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意会
我记得在尼尔唐纳德沃尔什的《与神对话》里看过这么一段: 作者问神,神到底长什么样,为什么不现身? 神告诉他,神不会化为任何一种形态,因为那都不是神的本尊。神无处不在,神存在于各种玄机中……(概括基本这个意思) 人们把自己分为各教各派,笃信各自教义。 假如信仰绝对化,那么冲突也是激烈化的。好比印度曾为此发生的无数争斗。 所以有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信仰的不是那些金像石像,而是教义本身,那么我们可以同为“一家子”。即使有那么多“神明”在这个小小世界里,也不会感到拥挤。 在《我的个神啊》里阿米尔汗扮演的外星人,对信仰者提出的种种问题,无不在说明一个问题: 神像,只是人类为寻求心里寄托创造出来的,“神”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遵从教义行事,让我们有所畏惧、懂得感恩。 佛教有数不清的佛陀故事。 这些故事我相信已经流传了很久。在历史长河汹涌翻滚后,故事的雏形与我们现在听到的故事,或多或少存在出入。 所以我们还需要纠结于故事的真实性吗? 归根结底,这些故事存在是为了宣传教义。 我们要从故事里听到的,是其背后的凿凿深意! 它教我们与人为善、笑对生活、不记仇怨。所谓因果福报,也是让我们多行善事、“远离颠倒梦想”。 因此,教义的重要性,还将推翻我们过去的认知——神明传播教义? 错了错了,从始至终只有教义,教义也是神的化身。 供于佛堂的金像石像皆是教义的产物,它们不是神,也不能单纯地说那就是神的化身,不过它们依然重要:让我们在顶礼膜拜的过程中,心念得以凝聚,所求才能有所成。 那些进入寺庙信徒,无不是告诫自己,心要“净”、心要“静”、心要“恭”、心要“诚”。这就是佛像存在的意义。 如果你还要问“礼佛的重要性”,那么从知乎查找“仪式感的重要性”,你将收获答案。 还有一个要重新认知的问题:佛祖庇不庇佑,要看自身。 我相信众生平等,也相信因果福报。所以神没道理会眷顾——虽然往祈愿箱投了很多钱,但是频频伤害他人的人。 一百块一捆的香和二三十一捆的香,在我看来,都一样。神不可能在乎贫富之分,祈愿绝不该败给贫穷,即使没有工艺品的加持,有福报的人迟早会心想事成。 每次我去寺庙,都会花费一定的钱,可能投进了祈愿箱,可能买了一盏酥油灯。除了因为身为香客让寺庙正常运作的理所应当,更多的是为了符合有所求而让自己心理平衡。 当信徒跪在蒲团上、仰望佛像时,得到的是震撼、是感怀,这是为了凝聚心念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与神意会,言传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