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电影中看到的吴宇森
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把吴宇森绝大多数出名的电影看了一遍,想用日记的方式把自己的感慨记录下来。
"同流合污",但另有所思
早期吴宇森的作品更像是商业流水线上的产物,没什么个人特色。不过也可以看出吴宇森除了继承张彻的功夫电影之外,也能拍其他类型的商业电影,比如喜剧。直到豪侠的出现,吴宇森首次在片中加重了对于男性友谊的描写,音乐也属上乘。但是它却在商业上遭到滑铁卢。吴宇森只好再拍一些能维持生计的电影。
1973:
其实我更喜欢影片另外一个名字:过客。范明和建兄只是因为在桥上一战,感受到对方的实力和义气就决定互帮互助。甚至可以为了对方牺牲自己。
吴宇森第一部作品就出现了"男性友谊",后期成名后的元素。个人风格看似处于雏形,但是作为张彻的弟子,这更像是跟上师傅的步伐,利用自己学到的东西。
故事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地方,中规中矩。

1975:
比起过客,少林门更加的流水线和俗套。
倒是看到年轻没出名的成龙和已经出了名的洪金宝让我觉得很有意思。他们身上自带的“奋斗”的气质,不管在哪一部片当中,我都能体会到。

1977:
当年的票房冠军名符实归,不过这是在有许冠英和吴耀汉加持的情况下(这个后面会说)。
只是我实在没想到早期的吴宇森居然拍过喜剧类型。许冠英的主题曲也把这电影的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小市民的生活不容易,为了生存要偷鸡摸狗,同时又幻想着何时能一夜暴富。
许氏兄弟能在七八十年代称霸影坛和歌坛不是没有道理的。

1979:
终于,在这部片里我感受到了吴宇森所塑造的“男性情谊”。他通过音乐,慢镜头和情节来不断着诠释自己对于”道义“的理解。
张三和青衣准备去夺回山庄时,背景响起了唯美的古筝声。这声音比起告诉观众二人这一去的未知,更像是在歌颂二人不断增进的友谊和相识恨晚。
不知道是不是科技的进步,比起之前的作品,这一部有相当多的血腥镜头,作为一个情绪爆发点,恰到好处。
这一部作品接近两个小时,吴宇森花了很多篇幅在不断递增张三和青衣的友谊。同时又通过青衣“叛变”的反转来侧面加深二人的友谊。
最后青衣也怀着自己浪荡不羁的性子,挺兄弟挡下一刀,一命消散。而张三也只能对天长恨:自己没有更早的认识这位知己。
其实我想不透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失败。或许是武侠没以前那么吸引人了吧。但是吴宇森眼中的“情谊”却慢慢的开始浮出水面。

滑稽时代,人生低潮
或许是为了生计,在1983-1986期间吴宇森拍了不少喜剧电影,最出名的无疑于化名拍摄的滑稽时代。但是他非常想拍自己想拍的题材,结果处处碰壁、嘉禾也把他“流放”到台湾。这三年的苦闷和心酸也只有吴宇森自己才知道。
1980:
新艺城的头炮。吴宇森以朋友名义拍的电影。
在没有像之前许冠杰或者吴耀汉这样老牌的喜剧明星加持的情况下,电影比较一般。通过浮夸的方式来表现下层人民生活艰苦。结果因为过多的喜剧桥段,并且在喜剧和人文之间的平衡没有把握好、导致影片的浮夸过剩,荒诞多余,感慨不足。
但是不可否认,正是拍这些喜剧电影的基础,吴宇森才能拍出纵横四海相对把控稳一点的作品吧。

1983:
这一部作品,我认为吴宇森在摸索如何通过现代背景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情义”,同时加入大量血腥火爆的枪战和爆炸场景。
结果成品很差。主要是故事的叙事上做的非常一边倒。阻碍主角一行的反面势力不够强,导致故事的主题“情义”表达的非常白开水,就像是一股脑地告诉我:“他们很有道义,他们很有义气”。非常没有说服力。
同时电影当中加入了很多没必要的情节来丰富尝试角色形象和性格:不知道老钱干嘛要花一大段时间去赌博,最后什么都没得到;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都到一半了,为了突出“友谊”加入了个外国人的角色;不知道为什么要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加入色情戏份。这些事件的添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物的性格或者形象。因为角色经过这些事情之后,跟他们之前的形象相差无几。
与情节相反的是,枪战等动作场面吴宇森找到了感觉。他将枪械代替了原来的刀剑。配合慢镜头的喷血描写,表现出了与之前单纯喷血和断肢所不同的效果。
主角的枪械像无限子弹一样,不需要换弹,拼命扫射、同时反派或者敌人就像送死一样,一个接着一个的拿着枪上来送死,主角们就像上帝一样不会中枪。但是因为故事背景设定在内战时期的越南,战斗的场面大多是在开阔的荒野或者草坪。所以看起来的效果很假:主角宛如有上帝光环加持,永远都是冲到敌人群中疯狂扫射;敌人各个都是傻逼,上来就往主角的方向跑,不知道站在远处射。
现在想想,这部电影更像是喋血街头的雏形。

时代“唾弃”,坚持自我
经过1983-1986抑郁的3年,吴宇森得到好友徐克的帮助,拍了英雄本色。从此周润发,狄龙和吴宇森也凭着这部戏打了翻身仗。墨镜+风衣的潮流席卷整个亚洲。
以此为分割线,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彻底形成。他也凭借着个人风格,撬开了好莱坞的大门。
介于这段时期的吴宇森是我最喜欢的时期,所以影片排列顺序也是根据我个人喜爱来排的。
1991:
算是集大成作品。里面结合了吴宇森拍过的所有类型:幽默,功夫,枪战,暴力和情义。但是就像吴宇森自己评价的:前半部跟后半部不是同一个电影。
但是当时的市场喜欢的就是这种轻轻松松的电影。这部影片也是1991的票房第4。
尽管喜剧的情节插入让我有点跳戏,但是无所谓,就像铃木敏夫说的:当电影有意思的时候,就会忽视情节上的细微逻辑问题。
这部电影正是如此:哥哥的歌很好听,钟楚红美的没有道理,发哥帅的说不出话。

1987:
很明显可以看得出是赶鸭子上架。
而且我认为在剪辑或者剧本上对于龙四的发疯处理的非常不到位。
首先是Becky先被射杀——>龙四的美国好友被杀——>龙四精神失常进了医院——>被Ken接出医院——>龙四因为知道女儿死了,精神持续受到打击。
问题是影片根本就没有交代为什么龙四会知道女儿已死的消息以及为什么ken会去找龙四。这就导致了“龙四精神失常进医院然后被ken接出医院”不符合逻辑顺序。如果影片这样安排会更好:首先是Becky先被射杀——>龙四知道女儿死的同时美国好友被杀,精神崩溃——>龙四精神失常进了医院——>被Ken接出医院。
只能说吴宇森已经尽了自己的可能去拍好续集。因为这是他在港时期拍的电影当中,唯一一部有续集的电影。

1989:
张彻从影40周年纪念作品。里面的人物从小到大,从里到外几乎都是张家班的人。
跟同年的喋血双雄相比,枪战等火爆场面相对而言没有那么集中、更多的是对白情节。所以当我看到一帮老逼同台飙演技的时候,很难不被它们折服。
只是这部电影在当年的票房是41,第1是配角——星爷——的赌圣。或许时代真的变了吧。

1992:
这部片跟逃学威龙的情节几乎一摸一样,因为都有黄炳耀的参与。
我再一次致敬黄炳耀的天才。因为他可能开创了警匪片新的套路——“卧底”题材。
影片带有一定的黑色幽默成分,比如那个婴儿。同时又带有大量的血腥暴力镜头,比如开场在餐馆的那一场厮杀。周润发,梁朝伟和黄秋生的演技令我折服。
这部电影没有“赶上好时期”,当年票房17;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1992的票房前五,有四部是星爷:审死官,鹿鼎记1&2,和武状元苏乞儿。
吴宇森继续坚持着自己“情义”题材的拍摄,或许是为了配合市场的需要,找来专门写喜剧的黄炳耀帮忙加持。最后的票房结果也侧面的告诉吴宇森:时代变了,情义或许还在,但是打打杀杀的世界已经没了。
他可能觉得自己的”情义“在香港已经很难再有市场、不希望再有像豪侠和喋血街头那样的经历,导致自己不能继续拍自己喜欢的题材、他带着他的“暴力美学”远赴好莱坞。

1989:
在周润发和吴宇森合作的电影当中,除了Mark,阿庄给我印象最深刻。
周润发不帅,他真的一点都不帅。但是我就是无法挪开视线不去一遍又一遍看着穿着西装的他。
他不配当配角,一点都不配。因为他天生就是当主角的气质。就好像Mark,明明是个配角,却因为是周润发抓的那把枪,让吴宇森活生生改剧本改成了男主角,势头一度压过狄龙。
在这里同样如此,他演的杀手,根本不是杀手,而是教父。当他穿上西装,坐在沙发上,嘴里含烟、吸一口烟,慢慢将烟对着半空吐出来,杀人的戾气顺势消散,留下的只有优雅。
喋血双雄是吴宇森将自己的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的作品。他在作品中加入并且也是第一次使用白鸽和教堂元素:白鸽从屏幕前出现,但是又马上飞走,就好像和平会随着一起飞走一样;在教堂里面的玛利亚雕像的破碎,象征着最后的希望就此破灭,阿庄和李探长只能一起殊死一搏。
就像英雄本色那样,他将自己小时候在教堂的真实经历加入到电影当中。这些元素让吴氏暴力美学上升了一个境界:不单单是血脉喷张的枪战、还有端庄,严肃和神圣的气氛。
所以这也让周润发演的怎么都不像是个杀手、而是个优雅,还会吹口琴的中年黑帮教父。
这部片比起义胆群英来说,在票房上更好:第8。然而票房是冠军——赌圣的一半。
时代的确变了,观众对比起英雄本色时,没那么喜欢这种打打杀杀,讲述男性道义的电影了。观众更喜欢的是喜剧合家欢类型。但是他继续坚持着自己的”英雄本色“,拍着自己喜欢的题材,走着自己想走的路。这也给他下一年的作品票房惨败埋下了伏笔。

但是哪怕如此,他的暴力美学引起了西方电影界的注意。
1986:
3年,吴宇森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在电影中加入自己的真实情感,来表达自己这几年的愤怒和不甘。
吴宇森成功将自己的“男性道义”加入到了现代的背景当中。因为这一次他找对了切入点:黑道和警察。同时在枪战加入大量的慢动作“受伤”,“中枪”,“喷血”等镜头、配合上偏慢节奏的bgm,呈现出一种独有的“杀人跳舞”美感——吴宇森的暴力美学形成。
其实这些枪战元素除了bgm之外,早在英雄无泪当中就有体现。不同的是,这次的背景是都市,相对于战争中开阔的场景,都市有更多的巷战和房间内小范围的火拼。这样即使主角依旧是用着打不完子弹也不用换弹的枪,反派依旧傻逼的就往主角处冲、因为战斗场景范围的缩小,主角看起来更像是杀人技术娴熟、反派的袭击更像是从角落里面冲出来的突袭,看起来更自然。
或许是命运,他在这个时候不止得到了徐克的帮助,还发现了“抓枪的周润发”。他一改再改剧本,不断增加周润发的戏份,甚至将自己全部的控诉都借由Mark说了出来:
吴宇森从小就在乱市里面长大,经常被人欺负,甚至被打破头。最后自己拿起板砖来保护自己,不允许任何人靠近:“ 我发誓,唔会再俾人用枪指住我个头 ”。
吴宇森在这三年里失去了太多的自尊:无法拍自己喜欢的电影,拍的电影票房很差,被“嘉禾”流放台湾等等。而他也凭着英雄本色,亲手拿了回来:“ 我冇咗既野可以亲手攞番 ”。
但是影片最让我动容的是Mark和宋子豪三年之后,在停车场的见面。那一刹,Mark就像吴宇森,宋子豪就像徐克。

情感上,吴宇森电影我最喜欢的是英雄本色。但是理智和客观上,我认为下一部电影是吴宇森这辈子拍的最好的电影。
1990:
喋血双雄是“暴力美学”的极端,英雄本色是“暴力美学”和“情义”的结合作,那喋血街头是“情义”的极端。
这是一部很可惜的作品。正是因为它本身素质非常过硬,所以缺点也异常凸显。
前20分钟,吴宇森太想快点进主干故事了。让前后呼应的“踩单车”情节的“前”不够明显。
中间对于情义的考验过于冗长,有所拖沓。
后面阿ben跟细荣的决斗开始的毫无头绪,简直就是为了开始而开始。
可惜张学友的演技差在那么一毫分的神韵上、梁朝伟的演技尚可,但离后期影帝还差一点、李子雄演的反派几乎从一开始就看的出来。
但是吴宇森做到了在战乱和友谊之间的平衡点——所以我才会说英雄无泪是喋血街头的雏形。
他将内战中的越南作为背景。更多是为了给故事添加一层悲壮和沉重的色彩。只是借着战乱的外壳,来叙述主角三人的友谊。
他将三人扔入这个乱世,让他们自行发展。
他们在这其中斗争,挣扎,并且还要生存,甚至还要互相伤害。
吴宇森很好的利用情节——士兵的疯狂,来考验三人十几年友谊的稳定性。结果出来是:细荣是一个利益优先的人,辉仔和阿b以朋友优先。稳定不再,三人就此分道扬镳。
所以电影才会叫做Bullet in the head。因为那是细荣在辉仔脑中留下的子弹。所有的友谊因为那颗子弹彻底破碎。
哪怕阿b成功替辉仔复仇,他还是含着泪,把枪扔到别处,辉仔的头颅在火中燃烧。因为现在,只剩下阿b一个人了,友谊也不在了。

佳作贫瘠,尝试转型
初到好莱坞的吴宇森处境不比在港时期好多少。经过两年的沉淀,他接连拍出了三部市场反应正面的作品:断箭,变脸和碟中谍2。从我个人角度出发,除了变脸,其他的作品都非常一般。
并且从碟中谍2之后,吴宇森有明显想转型的迹象。连续拍了两部与自己个人风格——情义也好,暴力美学也好——明显不同的电影:风语者和记忆裂痕。但是在海外票房都惨遭滑铁卢。
哪怕回国之后,也继续尝试历史题材。总觉得他很想把“暴力美学”的标签从自己身上扯下来。
(因为我在2月份就看完了他在海外的电影,所以大部分文字都来自我知乎上的回答)
1993:
就跟刚在香港出道一样,这一部将个人风格压缩的很低。故事上也没什么很出彩的地方,看的时候差点睡着。
倒是尚格云顿硬汉的形象很符合我对男性审美,所以每每在快要睡着的时候,一看到尚格云顿我就一下惊醒。
吴宇森在这部片之后就去拍一些电视电影来让自己去了解美国的社会状态。

1996:
好莱坞一贯的大情节电影。除了 约翰·特拉沃尔塔 的演技,本片同样没什么亮点。
不过在市场的反应还算可以,吴宇森也找到了在美国拍电影挣钱的方式

1997:
除了凯奇演正派的时候让我觉得不够霸气之外,我对其他方面没什么太多意见。

1998:
这部片,如果我不是看了英文的wiki,可能就错过了。
这是一个电视电影。或许正是为了撑起在电视台播放的两个小时,这个电影拍的又臭又长......
但是反派在画上画口红,和在自己家里发疯这几段我很喜欢。因为都有类似于教堂的背景、庄重的BGM、还有极其严肃的台词,看起来相当有吴宇森特有的浪漫情绪。

2000:
看了不下四五遍了,唯独这一次看出了新感觉。
我第一次发现,原来这个电影的主旋律是谈恋爱,不是救世界......让我感觉跟这个系列的商业血统格格不合......(虽然第三部也是救老婆的故事,但是故事要比这一部精彩得多)
我也第一次发现BGM是汉斯季莫做的。确实很强。

2002:
吴宇森在海外的滑铁卢作品之一。
全片也几乎到处都是暴力和血腥的镜头,加上尼古拉斯最后为了队友而亡的情节,哪怕如此我也很难感受的到战争的残酷。
特别是影片中的枪战给我感觉更像是巷战。那个抓枪的姿势,经常给我一种香港黑帮街头枪战的味道。这部片也进一步放大了吴宇森不太会掌控多人场景的能力。
还有影片中具有种族主义色彩。我可以理解白人在二战期间歧视印第安人。但是我完全不懂这个意识形态在影片中的目的?特别是影片还着重讲了这个次要剧情,可是这完全对推进主线和引出主题没有任何意义。
顺便,我也不太清楚影片的主题是什么......我个人的理解是:战争的残酷。但是我看了半天,也真的不觉得残酷........
我没太搞懂吴宇森为什么突然间不想继续拍“男性情义”或者“男性之间厮杀”的故事。他几乎拍了一辈子的男性,突然来拍战争题材,会有滑铁卢是肯定的。就像他回国后,他拍了两部赤壁,一样滑铁卢。

2003:
根据菲利普狄克的小说改编,所以剧本上感觉不到什么大问题。
但是影片中的枪战和肉搏戏让我很失望。
影片一开始也秀了下男主能直抽,会耍棍子。结果在这之后的枪战和肉搏戏非常难给一种暴力感。完全不像吴宇森的暴力美学。特别是最后结尾的决战,居然不是在一个你死我活的苟斗中结束。

????
吴宇森回国后的电影我还一部都没看,但是我决定先放一放,先等一等。
我还相信着他宝刀未老。因为每一次挫败,他都挺过来了。
出道时,他拍许多功夫片,但是靠着发钱寒成为大红的导演。
然后他靠着自己的成功拍了自己想拍的电影:豪侠。
但是时代已经厌倦了功夫片。他失败了。
他为了生计去拍了一大堆非心所愿的电影,甚至到台湾发展,也碌碌无为。
直到英雄本色,他重回第一线导演。暴力美学狂扫亚洲,引起西方注意。
因为英雄本色之后积累下来的资本,砸了两千万港币拍喋血街头。用尽自身浑身解数,拍出了一部接近可以叫“香港往事”的电影。
但是时代变了,打打杀杀的世界被欢乐的喜剧合家欢取代。他又失败了。
他带着自己的自尊,远走好莱坞,继续着自己的“英雄本色”。
初到美国他难以适应,因此沉寂了两年。
两年后拍出了变脸——美国版的喋血双雄。他在好莱坞赢得了自尊。
从碟中谍2之后,他开始转型,尝试了各种题材:战争(风语者),历史(赤壁,太平轮),社会(追捕)。他又失败了。
没一部回本,而且评价都趋于负面。甚至影迷认为他的功力已经大不如前,不适合这个时代了。
但是就像他后来一直强调的,他其实很不喜欢“暴力美学”的标签。一直都只是借着枪支,血腥和暴力来作为情绪的爆发,以此表达自己的内心:友谊,道义。
他还是恋旧,他心中还是牵挂着他拍了快一辈子的“情义”。
所以我在等。等他下一部“英雄本色”。
那一部“英雄本色”或许不会再引领风潮,但是情义是不管什么时代都存在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