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青云谱(1)
我在青云谱居住了二十余年,从出生,到现在工作,对青云谱的文化也有所耳闻,总想以文字表达对青云谱的文化底蕴,但又害怕写得不好,迟迟没有动笔,今天恰巧在资料室找寻到一本关于青云谱文化的书,作为参照便有了这篇文。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写了这么一句,“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幸好它的郊外还有个青云谱。”我不知道该不该赞同,但最后一句是没错的,如果说在江西,在南昌,要敬畏文化、要尊重文化,就不能不尊重和敬畏青云谱。为什么?因为古往今来,青云谱的的确确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它是中国道教净明派的“净明真境”所在地,它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大写意画家八大山人的隐居之处,东汉梅福、高士徐稚、净明道派创始人许逊、朱元璋为之立传的道士周颠以及书圣王羲之、山水诗派创始人谢灵运、魏晋名士“江南笛圣”桓伊、画家牛石、罗牧等等都曾在青云谱隐居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迹。 云,让人想到闲逸和飞翔,青云,道教中修道成仙驾青云飞升的“术语”,青云圃,自然想到山人盘腿在一朵青云上打坐。青云谱中的“青云”二字,是由“吕纯阳驾青云来降”而得。青云谱之名,最早是宋朝临川人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书中称青云浦,康熙年间又改为“青云圃”,到嘉庆年间称为“青云谱”,一字之差,三次易名。当时的青云谱的位置是在南昌城南郊十五里的梅湖之滨,岱山之下,山水形胜,花卉飘香,祠观俨然。 据说2500多年前,周灵王太子晋在这开辟了青云道场,而后汉朝县尉梅福辞官来着修了一座梅仙祠,南昌道士许逊看中了梅仙祠,开辟道场,后来辞官归隐,创立了道教净明派,净明道以忠孝为大道之本,最大特点是融汇道、儒、释,倡导三教归一。后人为了祭祀净明道创始人许逊,建起了万寿宫,以万寿为宗旨的传统文化和以长生不老为目标的道教文化体系,万寿宫成了道观文化风景。 青云谱是个以隐士文化著称的地方,最熟悉的莫过于八大山人,青云谱是八大山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隐居之所。八大山人是指明太祖朱元璋十七世孙的朱耷。“八大”,是将“朱耷”二字拆开,“朱”字去“牛”,“耷”字去“耳”,去“牛耳”便是“八大”——“八大”者,失去“牛耳”(统治权)之人。八大山人有着一颗有着大孤独的心,在这古老幽静的梅仙祠游荡,诗画便是上天对他孤独的一种抚摸。大学毕业的时候带着同学前来青云谱八大山人纪念馆游赏,我们在陈列馆看到他的作品,是一派枯枝败叶,丑石怪鸟,残山剩水,初看根本看不出美感,但后来慢慢体悟到充盈着强烈生命意识的艺术世界,他用大写意的手法画出的一枝一叶,都是自己生命的血骨,他画的丑石怪禽,是自己生命的倔强与傲岸的写真。或许当时很难想象到这个已经成为旅游胜地的园林庭院,竟是一代艺术大师心灵的炼狱。 青云谱境内有一处地方叫徐家坊,而我就出生在这,读的小学便是徐家坊小学。坊,顾名思义,过去就是一处纪念建筑物,牌坊,在徐家坊就有一座石砌牌坊,上嵌石匾题刻:悬塌里,滕王阁序有一句:“徐孺下陈蕃之塌”,都是为了纪念在塌椅上留下生命温度的人——徐稚(徐孺子)。东汉桓帝时,凡德行高洁而又有学问者可举孝廉从而通向仕途,时任尚书令的陈蕃在一张送往汉桓帝的推荐表上,写下了五个名字,其中就有徐稚。陈蕃向汉桓帝极力推荐徐稚,汉桓帝下旨以“安车”、“玄丝”备礼征聘徐稚为官,徐稚伸出手掌,五根手指一晃,说出“五不”:不出仕、不为官、不入浊流、不离故土、不舍百姓。隐士不好当的,一个“隐”字后面,要抛掉很多现世的功名利禄,徐孺子便是这样活得简单而又洒脱的人。 千万不要小看了那些闲云与野鹤的人物,他们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他们或是遗世独立、不趋俗流,正是这些“闲云”、“野鹤”成就了南昌独有的隐逸文化。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