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内心的冲突——基本冲突
未被解决的冲突对人们有什么影响,它们是如何导致焦虑、抑郁、优柔寡断、惰性、孤独等状态的。
原始的利己驱力和良知之间的对立是我们各种各样的冲突的根源。
我既不相信任何存在于欲望和恐惧之间的冲突会导致一个神经症患者产生那么严重的内心分裂(弗洛伊德是这样以为的),也不相信它可以毁掉一个人的生活。弗洛伊德所假设的那种精神状态表明,神经症患者还具备为达成某种目的而奋斗的能力,只是因为恐惧阻碍了他的努力。在我看来,冲突的根源就在于神经症患者丧失了全心全意争取某物的能力,因为他所有的愿望都是分裂的,也就是说,他所有的愿望都是相互抵触的。
包含互补因素的对立倾向在一个完整的人格中会有所体现,但是我认为,这些因素已经是神经症冲突的产物,并且被患者执着地坚持着,因为它们是患者解决冲突的各种尝试
(沉默寡言的人)如果我们将患者的内倾(或者我更愿意称之为神经症孤独倾向)视为他逃避冲突的一种方式,那么我们所面临的任务就不是鼓励他外倾一些,而是分析内倾外表之下所隐藏的冲突。只有解决了这些冲突,才能够接近“内在完整”(wholeheartedness)这一目标。
在这三种态度的每一种中,都过分强调了基本焦虑所包含的某一种倾向:第一种是无助,第二种是敌意,第三种是孤立。一个有孤独倾向的人会使用各种无意识的方法使自己与他人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因为他在任何需要与他人共处的情况下都会不知所措。此外,占主导地位的通常是(但不总是)患者在意识中最能接受的倾向。这并不意味着另外一些表现不明显的倾向的影响力就很小。(一个女孩原本像假小子,她有雄心,而且有些叛逆,但当她坠入爱河后,她可能会变得顺从、黏人,不再有雄心壮志。或者,在遭受重大变故后,一个离群索居的人可能会变得病态地依赖他人。)
成年后的经历是否毫无价值?我们是否在童年时期就完全定了型,无法改变了?
用正常的观点来看,这三种倾向不应该相互排斥。一个人应该既能够向他人做出让步,也能够抗争到底,也能够不与人来往,三者可以互相补充、和谐统一。如果其中一种倾向占据了主导地位,只是表明在某一方向上发展过度了。
还有一个因素严重地扩大了冲突的范围,那就是以上各种倾向并不仅仅存在于患者的人际关系中,而且还会蔓延至他的整个人格,就像恶性肿瘤细胞会蔓延到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中一样。这些倾向最终不仅支配着患者与他人的关系,也控制着他与自己、与生活的关系。
一个以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为开始的冲突最终会影响我们的整个人格,这并非偶然。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它必然会塑造我们的气质,决定着我们对自己设定的目标以及信仰的价值。所有这一切又反过来影响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因此它们是难解难分的。
神经症是人际关系紊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