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应该有一个绝妙的开头
故事应该有一个绝妙的开头。S这样想,迟迟未动笔。若干年后,遥望那颗蓝色星球,S不由得想起曾身为人类的他,在一个春光明媚的下午,手指轻敲机械键盘,于清脆的咔嗒声中输出“Hello, World!”。这似乎预示着事情的发展逐渐变得简单。当时,他需要学会一门名为Python的编程语言,以实现程序定时向未来的自己发出讯息:“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注:“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为回文句子,正读、反读都一样,此句为后人描述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被流放至厄尔巴岛时的情景,可直译为“在我看到厄尔巴岛之前,我曾所向无敌”。
人类文明在那颗蓝色星球上已诞生几千年,许多新鲜事物还未命名,更多新鲜事物被发现。对于那颗蓝色星球,有些人将它命名为地球,有些人则称它为蓝犀牛星——那里曾栖息有大量碧蓝的犀牛,随季风成群迁徙,如丝带般,掠过林原丘壑、江洋湖海。在人类首次驶往太空深处的、又被称之为“深空金丝雀”的鲸星号飞船上,“仁慈的独裁者”Cap船长有幸目睹了这一盛况非凡的景象,并记录在他的手抄航行日志中。有人在一个星际古董拍卖会上买下了Cap船长手抄航行日志的部分残章,重温了过往的一些动人感受。
S也曾以“来自银河边的Python术士”身份,参与了隐秘的“动态类型”计划,为“深空金丝雀”的首飞成功,贡献了一部分不为人知的关键代码。他后来引以为豪的是,于种类繁多的编程语言中,接触并学会了“优雅”、“明确”、“简单”的Python。那些日子漫长而温柔,偶有起伏,看似寻常的举动,引发了更多可能。
稍往前回溯,来自郁金香王国荷兰的计算机程序员吉多·范罗苏姆(Guido van Rossum)于闲暇之时构思与创造了Python编程语言,在太阳历1991年发布了第一版的Python——其名源于他是英国BBC1电视台播出的喜剧系列“Monty Python's Flying Circus”(巨蟒剧团的飞行马戏团)的狂热爱好者,而非他喜爱蟒蛇。
后来,S在学习Python时,也观看了这部喜剧集,并随手写下了一段评论:
“这部于太阳历1969年10月5日(星期天)晚上10:55首播,一直延续至1974年的、共4季45集的剧集中,几位演员打破惯例,不拘形式,小品、动画、文字游戏、独白、即兴表演等穿插交融,灵感所至,恣意驰骋,内容或破碎或连贯、或独立或交叉,看似充斥着白日梦般的胡言乱语或小丑般的插科打诨,实则于细枝末节中迸发令人惊叹的创意,丰富多变又幽默生动,荒诞与讽刺贯穿如一,在戏谑与粗俗间揭露了道貌岸然、严峻的现实。”
赘述了这么多,线索似乎变得有些零碎、分叉,但主题通常只有一个,那就是故事接下来将如何发展。
S飘散的思绪,像鸽群盘旋着降落在Reviver教他学习Python的年月。
时至今日,S仍很难笼统地评价Reviver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在不同时间呈现不同的风格。
——苏胜于2018年4月9日星期一 1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