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在桂林的一碗米粉
上周的一个晚上,在莞城图书馆往文化广场的方向走去,竟然就偶遇了一间『桂林米粉』店,在东莞工作这些年难得见到一间桂林米粉店,又心心惦记着在广西出差时吃到的桂林米粉的美味,于是嘴馋劲起,便走进去。
进店一望,挂在墙上的餐牌陈列的粉面款式多样,明码标价,十几元一碗的价格在旧城不食「环境」的普通餐馆也算正常,然而还是略有失望,这形象气质看来自然不是正宗桂林米粉门面的做派。我不多看,就直接要一碗桂林米粉,这里没有「米粉」、「切粉」之分,也没有卤或汤的选择,上来自是圆的汤米粉,一尝,色味俱差,失望至极。但这一尝可不得了,舌尖的味觉勾起了潜藏在脑海深处关于桂林米粉那美味的记忆,都说美食是治愈品,要我说美食当前大口嚼之是治愈啊,美食不得便要单思愁肠了。
因出差的缘故,我到桂林不下十次,去得最多的是龙胜,就是那个以「梯田」、「温泉」声名在外的地方。但工作忙碌,节奏紧凑,哪怕试过两次在龙胜连续逗留两星期,梯田美景仍无暇观赏,温泉热浴亦无福消受。不过并不惋惜,关于那个安静山城的记忆,除了眼下湖光山色,最深的就是每朝热热闹闹的桂林米粉门店。
每日早起工作,又是冷瑟冬天,求温热早餐暖胃。客户朋友每晨来接,送去当地道地桂林米粉早餐店,他虽为龙胜外乡人,但是桂林本地人,四十又几,资深吃货,谈起品尝米粉头头是道。桂林米粉是广西桂林地区历史悠久的特色传统名小吃,相传源于秦始皇征战南越、意在统一中国时期,北方将士吃面长大,来到南方就地征粮,伙夫受命于领兵将领史禄,用大米泡胀,磨成米浆,滤干水后,揉成粉团,然后把粉团蒸得半生熟,再拿到臼里杵舂一阵,最后再用人力榨出粉条来,后因士兵水土不服,熬了中草药汤一起喝,这就成了桂林米粉卤水的雏形了。桂林米粉2000多年的发展史,自然生出不少「花笋」(样式),发展到今天,有卤菜粉、汤粉、醋水米粉、马肉米粉之分。
我们到的这家店在龙胜县城北临街处,热闹非常,店面不大,有在排队等待的,有端碗站着喝汤的,挨着坐着热气腾腾,大概留在小县城生活工作的年轻人不多,这边不怎么见到珠三角常见的「白领」,打扮朴素的大妈大叔多些。进店要先买票,店家大姐用桂林口音问要米粉还是切粉,要几两,客户朋友道他自己要三两,他要切粉;他转头指着那些低头专心致志的食客——旁边的美食,告诉我圆根条的是米粉,扁片状的是切粉。哦,我恍然。问我选哪样,我觉着桂林米粉嘛当然要米粉。形象点讲,米粉有点像我们广东人叫的意粉,切粉像河粉,不过米粉要嫩细些,切粉扁身窄些,薄些。
两碗加起来不到十块。接着我们就拿票排队了,橱窗里头大姐正忙得不亦乐乎,手里抓着刀利索地切着肉,口里又念着问下一个要「锅烧」还是牛肉。锅烧就是油炸的五花肉,五花肉和牛肉都切成片状,添几块放进米粉去,再加点酥黄豆,拌点秘制卤料,就递给我们了。拌菜在我们排队左侧,有酸豆角、酸笋,葱花、酸萝卜、辣椒任君选择,右侧有开水,加进去已卤拌的米粉,就可作汤粉了。客户朋友告诉我,吃正宗的桂林米粉,就是先不要加汤,吃完卤粉,再喝点汤,就圆满了。到手一碗桂林米粉,有黄有绿,色香味俱全,米粉新鲜爽滑、锅烧脆香不腻,黄豆咬声响亮,大口一吃,一碗见底,真是又饱又不过瘾。之后每朝过去也就这样的的搭配,偶也尝尝切粉,自觉不及米粉好吃。我喜欢吃卤粉时先就着点汤,这样不会太干,和着吃能吃出声音来。也去过其他家,龙胜的早餐店大概都这样的风味吃法,唯在龙胜法院对面有家早餐店,送上的就是汤米粉,汤是秘制的骨头汤,佐料也是锅烧、牛肉任选,仍然十分美味,怎么吃都让人觉得是桂林风味。龙胜县城有家大酒店叫华美,在半山腰,景观可以,据闻成龙、范冰冰都来住过。我去年底有次和老板师徒二人入住了回,早上醒来各自往酒店餐厅去,早餐是自助餐、式样多,然而师徒二人相遇还是不约而同要了桂林米粉,吃完一碗又添一碗。

去龙胜多次,之后又多次去过桂林市区、柳州,柳州螺蛳粉吃过一次,每日早餐还是选择桂林米粉,怎么吃也不生厌,有时刚出差到步饿着了,客户朋友招呼要到酒楼大吃,我和同事仍大喝来上一碗桂林米粉,随意选择一间路边小店,都不必考究哪家最正宗,虽然每家口味、做法各有不同,但都不会失望。
我仍然钟爱米粉,不点切粉,锅烧或牛肉伴着同喜,加点酥黄豆、葱花,加点卤料,还是偏爱伴着汤来吃,汤不满碗,大口大口吃完,再加点汤当水喝,滋味无穷,实在满足,或者这就是陈晓卿笔下所谓的「至味在人间」了。
回来广东,至少在东莞,我还未遇着这样一家能吃出幸福满足感的“惹味”桂林米粉店,莫非真是一方水土方能产出一方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