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世界的造梦者——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电影是梦想,我们做着白日梦长大,有一天会将那些脑海里的幻像变成镜头里的真实。
电影世界的造梦者——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电影是梦想,我们做着白日梦长大,有一天会将那些脑海里的幻像变成镜头里的真实。
只要技术是为讲故事服务而不是炫技,我想优秀电影就不会衰落。如果我想拍一个娱乐性的题材,我不会叫它Film,而是Movie。——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上周四公司开编前会的时候,李老师提过《拯救大兵瑞恩》的叙事手法以及艺术表现力。当时,想到的只是电影情节以及演员。

周日中午,闲来无事,看了一部他的最新电影《头号玩家》,以为只是科幻特效片,开头的时候也没有太多在意,但是,随着电影故事情节的深入,你真的很难不去边看边思考。

看完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是一部披着科幻片外套的情怀片,斯皮尔伯格又造了一场大梦。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一个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犹太人,骨子里渗透着犹太人对于艺术独特的鉴赏力以及对历史的敏锐嗅觉。

或许是受电子计算专家的父亲和音乐家母亲的熏陶,从小便有着一颗胆大爱冒险的心,12岁那年生日,父亲送给他一部袖珍摄影机,同年因其拍摄了一部名为《最后的枪战》的9分钟8毫秒的短片而加入童子军,一年后,拍摄了一部40分钟的战争电影——《无处容身》并因此获奖,才华开始显露。
16岁那年,斯皮尔伯格自编自导独立完成了一部时长为140分钟的电影《火光》,在电影方面的才华进一步得到施展。

在随后的几年间,命运女神似乎不曾眷顾他,连续三次申请大学被拒绝,父母离异,对他都影响极大。
在低迷了一段时间后,1968年,斯皮尔伯格厚积薄发,幸运女神再次降临,一位富翁赞助他拍摄了电影短片《安培林》,一举拿下亚特兰大电影节大奖,随后十多年,他开始了漫长的电影创作和拍摄。

这期间《决斗》《横冲直撞大逃亡》《大白鲨》《第三类接触》《夺宝奇兵》系列电影的拍摄,为他后来的一系列优秀电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斯皮尔伯格真正被人所知,是1982年执导了电影《E.T.》,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一时间,好莱坞制片人对这个来自俄亥俄的“梦想家”表现出极大地兴趣。

此后多年,斯皮尔伯格拍摄了许多优秀电影,但是由于美国政坛动荡,种族主义矛盾的激化以及奥斯卡评审对于其电影涉及敏感题材的避讳,使得其及时多次被奥斯卡提名却始终未能染指奥斯卡小金人。

1993年,或许是美国电影市场的长期疲软抑或是人们思想发生了极大地转变,最有可能便是,斯皮尔伯格的电影确实值得被这个时代所铭记,那一年大制作电影《侏罗纪公园》在全球掀起了一场恐龙热,人们对于这一远古生物的好奇以及电影运用的先进特效技术促使其在那一年成为了一部现象级电影,生产制造电影周边产品的厂商赚的盆满钵满,好莱坞制作人、投资商再次被这个俄亥俄的怪才所倾倒,随后的《辛德勒名单》,聚焦二战德国集中营残害犹太人的这一敏感事件,用黑白片呈现了一个压抑、黑暗、恐惧的电影场景,让人们铭记历史的同时也把导演斯皮尔伯格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完美展现。

那一年,斯皮尔伯格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闪耀全场,在坚持了大半辈子的电影梦想后,终于,让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奥斯卡,那一年的奥斯卡,人们称之为“斯皮尔伯格之夜”。
1998年的,《拯救大兵瑞恩》,堪称“斯皮尔伯格的巅峰之作”,当然,很多人认为是《辛德勒名单》,但个人看来还是觉得《拯救大兵瑞恩》时期艺术的巅峰,开场十多分钟的战争场面,真实再现了“诺曼底登陆”的惨烈和悲壮,也展示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对于纳粹的深恶痛绝,随后,电影视角转变为主人公“瑞恩”,通过一系列的深入刻画,观众在领略宏大场面的震撼时,也会随着电影去思考“战争与和平”,全球很多国家引入了这部电影,意在,告诫人们珍爱和平,远离战争。

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之后,斯皮尔伯格左手与人合伙成立了“梦工厂”,这一后来成功出品多部“10亿级票房”动画的电影制作公司,时至今日依然是全球排名前十。

再后来的斯皮尔伯格,在事业上顺风顺水,摩根·弗里曼、汤姆·汉克斯、汤姆·克鲁斯等好莱坞知名影星成为了其电影中的常客,而这些明星也随着他的电影身价倍增。
2005年,《帝国》杂志评选斯皮尔伯格为影史上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2009年,斯皮尔伯格荣获第66届美国电影电视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随后,斯皮尔伯格更多的是担任制作人,期间参与了电影《变形金刚》,电视剧《兄弟连》以及《血战太平洋》的制作,也导演了电影《战马》以及动画长片《圆梦巨人》,此后,斯皮尔伯格的重心转移到了家庭,媒体关于他的报道更多倾向于其生活。

直到2018年3月30日,全球同步上映的《头号玩家》,电影的名字十分普通,包括前期宣传声势也不是很浩大,电影的开头也是平淡无奇,但是,在看完整部电影以后你会发现,这部电影有着很深的斯皮尔伯格的烙印。

2045年的人类社会,贫富差距拉大,人们通过游戏来麻痹自己,获得在虚拟世界的存在感,现实世界已经乱的一塌糊涂。绝对的前卫科幻,底层人的生活贯穿始终,黑人演员以及亚裔演员几乎占据了整部电影,对于商业不正当竞争的刻画入木三分,但主题其实还是他内心的“大梦想”,电影中以“游戏”为主题,穿插了多款经典游戏以及经典电影桥段,通过主人公近乎真实的表演,配合3D效果,给人以极为强烈的震撼。

但电影还是给予人很多对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些思考,比如“人工智能”,比如“虚拟现实交互”,比如游戏社群是否会被不法分子利用,种种问题,但是最核心的还是最后那个彩蛋,尽管游戏世界很精彩,但人们还是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和家人相处上。
而这一点,正是斯皮尔伯格本人的真实写照,斯皮尔伯格与梦工厂电影公司签署的协议里,有这样一节条款:即使在电影拍片阶段,也必须每晚给斯皮尔伯格固定的时间回家与家人共进晚餐。
END
后记:
很多影评人一直叫嚣,科幻片是一种快餐片或者说是一种消遣片,简单直白或者说根本没有故事架构,通过炫目的特效技术,配合几位当红明星,便是一部科幻片的全部。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刻画太过于肤浅,故事的背后没有经得起推敲的关于人性的思考抑或是对某种现象的反思。
我觉得,这一次,可能很多人错了。

在被《九层妖塔》《捉妖记》《白骨精》之类电影过度消费,以及《环太平洋》等国外科幻片的票房失利等消极因素影响之后,观众对于科幻电影的态度有了一些犹豫,相比于近几年冠军票房电影的类型来看,人们更倾向于情感,情怀类电影,比如《缝纫机乐队》,随着国家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国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也就促使了《湄公河行动》《战狼》系列以及《红海行动》等题材电影的大卖。
这其实是电影市场健康发展的一个积极导向,还有就是小成本制作电影的卖座,也是反映了当下消费人群对于精神生活品质的高要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在看电影时往往两极分化严重,工作压力之大,大制作电影是人们趋之若鹜的首选,而大制作电影多数是视觉刺激极为强烈的电影,变成了一种另类的发泄方式,上班族通过观看电影让自己的感官乃至身体随着电影情节而投入其中,暂时忘却繁杂的工作和忙碌的生活。

而小成本电影,很多是刚出道的导演处女作或者是比较小众的题材,但究其电影本身来说,其实是心血之作,共同点都是想发出己的声音,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但不管是大制作还是小成本,电影的本质还是要经得起时间的打磨和人性的推敲。
言归正传,拿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来说,这部1998年拍摄的电影,时隔20年,拿到现在来开,依然觉得是一部好电影,不管是视觉效果还是故事情节抑或是电影引发的关于战争和人性的思考,都是不落伍的。

仔细想想,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也没看过几部,他拍摄的电影看过:《大白鲨》《外星人E.T.》《侏罗纪公园》《侏罗纪公园2:失落的世界》《拯救大兵瑞恩》《慕尼黑惨案》《世界大战》《战马》。

他担任制作人的电影看过《父辈的旗帜》《硫磺岛来信》《变形金刚》。

由他制作的电视剧《兄弟连》以及《血战太平洋》。
这些片子无一不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反观现在的电影市场,粗制滥造,不在电影拍摄和电影制作上下功夫,不去借鉴国外电影的成功之处,一味地追求噱头,追求高票房,在一些票房不是很理想的电影人中,坚持坚持国产电影就是最好,外国电影都是传销洗脑。

但,也有一些学者专家还是很客观的评价了外国电影,尤其是美国电影,不单单是价值观的输出,更多的是人家把很深的道理很直白的告诉观众,而且精彩程度一点不少,中国电影总是非黑即白,角色的辨识度太高,很多人物一开场就能看出善恶,也一下子失去了电影的很多看头。还有就是不管情节怎样,在结尾都要有一个交代。
而国外电影在开始你根本看不出人物好坏,一些系列电影更是,人物性格转换很灵活,就拿《哈利波特》来说,不看到最后一部电影你根本不知道“斯内普教授”到底是反派还是正派,这才是电影本身最大的看点。
棉花先生 20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