得如此富裕,而又进步开放,有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就是拥有中国古代最高的社会自由度。
这同时也带来一个后果,就是大宋朝廷对社会的动员与组织能力,相对其它朝代而言,也是最弱的。所以只能把各种军事问题都转化成了财政问题。通过提供岁币向大辽购买和平。
草原上时常冒出的无序的游牧部落,大辽会定期的扫荡一番。在大辽那边,因为有了幽云十六州,又有了大宋的岁币,已经有效解决了自己的财政和治理问题,也就没有多大兴趣南侵。
从这个角度看,被割走的幽云十六州,表面上是大宋的心头之病,但实际上,是其安全保护伞的必要骨架。
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在最根本的政治原则上产生了分歧,王安石要求创新,而司马光则提倡尊重传统,王安石所开创的新党和司马光所开创的旧党,开始了非常激烈的党争,最后导致北宋政治水准越来越差,最终被金国灭亡。
大明王朝
有了元朝统治的历史,皇帝与士大夫共治的信念被打破了。皇上一直努力要建立一套独立于官僚体系之外,直属于皇帝个人的系统。
制度性的皇权和皇帝的个人权利,两者之间的冲突,从未像明朝那么大过,所以盛产忠臣和奸臣。
忠臣和奸臣分别结成党派,但实际上,党派本身与道德没多大关系,适合结盟的需要有关系,面对这紧迫的国家大事,一方提出应对方案,另一方往往会对人不对事的大肆批判,对问题的讨论,于是又迅速堕落为党争。
欧洲和日本方面的政治秩序变化,影响到了大明的货币供给,明朝末年又出现了严重的通货紧缩,经济开始萧条,财政严重吃紧。再加上小冰期到来,北边游牧者南下压力变大,导致大明王朝的国运加速度似的冲向悬崖。
大清王朝
大清自身的力量,不仅仅是来自满洲八旗,而是来自满蒙联盟。
整个帝国层面大清以汉文化水准已经很高的满洲为中介,把蒙古和中原给联系起来,又以蒙古为中介,把雪域高原以及西域新疆,与整个帝国联系起来。
大清皇帝成为超越于满汉蒙回藏之上的天下共主,以皇帝的多重身份凝聚于一身为基础,而把整个帝国统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