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宝打了二宝后
随着国家鼓励生二宝的政策开放以来,家里的独生子女——大宝同学,顿时从皇帝的位置一落千丈。家里突然来了小弟弟/小妹妹,他/她的一笑一颦,一哭一闹都牵动了爸爸妈妈的心。这家爸爸会说:大宝乖,你是姐姐,玩具要让弟弟玩。那家妈妈会说,晚上我得哄妹妹睡觉,你已经长大了,你要自己睡哦。
大宝们心里不服气了,为什么爸爸妈妈现在没有时间陪我了?为什么他们都围着弟弟/妹妹转?他/她就是抢我爸爸妈妈的坏蛋!
怎么办?当然是趁爸爸妈妈不注意,打他!

记得我家孩子幼儿园里有个小朋友,2岁就被送来了幼儿园。我们都说太小了,怎么不再大点了再来。小朋友妈妈说,不行,家里生了个小妹妹,只要家长一转身,她就去拧妹妹一下,疼得妹妹直哭。
我相信很多有二宝得家里都闹出过这样的事情来吧?
我想问问爸爸妈妈们,见到哥哥打妹妹,你们会怎么做呢?
我想大多数的做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一顿“。
那接下来呢?大宝还有打二宝吗?
“我们在家他已经不打了,但有时候没在家他还是会打。“
那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呢?
2
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一个我小时候的小故事。
我小时候的作文水平只能算中等,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是就是没有长进。高一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老师是一位酷爱写作的老教师。第一次作文课,他就布置了两篇作文让回家写。回家后我就绝望了,半天挤不出一个字来。于是,我拿起作文书选了一篇《桂林山水》原原本本地抄了上去,另外再随便写了一篇,算是交差了。
到了第二周的作文课,同学们的作文本都发了下来,只有我的没有。我开始紧张了,我觉得我的抄袭小伎俩肯定被老师识破了。我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
老师站在讲台上,意气风发地告诉我们他慧眼识英才,发现了一篇写得特别好的作文,现在要念给大家听听,这篇作文的名字是:《桂林山水》。
顿时我从脸红到了脚,恨不得挖个地洞钻下去。老师见状只当我是害羞,实际上我真的是无地自容。双耳嗡嗡作响。好不容易等老师绘声绘色地读完了,我拿回了作文本后心里一阵五味杂陈。有被老师赞美表扬后的沾沾自喜,有被同学羡慕后的无地自容,还有对以后作文水平的深深担忧。
我接下来要怎么办?
眼看下次作文作业就要露馅了。于是我回家拿着布置的题目,到各种优秀的作文书里找出相关的题材,进行整理总结,以及恰当的引用。最后形成了我第二次作文,尽管第二次的作文水平没有之前的《桂林山水》那么好,但跟之前的作文相比已经产生了质的飞跃。
其实人都有积极向上的心的,就连那些被大伙“唾弃”的不上学只打游戏的孩子也是向上的,他们看似的“堕落“,其实是因为家庭使用了不恰当的手段让他们的学习兴趣枯竭了,他们才会转向游戏,想从中寻找乐趣和自尊。
而在我的作文课例子里,恰恰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老师发现我的作文是全盘抄袭然后对我进行思想教育,我会无地自容,于此同时自尊也受到了伤害。就算其他方面没有影响,至少作文不可能有提高。
而恰恰是老师无意中的将错就错,对我进行了表扬,让我形成了心理学里讲的“认知失调”。因此,我便以一颗向上的心,要求自己做得更好。
3
其实,大宝打二宝的处理也应该如此。
我们看看用不同方法对待此事,大宝的心理活动和结果是怎样的呢?
1、 大宝打二宝后,被爸爸暴打一顿。
大宝想:我打了妹妹,爸爸打了我,我受到了惩罚。
大宝没有认知失调。
结果:爸爸在场的时候,因为惧怕爸爸所以不打了;而爸爸不在的时候,因为没有认知失调,不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一如既往地做自己想做地事情——打妹妹。
2、 大宝打了二宝后,爸爸只是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大宝想:我都打了妹妹了,爸爸只是瞪了我一眼,瞪一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惩罚我呢?
大宝在“打妹妹的态度上“与”没有受到惩罚的行为上“产生了认知失调了。
结果:爸爸不在场的时候,因为自己的认知失调,需要重新调整认知来达到平衡,因而会调整自己的态度——“也许我也可以喜欢妹妹,不用打她呢?”然后,重新达到认知平衡。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一种态度改变理,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费斯廷格认为一般情况下,个体对于事物的态度以及态度和行为间是相互协调的;当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认知不和谐的状态,即认知失调,并会导致心里紧张。个体为了解除紧张会使用改变认知、增加新的认知、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改变行为等方法来力图重新恢复平衡。
孩子也一样,不会一直让自己认知失调,他总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者态度重新达到平衡。
所以,当大宝打了二宝后,爸爸妈妈们,你该怎么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