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扶贫路上的感恩心
对“感恩”这个词体会最深是因为这段扶贫的岁月
刚刚参加工作就被叫去扶贫,在自己都还需要扶贫的日子,就开始穿梭在阡陌纵横的乡村小道上,开始核对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从刚开始连名字都没有听到的乡村,到熟悉那里的每一个地方;从原本这辈子都不应会有交集的一些人,在那里打成一片;从刚刚的遮掩怀疑到后来的推心置腹,结成了“亲戚”。
今天我想说的感恩,只是针对在扶贫路上看到的一些存在但并不是普遍的问题。现在国家富裕了,条件好了,有能力帮助那些比较贫困的子民,给了他们许许多多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扶贫只是治标不治本,扶志才是根本。很多人依靠国家的扶持政策能退出所谓的贫困线,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政策的支持之后,他们是否还有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能力,帮扶干部只能是引导帮助一阵子,这辈子连父母都只能帮助我们一段路,所以依靠政策扶贫并不是长久之策,长久的政策应该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为什么我要应该孝敬父母,忠于国家,因为他们都我们有恩,父母的生育养育之恩,国家的恩德也不是一句话能概括能说清楚的有国才有家,少年强则中国强,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国家的存在,就不会有我们的小家,没有我们合家团聚的幸福,也没有安心工作,谈恋爱,结婚生子的基本条件。所以生活在这样的国家里不应该心存感激吗?
没有任何事情是应该如此,理所当然的。国家公职人员拿国家的俸禄,拿着纳税人的钱,给了我们衣食无忧,给了我们安稳的生活环境,所以我们听从指挥,服从安排,下乡下队工作,既然国家给了我们这个饭碗,我们好好端着,也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但是,现在有一些农民,贫困户养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懒惰心理,把国家的扶持,帮扶干部的帮助当成了理当如此,天经地义的事情。似乎变成了我们的衣食父母,不仅对我们的帮助没有感恩之心反而处处刁难,就像扶不起的阿斗,纵然我们有恨铁不成钢的愤恨,但是我们只是外因,内因不起作用,帮扶效果也是昙花一现的瞬间。就算我们再怎么恨铁不成钢,但是就像天要下雨的无奈。
尽管我们经常给贫困户做思想工作,但是稍有不满意便是怨天尤人,恐吓威胁。想想自己也在农村长大的,自己的爷爷那辈儿的人,勤劳淳朴,不拿别人的一分一毫,全凭自己的辛苦劳动养家糊口,也把子孙养育教育成人,为什么我现在遇到的一些农民却没有那样的朴实了,是世道再变,民风日下吗?当然也不能一竿子打死一船的人,只是在扶贫的路上我们能不能不要仅仅看看数字的变化呢?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一个有信仰的民族,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才能走得久远,扶贫的考核是不是不应该侧重于满意度及数字指标?
扶贫路上的感恩之心,如果能让他们在接受国家的扶持,干部的帮助的时候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真正的自强该多好,而不应该是一味的惯着。当父母的都知道孩子老是会惯着是成不了大器的,贫困户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