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性自然
文/思予

昨日,与友人闲聊,一不小心聊到退休问题上。她感慨地说:我们这批人有些
亏,正巧赶上了国家的政策变化,至少要五十五岁才能退休,也有可能要到六十岁。说话时语气中略带不平。
我打趣道:何必在意那些,等我们开始拿退休金时说明我们的好日子差不多过完了,离死亡已经不远了。
一阵沉默,她对死亡依然充满了恐惧。死亡的问题纠缠了我很多年,经历长时间的恐惧、迷茫、逃避、思索后,现在已很是淡然,既然三皇五帝仙骨老道都没人能幸免,我又何必挣扎。由得了我的事我方可一搏,由不了我的事我已不愿意再在上面耗费宝贵的生命。
生死本相依,死亡对于每个生命来说都只是一次必然的重逢,你对之的态度决定了重逢的悲喜或不悲不喜。
柏拉图对话录《斐多》篇中,苏格拉底说,真正追求哲学,无非是学习死,学习处于死亡的状态。有些玄妙,却也精辟!
存在主义哲学提倡“向死而生”,无非是让人看透死亡问题,与佛家的去除执念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强调的是“未知生,焉知死”,所以儒家是积极入世的哲学,跳入生命的洪流,尽情地扑腾,能活且活,死亡自然会来,到时就明白死为何物了。缺少了些闲看花开花谢,静观潮起潮落的淡然意趣。
我更喜欢“未知死,焉知生”的说法,生是偶然,死才是必然。如果不知其必有一死,越活越爱这个大千世界,活着活着就忘记了自己有一天是要死的,既然是永生永世的,当然不惜用三十年的生命换一套房,再用十年的生命去换一辆车。碍于情面,定是要参加一次一次的无聊应酬,也不忍心打断无聊者无休无止的扯谈。
如果此时想起自己有一天是要死的,生命是何其宝贵,所谓的荣华富贵功名利禄自然会看淡些,也可不必太在意别人异样的眼光,或背后的评头论足。
只想听听内心的声音,认认真真地活一回,做自己想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
友人依然沉浸于俗世,会津津乐道一些鸡毛蒜皮的得失。
我劝她空闲时常去园子里走走,看花开看落红看蜂飞看蝶舞,听风吟听鸟唱,如果她能感受到其中之美,感受到内心的愉悦,她就能感受到唐诗宋词的精妙,感受到生命的流动,体会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美妙境界。
她轻易的拒绝了,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学修养,自然不会懂得什么风花雪月。
其实,只需一颗静静的心便可感知生命的厚度,拓展生命的宽度,无需其它。
大千世界,能让我愉悦的唯有美,能让我心动的唯有情,能让我仰慕的唯有才。此生若有憾事,也就是学没上够,书没看够。下半生的闲暇定然是要泡在书海之中了。
生命本就属于自然,自自然然的来了,定然会自自然然的去!我只想在这来去中间的缝隙中做一回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爱自己想爱的人!随性自然!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曲径悠然
转发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