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古田罗峰村邓秀娘带儿逃难


在古田罗峰村弯墩峡有3棵大樟树,历经500多年风霜,依旧浓荫盖地,据传均为罗峰魏氏开基祖婆邓秀娘亲手所植,如今最大的一棵胸径达2米多,还长得特别的茂盛。俗话说的好,什么样的娘,生什么样的儿。种植樟树的邓秀娘,自然并非等闲之辈。据记载,明正统年间,魏族舅亲即邓秀娘的胞兄邓茂七,在沙县揭竿而起,攻克了沙县、建瓯、建阳、尤溪、古田等10多个县,大批官军赶往福建围剿农民义军。邓秀娘和丈夫魏振兴跟随邓茂七的义军,与明朝官军血战,由于力量悬殊,魏振兴战死疆场。邓秀娘带着年仅12岁的儿子魏法旺等7人,拼死杀出重围,乘船沿闽江南下逃到古田县黄田村下坂隐居数月,由于黄田是濒临闽江的重要码头,人多眼杂,便于明成化年间,辗转逃到五华山下的罗厝前(今罗峰村),由范姓财主收留,勉强糊口度日。等到魏法旺成年,范姓财主把女儿许配给这位勤劳且聪慧的放牛娃,并把田园财产悉数交给女婿女儿打理,自己搬到附近村庄生活。因邓茂七带头率众造反,邓、魏两家惨遭灭族之灾,只有机敏过人的邓秀娘带着儿子逃过劫难。在战乱中,她每到一地都栽几棵樟树,默默祷告:树存活,居其地。她在罗峰无祠坛和弯墩峡分别种下几棵,数年后但见“存活树”枝繁叶茂,遂定居于此。

如今,从当地几栋标志性建筑中,还能看出罗峰独有的底蕴。始建于道光年间的上回堂,内有“望坟楼”——楼上开窗可见父母坟墓,寓意“代代传承孝道”;厅堂上方匾额镌有“种德锄经”字样,又表明罗峰人企盼读书育人,以智取胜。
▍内容来源:王建勇宁德城市资讯图来自网络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