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
查看话题 >读夏目漱石的《三四郎》有感
欧美的小说读多了之后,就想换口味,日本小说成了首选。夏目漱石是我非常喜欢的日本作家,尽管我更早喜欢的是村上春树。村上春树曾经说最喜欢的作家是美国的菲兹.杰拉尔德,《了不起的盖茨比》让他百读不厌。我也读过两遍了不起的盖茨比,但是无论如何都对这样的故事和其背后的人性开不了窍。偶读夏目漱石后,才惊觉村上春树的文风和他太像了,他们有着超越日本风之上的更细腻的相似。慢慢地发现,原来村上春树先生最喜欢的日本作家就是夏目漱石先生呢。我和村上一样,最喜欢夏目漱石的“前三部曲”: 《三四郎》《从此以后》和《门》。
和欧美大作不同的是,夏目漱石的小说叙述的是平淡无奇的生活,没有气势恢宏的大背景如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如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没有艳情诱惑如法国作家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没有旷世恋情如南美作家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命运逆袭如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等等。《三四郎》写的是一个22岁从九州乡下去东京念大学的名叫三四郎的小伙子从离乡路上开始到大学一两年间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
故事写在1908年左右。那时候的日本和现在的中国有点相似。明治维新促使经济发展,日本迅速崛起。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日本击败了当时的满清帝国和俄罗斯,称雄亚洲,跻身世界强国。国富民强,经济发达,人们自然而然地要求思想解放,但是人们又不知不觉地变得浮躁、虚妄。那时候能上东京念大学,是一件非常受人尊敬的事情,并且也意味着以后的生活将要步入社会精英阶层。三四郎来自九州乡下,没见过世面,思想传统,性格胆小,老实善良,对大都市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他在去东京的火车上遇到一个对他有好感的年轻女子,晚上同住一个旅馆房间。睡在一张床上时,三四郎居然拿出自己随身带的毛巾铺垫在身下,一动不动地过了一夜。分别时,那年轻女子笑着对三四郎说:你真是个胆小的人啊!三四郎大概就是这么个胆小的人。后来在大学里认识了一个心仪的女生,那女生对他也有好感。他调动全身细胞想着办法接近那个女生,却总是顾虑重重,关键时刻掉链子。最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爱着的人嫁给了别的男人。善良老实人面对自己的失去并不恨天恨地恨别人,难过都留在心底,表面上让人看到的只是淡淡的遗憾。他的眼中有三个世界:第一个世界是遥远的,那里的一切都平静安宁,但又朦胧恍惚,那是母亲还在继续生活着的乡下老家。第二个世界,有着布满青苔的各式建筑,宽敞的图书馆,一眼望去,就连人的脸孔都无法看清,这是他所在的大学校园。第三个世界宛如春光乍泄,耀眼夺目。有欢声笑语,有发泡的香槟酒,有电灯银匙,更有美丽的女性,堪称万物之首。这是他可望而不可得的。
三四郎为日本而骄傲,却在火车上听人谈论“日本终归要亡国的”“日本作茧自缚,终将一事无成”。他辩解了一句后就想:如果在熊本(九州乡下),有人这么说,肯定会被打,甚至会被当成卖国贼。他认为别人是看他年龄小,故意说这些来愚弄他的。 三四郎只有一个来往比较密切的大学朋友与次郎。与次郎和三四郎完全不同,他交友广泛,为人积极主动,能言善辩,长袖善舞,似乎无所不能,但浮躁而虚妄。“他一点儿都不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他就好比田间显浅且狭窄的小河。不过,河水一直在不停歇地流动。他相当盲目,经常会有一些莫名其妙的想法提出来。”“他干什么事情都不加考虑,让人拿他没辙。”“他头脑简单,做事不靠谱。表面上看起来好像精明能干,有时还有些过头。但是随后就越来越糟糕,完全不得要领。不论你说什么,他毫不悔改。”
读这本书时,很容易引起共鸣。三四郎、与次郎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各种事情都很日常,仿佛作者写的就是你我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写,往往枯燥无味,琐屑无聊。夏目漱石写出来的日常却细腻动人,富有韵味,有点像日本的插花,静美,有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