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地品牌研究院出书:历史恒久远,千年的传承与革新丨暖物·志 王的手创展现手工魅力
中国,追溯到夏朝至今,已有五千年余的历史。作为文明的摇篮之一,中国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呈万国来朝的景象。尤其是中国四大发明,直接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只可惜,中国内部本身就有一个王朝更迭的过程,战争动乱纷纷扰扰,使得有许多隐藏的匠人技术没有来得及记录下来,便完全失传,成为后世一大遗憾。除去内忧,中国还经历了近代史的百年耻辱,遭受列强的炮火与掠夺,传统技术又大量失传。直到现在,虽说和平已至,但是现代机械化的普及与西方潮流文化的冲击,让利益、效率与媚外之风逐渐占据主流,传统手艺,恍若风中残烛。
人终有宿命,手艺人的宿命是最为显而易见的,那便是将技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以下三位手艺人,虽然领域大相径庭,但是“传承”的目的确是出奇一致是一致的的。——传承。

苗绣:讲述故事的针线演舞
谈及苗疆,人们总不免联想到瑰丽的林海,联想到治病良方的苗药,联想到许多神秘的仪式与习俗。作为我国的一个极具特色的民族,苗人拥有其独特的技术,苗绣,便是其中一种。苗绣的起源与神鬼祭祀相关。到后来,苗绣不再只存在于祭祀,逐渐融入日常生活,这时开始,苗绣的图样,手法,得到了丰富的发展,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只是,手工制品的效率,是远远无法与机器比拟的,而且,现代社会的浮躁,让太多的人欣赏不了这悠长沉静的艺术。
王丹青,周游过诸省,学习过多门技艺,木板年画、制陶、捏面人、剪纸……最终,沉醉于苗绣的波澜壮阔,决心接过这把薪火,将苗绣传承下去。王丹青开创了苗绣手工坊首先就想到了,抓住电商大潮的尾巴,注册了一家淘宝店“王的手创”。你可以解读为苗风女子的直率淳朴,更可以解读为王丹青对自己技艺的自信——美的事物,总会为世人所熟知。

王丹青明白,仅仅依靠普通的苗绣,是不可能吸引到世人的。因此,她尝试将自己周游期间所学的现代设计与苗绣结合,将实用主义融入到创品中。以实用兼最终产品给人以一种感受,那就是买的是一件艺术才是珍贵的品,其原本功能才是附加价值。同时,将苗绣与中国传统IP电影结合,推出《大鱼海棠》、《大圣归来》等影视周边,“王的手创”,终于发出了自己的呐喊,苗绣之火,熊熊燃烧。
汉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现代的社会,主流早已向着西方的文明。世界的潮流,是属于欧美的潮流。维多利亚的秘密,巴黎、米兰、伦敦、纽约时装周,直接成为了潮流界的标杆。除去这些大众的时装,比较知名的小众圈如lolita、晚礼服,都占有一席之地。只是,他们都是属于西方舶来物让。钟爱于汉服的国人,因为自己的喜好不融于主流,纷纷扼腕齐呼:“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微蓝夫妇,同是为汉服的拥护者与热爱者,非常不理解为什么自己喜欢的,中国传统的服饰,会不招人待见。“美就是美,美不是跟随着潮流的。西式的文明,只是西式的美而已。”因此,他们踏出了还原了汉服的模样第一步——清水溪·汉初。
每一件手工缝纫的衣服,都倾注着感情,每一套衣服,都有着自己的典故。这也是为了传播日渐遗失的古文文化。诸如《孔雀东南飞》《桃花源记》,衣服均以此命名。同时,微蓝了解,许多不愿尝试汉服的年青,皆因为其穿法复杂。因此,他们推出了活用拉链式的汉服,让其穿着更方便。果然,这种设计广受好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汉服,甚至有身着汉服相约一起上街的现象出现。清水溪·汉初,以这样一种创新的形式,延续了汉服的生命。

红银:冰冷的白,难比炽热的红
有的宿命是与生俱来,有的,则需要一个顿悟。老赵,商海浮沉数余载,从打工到创业,虽然没有遭受太大的挫折,但总感觉缺少了点什么。2010年,不知是天道指引,还是巧合,老赵恰逢在大理旅游,又正值母亲八十大寿,打算购置些银器回去庆贺。
“叮,叮,叮”一声又一声的打银声,老赵听得入迷,在这悠扬朴实的节奏中,想起自己历经的沧桑岁月,不由得湿了眼眶,顿时悟道,岁月静好便是如此吧,专注手中的铁锤,一下又一下地敲着。老赵决定了,放弃了一直以来的生意,开始学习打银手艺。
潜心苦练多年,终于修成正果。老赵将国花的纹路,印在小小的银环上,取名为“红银”。红,是中国的红,是鲜血的红。他以此来告诉世人,亲手打出来的银器,是灌注心血的,是具有灵魂的,所以与机器制品白银不同。红银的身上,流淌着血液,燃烧着打银技艺的薪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