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塑价值体系 打造时尚产业新一级

在全球科技、产业、文化版图重构的今天,中国时尚产业的经纬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逐渐摆脱对西方文化和评判体系的模仿跟随,不断拓展属于自身的精神内核,增强价值话语权……凝聚着对行业发展路径的思考和实践,产业脉络愈发清晰。
在中国国际时装周这个世界关注中国时尚的重要窗口上,从从业者对时尚的理解与把握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中国时尚正在进行一场从理念到动力、格局的再塑。这为新时期如何定义、创造时尚产业注入多元化价值体系与文化表达。
再塑价值体系
产业的变迁无法脱离时代所赋予的现实条件。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极大缩短了创新周期,改变了生活和消费理念,拓展多元文化的快速传播,传统的产业格局和价值体系面临松动。代表着中国创意、文化和科技力量的东方时尚不仅为国内年轻一代追逐,也逐渐吸引世界瞩目。时尚话语权从过去由西方主导逐渐向多极化、多方式演变。
新格局下,既不能一味和西方时装周、时尚产业模式相比较,也不可盲目自信,将良莠不齐的文化创造当做“百花齐放”。凝结新需求、新制造、新风尚的产业价值体系呼之欲出。
从本届时装周上可以看到,设计师和品牌对传统、当下不同文化体系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思考与认知,表现的张力更加强烈,手法愈加纯熟,融合更加自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吸收与再创新更加突出。30日的非墨亦墨将中国元素打散重构,使传统焕发现代光芒。精雕细琢的中国故事、柔软有质感的面料、时尚的剪裁和花样,将传统文化与国际潮流相结合,传递出东西方人文交融、碰撞美感。

不少设计师选择对潮流文化的再定义,彰显自信,表现精彩。30日冰川·孙艺文的发布用潮牌因子重塑羽绒服饰,丝绒面料的跨界运用成为一大亮点,极具街头特色的缝合工艺,交织的撞色系带、抽带以及超长的袖形带来时髦的运动风,迎合年轻而充满活力、创意的消费者喜好。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设计师也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答案。
可以看出,从制造业到时尚业演变的过程中,中国时尚产业逐步找到适合本土特色的发展模式,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彰显出对工匠精神、中国故事、文化价值观的倡导。
再塑产业生态
价值体系的背后是产业生态。根植于制造的中国时尚,不能摒弃制造优势。这既是发展底气,也是未来潜力。随着消费升级,更加环保、更有品质、更有格调的时尚产业需要依靠更加完善的制造链条。融合设计、研发、制造的现代产业生态逐渐成型。
本届时装周上,特色小镇、产业生态园、设计师孵化地集合发布趋势更加明显。东方时尚中心的几场集合式发布在时装周期间引起极大关注。这种时尚创意产业园区整体亮相模式,不仅为新锐设计师提供更瞩目的舞台,也便于形成合力,得到更全方位的配套服务。


同样,云图片的互动、线上线下融合、静态展、融合展与时尚发布的结合、产业、商业论坛的集中举行等等,无论是商业模式、传播渠道都展示出了不同的特色。
与此同时,时装周与双创对接,对年轻设计师的门槛越设越低,扶持力度和配套能力逐渐提升,逐步构建出更加现代化、产需更加平衡的产业生态。可以看到,每个秀场外都设立大小不同的静态展区和传播区域。
三里屯太古里等诸多商圈纳入发布场地,纤维、面料上游品牌参与进来,美术馆、艺术馆不断“加盟”,更好推动商业、美学、文化的跨界合作,以更多形式传递时尚态度,满足社会对时尚产业的需求。
不少商业买手期间表示,时装周的平台效应和孵化能力有了明显跃升。

再塑创新优势
时尚是“永恒重生的新”。中国时尚产业在突破自身边界、实现价值延伸、提升空间意义过程中,也为这一经典的论述注入新的启示。
科技萌发新意。与生活方式的变迁相伴随的,是生产方式的“智慧融变”与“智慧生态”。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开启融合下的“无界”时代。这一点在本届时装周上展露无疑。不论从申票、场景搭建还是服装发布、商业展示、流行传播,数字化都是鲜明特色。从秀场出现的翻新的织法与花样中,也看到制造技术更新迭代。
理念拓展空间。随着共享、普惠、开放等理念的深入,品牌不再仅仅追求单一的利润和规模,再市场供需中寻找买卖双方的“合拍”,而是在此基础上追逐更大范围的“帕累托最优”,将更多社会、文化意义纳入其中。
本届时装周,非遗、传统手工文化的发布呈现增多态势。很多设计师甚至将时尚设计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服装市场价值之外,承载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此外,更加广义的“开放”正在推开,凝聚成新的创新优势,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的变革。
再塑是比较优势的升级。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价值、生态、创新的再塑中,中国时尚产业必将开启更加精彩的航程。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