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阅读记 | 在不断的开合之间
“ 我们需要楼梯去往不同的水平线,即便这楼梯有时通向虚无与怀疑。
我们需要捕捉永远在闪耀着的蝴蝶,即便它不可能完全属于自己。
关于阅读与写作,此刻我所能想到的就是这些。 ”
这是去年的总结。说来惭愧,这一年下来,我好像没什么长进,并没有提炼出什么更加恰当的比喻。
阅读、观影的数量和深度好像真的出现了下滑。 事实上,更让我忧虑的是我觉得我的感官好像真的变得迟钝起来,对情绪的敏感度在下降,不断重复一些让我自己都厌烦的感慨。
继而失去了说服自己去表达的意愿。期间尝试写过两个短篇,都流产了。
越来越明白为什么大师们不断强调练习和坚持的重要性了。 可仅仅是知道而已,被巨大的惯性推着走,很难跳出来。甚至怀疑自己,就算跳出这种惯性,写出来的是不是就不烂了?就此打住,老实说以上这些感慨,也是让自己厌烦的一种。不过我得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不是么?
我承认我这个人是有点做作的,但应该也没有做作到一定要总结个十佳什么的。 不过必要的记录这一年自己觉得还算有价值的阅读体验,还是需要的。
不废话了,想到多少写多少吧。
1、《冰雪纪行》2017年第一本让我激动的书。
我十分能理解导演写这些东西的初衷:莫名其妙地觉得,如果自己在冰雪严寒中完成一段艰苦卓绝的徒步的话,那么他远方的朋友,病就会好起来,起码会好一点。 不是自我放逐,也不是挑战自然,只是为了一个朋友。 一件夹克、一个指南针、 一个帆布袋、一些必需品以及一本记录旅程的笔记本。 从慕尼黑,徒步前往巴黎。
途中见缝插针地在本子上记录下这一路上各种碎碎念与感想,也有对景致的描写。
而且,文笔极佳。
让我觉得十分美妙的画面是,当他抵达时,朋友比起他接到消息时好了很多。好像还是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看着朋友,笑着说:
把窗户打开吧,这些日子里,我学会了飞。
看完第一版之后,发现居然还有一版,虽然贵了点,虽然是繁体字。 但是装帧设计实在太对胃口,果然买来收藏了。
2、《豆腐匠的哲学》导演的文字和电影风格差不多,淡然克制。
读的时候不断有:啊,原来大师年轻时候也会有这些无聊/荒诞/可爱的想法啊。
多加一句,书中有一些简短的、作为直接对华侵略战争参与者的记叙。之前从来不知道这件事来着。看得出来他十分厌恶战争,但是没看到他对当时中国人民的怜悯。
大概是因为那会还没想到过这些吧。
3、《 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畅快的阅读体验,但是对于个人而言,有点“轻”。我的意思是说,这不是我会反复阅读的书。
有些书读完之后就会知道,它会伴随你一生。往后的岁月里,你会不一次又一次翻开,不停地与书中的人物重逢,找到自己曾忽略掉的细节。这样的书也会随着你不停的开合,变化自己的面貌。
这本书不是,但是村上的《奇鸟形状录》对我而言已经是这样的书了,所以还有什么苛求的呢?
而且这本书至少算得上流畅,诚恳。 BTW吐槽一句,村上好像很喜欢在书中的段落里写别人为“我”口交,以前是火热曼妙的女郎,到这本书里是个俊秀温柔男人。
不太能理解这其中的深意,或者也许就是他喜欢而已吧。摊手。
4、青山七惠短篇。
去年读过她的《一个人的好天气》,觉得挺不错的。于是今年就索性把她的一套短篇集买了下来。 封面好看是好看,就是有点娘。
不过也能理解,毕竟要赚钱,小女生们也乐得这种调调吧。 几个故事都聚焦在年轻的个体对生活片段的感受,节奏和氛围都很棒。
5、《檀香刑》、《蛙》、《天堂蒜薹之歌》、《白狗秋千架》。记不得先看的是哪本了,不过前后不过一个月,差不多算是一口气读完的吧。
《檀香刑》完全改变了我对莫言的看法,虽然是乡土气息浓厚,但是文笔真的是厉害。
结构虽然有点点刻意,但是确实算的上安排得当。 傻子的视角简直是点睛之笔,让整部小说的魔幻意味站得住脚。(像福克纳学习???)
《白狗秋千架》是个短篇集,因为有的是很早期的,所以整体上看良莠不齐,但后面几篇显然大师气候已成。我是从后往前看的,所以越看越觉得前面的很无聊。
6、《我的文档》、《盆栽》、《回家的路》无意中发现的拉美年轻作家。
也是一口气读完的三本。 《盆栽》及《长途电话》是我想写的那种短篇。
老实说,和青山七惠的那几本有点像,但是我个人觉得,技巧和深度上都更胜一筹。当然了,这样的比较其实并不公平。随便说说而已。
7、《遥远的星辰》。冲着大师的名头看的。 看到第五章第六章的时候简直煎熬,可是后面突然变得精彩起来,翻译有点不太合胃口但是完全阻挡不了波拉尼奥的魅力。
熬一整夜,读完一本伟大的小说的畅快感比得上夏天吃小龙虾喝啤酒。 看到最后发现,故事好像和我之前想写但是未遂的《杀死那个无用诗人》有一点点点点像。有点开心又有点不开心,说不清。
还买了那本《荒野侦探》 ,没看下去。希望2018年可以读完吧。这种事,看缘分的。
8、《叫魂》买回来读了以后才知道重点并不是叫魂。
一叶知秋,学术大牛。
9、《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大地上的亲人》。
前两本书,可以看做一本书的上下册。不适合完全没有农村生活(不是游玩)经验的人,也不适合没有离开过农村生活的人。写作者特定的视角决定了作品的样貌,但起码作者是真诚的。
后面一本是另外一个作者写的相似作品。比前面这两本差了点,但也还行。 有趣的事,这两个写作者都是女性。文笔都很一般(老实后面的那本文笔就是差),但是题材很棒。就当学术研究看看吧,也挺值得的。总比市面上最近流行的乱七八糟的书值得读。
(随便吐个槽:前段时间买了本号称脑洞大到不行的《 不正常人类症候群》,看到开头一个不知道是谁写的序言,其实就是日常商业互吹,心里咯噔一下感到不妙。读了两篇,果然.......怎么说呢,如果一读完这本书,还能给个四星及五星的人,如果已经超过25岁了,那么只能用傻逼来形容了。)
10、《白鹿原》。马尔克斯看了开头会沉默系列之一。 有那么点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也有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地方。但是看下来的感觉是,太粗糙了。
结构也太刻意了,叙事推进很机械啊没有灵气,当然这个没灵气也是和牛逼作家相比而言的。
坦白说一句,性描写的部分很糟糕。
11、《 我的画就是我的记忆》。过了很多年我才知道,当年我非常喜欢的那本《抒情诗的呼吸》,封面就是夏加尔的画。 找了一圈没有什么关于夏加尔的相关读物,就这么一本,买回来看看。
排版和翻译都挺糟糕的。但是聊胜于无。
年初看的,里面的事情大部分都忘了,倒是知道了他和贝拉的故事,感人至深。 贴两幅我最喜欢的画。


12、《蛤蟆的油》。关于书名,有个挺有趣的典故。在书里有说,我就不破梗了。
导演说了很多自己小时候的事,在我看来是很可贵的。因为我知道文艺工作者们大多会觉得,对公众说这些很危险的。
两个细节:一是,导演觉得自己小时候很尚武,很MAN。但是多年后重逢的小学同学说,觉得他小时候很瘦弱也很安静,有点娘娘哒。
二是,多年后见到小时候的启蒙老师,老师说:相见即盛宴。
哦对了,黑泽明和小津安二郎也有过交集。看到这本书才知道。
13、《LENS》杂志系列
基本整个系列买齐了。啊对了,除了猫的那一本。 突然想起一个段子: 有项调查说90%的猫其实并不在乎养它的人,但是100%的养猫人认为自己养的猫是那另外的10%。
我一直不太喜欢把宠物看得特别重要的人。(并不是反对养宠物,我还没那么自大)
尤其是那些一脸享受把自己说成“猫奴”,把猫叫成“主子”的。
恕我直言,我觉得这是病,得治。
14、《中国怪谈》酣畅淋漓!既有脑洞也有深度。
15、《大方》。一共出了两本的杂志。第一本冲着村上春树的访谈去的,但是觉得最好看的反而是最后贾樟柯写侯孝贤的那篇《候导,孝贤》。 大二的时候出的书,到今天才买读。有种穿越的感觉。 第二本NO.2也买了,不建议别人买。
16、Others
《寓言集》。触目惊心的《奇异毫克》和一本正经写软文的《广告》,这两篇简直服气。
《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有趣,有深度。
《天黑以后》。还行,但是看完就忘的那种。
《六神磊磊读唐诗》。适合大多数人看的一本关于唐诗的科普帖,梳理的还算全面。 就是有些地方说段子说得有点,不合时宜,感觉更像是微信推文或者论坛帖子。
《作家们》。凯鲁亚克+加缪+普鲁斯特+博尔赫斯+波拉尼奥。真正的截面式描述,干净利落。
PS:之前写了一篇,但是不小心删掉了。正好那篇是熬夜写的,自己也很不满意。那就重写吧。2017年的最后一天,写这种阅读总结在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