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若诚自传《水流云在》读后感
英若诚自传《水流云在》读后感~清风 在北京颐和园西北10公里处,有一处温泉。解放前为英家避暑之地。一块大石头上,有英若诚祖父英敛之的书法“水流云在”。取杜甫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英若诚自传《水流云在》,完成于英若诚生命的最后几年。由英若诚口述,美国学者康开丽记录整理。先在国外英文出版。几年后由张放翻译在国内出版。是一部英氏家族的传奇史。读完感慨万千。由于它的真诚和时间价值。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三点。 一。英氏家族的崛起中,读书和基因至关重要。读书造就了机会,强强组合后实现阶层逆袭。一个强,是读书,一个强,是基因。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英若诚的曾祖父是一个摇煤球的旗人。属于社会最底层。之所以后来阶层发生改变,是这家做苦力的人家,出了一个非要读书认字的孩子。就是英若诚的祖父英敛之。他不光有读书认字的想法,还有头脑,还克服困难,寻找机会去坚持。这孩子没事时经常去茶叶店捡废纸练字,后来被一个私塾先生收为书童,就是帮着先生拿书,拎箱子。先生受聘去一个没落的皇亲国戚家里教他家女儿认字,这家是雍正皇帝那一枝的嫡亲。先生带着书童陪读。少男少女,情窦初开。书童跟女孩恋爱了。由私塾先生撮合,两人结婚了。女孩就是英若诚的奶奶-爱新觉罗.淑仲。强大的基因改变了家族的走向。祖父英敛之,做官,信天主教。创办辅仁大学和《大公报》。英若诚的父亲英千里,海外留学,回国后担任辅仁大学教务长,抗日期间两次被日本人关进监狱。48年解放前夕随国民党去了台湾。 二。英若诚的幽默和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对妻子的真挚爱情。 英若诚和妻子同为清华大学学生。求爱时他对妻子吴世良说:他不能保证她富贵或成名,但能让她幸福,永远不孤单,结婚后会让她每天都有笑声。即使是在文革时期,一个平常的晚上英若诚夫妻两无缘无故被分别抓走,住了四年监狱。他的孩子一个去内蒙古下乡,一个成了孤儿(英达)。在这么恶寽的环境下,英若诚见多了疯掉的,死掉的狱友。面对突如其来妙名奇妙的变故,为防止想不开钻牛角尖,他以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态度,聪明的头脑,拜各路狱友为师,给自己找事做,学会了腌酱菜,孵小鸡,制鸦片……还自编一本毛主席诗词。漫长的日子里,自我充实,自找乐趣。妻子文革时期坐牢,身体受到很大伤害,于1987年离世。英若诚将妻子的大幅画像挂在客厅,就像妻子还活着一样,平时经常跟她唠叨大事小情,生活见闻,相濡以沫到老。英达说:父母的婚姻不是37年,而是54年。 三。以杰出的才华,为中国的戏剧事业做出巨大贡献。80年代,作为北京人艺的导演,演员。英若诚将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搬上舞台。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他多次受邀参加了国外导演的影片拍摄。在他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期间,成功组织国际艺术节。让世界了解改革开放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