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研究》- Freud 读书笔记
考试季过半,难得有一个喘息的机会,看腻工科专业的专业书籍。闲来读读好久没有捡起来的心理学书籍,为了督促自己不会半途而废,更是为了有个更好的总结和加深理解,就用日记的形式写个每日小结吧。
全书共3章,由佛洛依德和布洛伊尔两人共同撰写。第一章阐述癔症现象的机制,第二章叙述病例的情况,第三章则是理论叙述。
除了正文以外,本书在叙述佛洛依德的个人经历时,描述了他早年求学,兴趣广泛,同时涉及多门学科,但在大学最终认识到了自身才能,天赋有限,终于开始理解德国诗人《浮士德》(《Faust》)中魔鬼梅菲斯特(Mephistopheles)对Faust 告诫的真谛“你枉然四下漫游求学,每人只学到他学会的一点点”,故而转向一门专门领域。这一年半的求学生活我也是算是枉然四下求学了吧,我也算是醍醐灌顶,理解魔鬼话中深意。所幸,在学期末尾终于找到了真正兴趣所在,也算扫除了上学期的一些不快和阴影了。
言归正传,第一张关于癔症的总和阐述:
癔症现象的机制
“创伤性癔症,往往由意外事件诱发”
然而绝大多数的癔症却是由自发性的行为形成的,于此同时,癔症的症状是与促发的原因紧密联系的。文中列举了包括由吃法时的痛苦情绪导致累月的癔症性呕吐,母亲为了不打扰睡着的重病孩子,专心保持安静,并发出卡塔的嗓音,以至日后凡是要完全安静的场合,她都会重复这个嗓音,等等
然而病例的促发因素和病理现象却并非如上述病例一般简单,其之间往往只存在一些被称为是象征性的关系,图神经痛是继精神痛苦之后,呕吐是继道德厌恶感之后
Freud 假设心里创伤或称创伤的记忆,犹如身体的异物,在长时间内被看作任起作用的动因。这一假设也可以被一些病患的经历辅证,如患者能把激发事件以及伴发情感精确回忆起来,并且能够用语言尽可能详细且精确的描述,这些癔症患者的症状则会相应立刻及永久的消除。而不带感情的表述则几乎无法起到这样的效果。
我想这样的假设和例证是容易被理解的,即使人们没有接触过心理学,对于Freud的假设,如鲠在喉这个词语就十分的传神,那些我们未曾说出的话便成了一根鱼刺扎进我们的喉咙,对于强加的外力或是伤害亦是如此。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那便是发自肺腑的告白,和解,忏悔,或是我们泪眼朦胧的讲述这过往收到的伤害,会让人有一种突如其来的释怀之感,那些不公,心结,冲突,甚至是罪恶似乎都在那一刻烟消云散。但是显然,叙述并不是解开这些内心障碍的关键,我们时常向他人倾述遭遇的不公,可并不意味这我们就一定会选择谅解和释怀。
当然,日常生活中的情感宣泄和表达是会不同于癔症的,但是我们仍旧可以通过这样的类比来寻找一个易于理解的联想。那么患者的例证表明情绪是一个明显的变量,那么我们似乎可以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有潜意思暗示的问题,既患者期望这个程序可以接触他的痛苦,而正是这种期望,而不是言语陈述起作用的因素。但是这个合理的推论被Freud 之后的癔症病例患者给推翻了,该患者并未通过带感情的回忆和叙述痊愈,而是通过自我催眠得以康复。
对于我这样的工科生来说‘原因停止,作用也停止’这样简单直白如牛顿定律一般的叙述是我再喜欢不过的理论了。对于这样的实验结果,Freud给出的解释是:起决定作用的过程会以不同的方式在数年内持续发生作用,这不是间接通过一些列中介性的因果联系,而是直接的释放原因,而癔症患者主要遭受记忆恢复的痛苦
通常,记忆是具有消退性的。记忆的消退和情感的丧失取决于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反应,通俗的理解,但就是我们对待事情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如悲伤时,受委时默默忍受或是大声痛哭,甚至报复。如果有一个好的宣泄,那么情绪会被释放,因为我们得到了一个好的补偿。反之如果反应被压抑,那么这段记忆会把情绪保留下来。Freud 通过实验观察到,在催眠状态下,成为癔病关键记忆长时期以惊人的鲜明都被保存。那么对于这些有违直觉的例子,既所提到的需要通过在我催眠的例子,一个合理的观点时是:相应与创伤的记忆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泄。
ps.对于那段《Faust》译文并不是完全满意,可是并未找到德语原文,希望日后可以找到德语原文品味一番~
31.03.2018 深夜
于 stuttg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