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老师们
我算不上一个有耐心的人,也很难长时间对同一件事保持热情——哪怕是在毕业论文这种比较严肃的事情上:千真万确,我一开始是想写一篇有个人见解的文章,而拖到现在,对着占去u盘内存1/500的俄文资料,整个人竟变得非常佛系,不悲不喜,不急不急。然而,我却在语文课代表这个职位上超长待机(从小学四年级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还乐此不疲,这不是因为我热衷于收发本子之类的粗活,也和浪漫的文学情节没什么关系,而是因为—— 非常幸运,我遇到了清一色优秀的语文老师。 一、Mrs.周 周老师是我的小学语文老师以及班主任,教我的时间最久,而十年过去,现在我在脑子里检索关于她的记忆,首先浮现的首先浮现的是一串形容词——严厉,好强,细心,奖惩分明,这几乎也是全部的记忆。 她的严厉好强是公认的。按她的要求,我们从一年级开始每天都要写日记,放假必定有一打作文等着,她改作业非常认真,字数不够或者敷衍了事的下场都比较惨。大概是二年级的时候,我爸带我去福建浪了很久,于是我无心学习,到暑假快结束都没能写完作文,浓浓的恐惧在我心中迅速发酵,为了我的身心健康我爸违背原则帮我写了好几篇作文(啊,也只有这几篇得了“甲”)。三年级后,我们每天早上都要依次上讲台复述一条昨天的新闻,这养成了我每天看新闻联播的好习惯(当然我一般把《新闻联播》前的动漫剧场和之后的电视剧也捎带着看了)。到了四年级,每天除了一篇日记,还加了一篇读书摘抄,还得每天背一首古诗,每天花在语文上的时间比花在数学上的时间多很多(不然我后来可能读理科?)。一般老师之间会有时间分配的问题,我们班就没有,周老师说一不二,而且五年级开始我们的数学老师换成了她先生,更好协调了。 可惜的是,时间分配好商量,但是教学内容却没办法协调。我们数学老师每天给我们留一黑板应用题,我们按例要抄完题目然后解答。有段时间正好语文课上讲缩句,我学以致用,把题干缩成了关键词组合,效率大大提高的同时也没有影响质量,所以数学老师一开始默许了我的小伎俩。然而后来这种做法被我们班同学广泛效仿,有的同学肯定没有好好听语文课,操作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错误率大幅上升。于是数学老师采取行动了:点名批评了我“不带好头反而发挥不好的影响”,唉,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冤枉。 说周老师“奖惩分明”,印象深刻的事有两件。一件发生在四年级,为了督促我们背课文,周老师专门做了一张进度表,进度快的有赏。当时我可能处在这一生记忆力的巅峰期,进度一直领先。周老师的奖励也非常实际,不像隔壁班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一朵小红花敷衍了事,她直接带着我们去学校旁的小卖部买辣条……(后来我申请吃别的)而关于惩罚的回忆其实并不苦涩:周老师很不喜欢学生上课时低头不看黑板,这令她很气,尤其是当她提问后我们不主动回答时,她就更生气了。有一次她决定让我们真切地感受下她的怒火,命令所有同学起立,每人伸出小手挨一鞭子。啪啪打了一溜又一溜,像割韭菜的园丁。打到一半时她明显累了,气也消了,然而还是耐心地继续着,大约两分钟后她走到了我身边,不知为何很自然地又走过去了,没有打我,我觉得很迷,下课后我发现自己是班上唯一没有被打的,这件事令我得意了很久。 所以说用“细心”形容Mrs.周也许不很贴切,但是我一时也没找到更合适的词。她不嫌弃成绩不好的同学(这种品质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来说多么难得),五年级的时候,为了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她排座位用心良苦——第一名和倒数第一一起坐,第二名和倒数第二一起坐……并且嘱咐成绩排在前面的同学帮助自己的同桌。但是这个安排对我最大的影响是使我早早意识到自己不是当老师的材料,所以每次我爸流露出希望我以后当老师的愿望时,我都毫不犹豫严词拒绝……何况,现在翻开我小学时的作文本,我无法理解二年级时的日记“我奶奶家的丝瓜开花了,是黄色的。”怎么就从老师那里混到了五角星,六年级时那些幼稚的小文章哪里“很好”,只能说难为老师了…… 最近一次见到周老师,是在四年前的谢师宴上。我惊讶地发现她还是我小学毕业时的样子,但是没了那股斩钉截铁的劲儿,也许是我变得心大了,又或许她以前的严厉和不时开启的超凶模式是因为她儿子也在我们班(所以我一直觉得被自己亲爸/妈教真是太不走运了)。 二、Mr.吴 吴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而且教学风格和周老师很相似:严厉,高要求,强调认真听课和阅读素养。他讲课很灵活,灵活,但并不活泼——班上多数同学都怕他,上课轻易不敢走神,更不敢随意发言,心大如我,说话都变得更谨慎了。何况他时不时就有一些令人一言难尽的问题,作为课代表我都数不清多少次被他的问题砸中,有一次被提问后我直接石化,哑口无言,吴老师忍着怒火让我坐下后接着提问了一打同学,答案显然都没能让他满意,于是他的怒气变成灰心,说出了老师们的口头禅“你们是我带过的最差的一届”……所以可以理解,课后问他问题的同学很少,一方面是担心被批评上课没认真听,或者说话不谨慎引发更多复杂的问题,另一方面,吴老师确实不喜欢学生问他“蠢问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白居易字什么,这部作品是谁写的……凡此种种在他看来都是自己查查资料就能知道答案的问题:“做学生怎么能懒到不查字词典呢?老师懒一点学生才能更加勤快……”于是我确实一度变得勤快了,至于提问嘛,几乎不存在的。 在我看来,吴老师和周老师最大的差异在于:他不喜欢考试(我们平时几乎不考试),也不怎么布置作业,当然每周一篇作文还是少不了的。我们班同学课后花在语文上的时间并不算多,但平均成绩总是年级第一,强势证明即使是在应试教育下,提高语文成绩也不用靠刷题。这个理念我非常赞同,学语文本来就应该注重积累培养感觉,有了自己的思考后答题内容水到渠成,而答题规范和技巧只需要少量训练就可以掌握,费尽心思研究答题的套路其实是舍本逐末。 说到我和吴老师的个人关系……我知道很多关于他的八卦。比如今年过年的时候,他的侄子在群里发了一条祝福短信,里面有个错别字,这成功引起了他的注意——他发了一打资料,耐心解释为什么这里要用这个字,瞬间冷场;又如他把自己多年来的教材都宝贝似的留着,没用的也不卖,因为“占地方没什么,卖书就很堕落了”;以及,他跟我们表扬他女儿“不喜欢看电视”,而据我所知,这是因为从前他和女儿一起看电视的时候总是喜欢随机提问:解释一下人质的“质”是什么意思、“青眼有加”出自哪里、这句台词是不是有语病、你觉得这个剧情接下来会怎么发展……在这种条件下他女儿没有翻个白眼回房间已经是最大的尊重了,要还能喜欢看电视——那该是怎样的人才啊!有一次我去看他,正碰到他在和学生讲题目,讲着讲着他又提起了他女儿:要是我女儿也像你这样,这日子还怎么过!于是,他女儿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拉了许多仇恨兼好奇…… 是的,你没猜错,我会知道这么多,不是因为我是课代表和老师联系频繁,而是因为——我就是他的女儿。初中的时候,这层关系给我招来了许多问题:你爸会不会给你开小灶、你爸对你的语文要求是不是特别高、你们在家是不是经常讨论语文问题、你爸是不是让你看很多书……等等不一而足。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几乎都是否定的——我爸从不会私下辅导我的语文,连我参加作文竞赛的文章,他也只给了分数,没有修改意见;我们在家几乎不讨论文学;我爸对自己的学生要求都比较高,对我也没有“特别”;至于是不是让我看很多书,是啊——但是这也没什么“特别”吧。
三、Mr.杨 平心而论,杨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语文老师。 他的课讲得是真的非常好。尽管现在我已经记不起他课上的具体内容,但是他的风格——激情四溢,一秒入戏,太令人难忘。尤其是他讲的《离骚》、《纪念刘和珍君》、《孔雀东南飞》以及《红楼梦选段》这几篇,私以为可以录下视频开个网课(也许下次见面时可以建议下)。印象里他课上气氛还是非常活跃的,因为他幽默且宽容,但同时他的课容量也很大,一节课下来几乎都是干货,不容走神。我最开始引起他的注意,好像是因为我回答问题非常积极而且他提到的一些书我都看过(感谢爸爸~),当时他的侄女是我的同桌,有一次吃晚饭我们一起,她说:你经常活跃在我伯伯家的饭桌上。我一脸懵逼,她继而解释“因为我伯伯经常提到你……”不过当时我和杨老师课下交流并不多,和班主任交流就比较多了——经常是为了数学。我们班整体数学不行,这个锅我们数学老师必须得背:他上课不喜欢讨论数学,反而拉着我们对对联,经常和我们切磋他的小诗,所以同学们只好靠自己刷题。班主任找数学老师谈话,但尽管约谈差点成了约架,老汪还是坚持已经“数学诗人”的风格。这件事也让杨老师非常忧心,因为他对我们班的总成绩非常操心(我们戏称他为“副班主任”),又容易着急,除了经常在课上嘱咐我们认真刷数学题,私下也找老汪转达了我们的意见和……他的小情绪“要不我这个语文老师给你当吧”,可惜也没什么结果。老汪毕竟是诗人,诗人毕竟是诗人。 毕业后我和杨老师的联系多了一些。倒不是因为有空了,而是偶然发现杨老师的夫人黄老师是我爸爸的师范同学,我爸爸认识杨老师后非常欣赏他,两位语文老师有时会约饭。在我爸的影响下,杨老师也开始炒股,一度双双亏损,可能文艺男真的不适合混金融圈。 前几天和我爸妈视频,我爸又提到杨老师“他这样的人太难得了”,我表示同意,我爸沉默了几秒钟继续说:“你们杨老师时不时还问到你,上次见面时还说差点帮你介绍对象……”,我惊恐地确认:不是吧?!“急什么,那个男生已经名草有主了,你们杨老师还挺失落的。”而我忍不住长笑三声…… 大一的寒假,回高中做南大宣讲,一个学妹跟我说她也非常喜欢杨老师,我表示理解,先生的课讲得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嘛。而学妹说原因不在此,“是因为杨老师是君子”。嗯,我同意。
四、Mr.刘 大一上了一个学期的大学语文,翘了大半个学期的课。教大学语文的是文学院的刘重喜老师,讲话慢条斯理,颇儒雅,而一开始我觉得他的风格过于平淡,加上大学以后我确实没有什么学习热情,经常翘课。有一次,大概快期末了,觉得为了学分绩我最好列席一次,那次正好讲音韵,我到现在还记得他的分析“只今憔悴晚烟痕,an-yan-en三个音逐渐收窄,无尽愁绪如往里吞”,瞬间折服。复习时细看了课上的ppt,觉得内容非常丰富,推测自己可能错过了许多知识。但要说为翘课后悔,其实也没有——因为没有影响期末总评呀。 也由于频频翘课,我对刘老师的印象不深,脸盲如我,现在走在路上碰到他很可能认不出来。不过要是有他的讲座,我还是很乐意去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