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隧道里的旧湛风情
湛江,这个大陆最南端的城市,除了人们熟知的海鲜和南海舰队基地,还有着一段古商埠的繁华史以及一段快被遗忘的殖民往事。1897年,法军舰为避台风闯入此地,为这一深水良港而动心,献书法政府租界“广州湾”。1899年11月,法国胁迫清政府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将遂溪、吴川两县属部分陆地、岛屿以及两县间麻斜海湾(今湛江港)划为法国租界,统称“广州湾”(Kwangchowan),揭开了广州湾殖民地历史的序幕。1943年,广州湾为日军占领。1945年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将回归的广州湾更名为“湛江”。这座曾经历了四十多年殖民统治的城市如今虽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散落在城市中的老建筑,仍在向人们倾述着那段历史。
法租界广州湾被划分为四大行政管理区,(即赤坎区、东海区、坡头区、硇州区)。而现存的法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霞山(法占时期称西营)、赤坎两区。据《广州湾》记载:“由于广州湾面临南海,有优良港湾,法当局便在广州湾开辟港口,进行商业活动和航运贸易。当时西营因得港湾之势,法国人在此设行政中心。西营的商店不多,仅有几间经营航运和为航运服务的商店。”
沿着海滨大道走,就能看到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和警察署旧址。前者始建于1903年,是法国在广州湾租界的统治机关驻地,顶楼建有欧式钟楼。后者位于公使署对面,始建于1900年,是法军队入侵湛江后为维持其殖民统治而设立的。


沿海滨路一路下一斜坡,一直往南走,会经过青岛路、汉口路、逸仙路这些欧陆风情老街,逸仙路两旁全是当年法国人引进的法国枇杷行道树,严冬时节满街红叶,十分美丽,这也是当地人口中“枇杷街”的由来。

过逸仙路口,就到了人车熙攘的东堤路,这是霞山区最早一条沿海岸线建成的“海边街”。这里有一排法式老骑楼,墙上的精美雕花饱经风雨侵蚀早已模糊不清,但楼顶华丽的圆拱型装饰仿佛仍在向人们诉说着它100多年前的辉煌。这些老骑楼里的商铺大多经营各式捕鱼工具,昭示着当地人从事的仍是先人的捕鱼行当。


穿过马路边的骑楼,后面几条街道也有一些广州湾时期的老建筑,大多年久失修,或被当地居民改造,或已人去楼空,斑驳的砖墙显露着岁月的痕迹。





除海滨一带,位于绿荫路85号的维多尔天主教堂和位于延安路14号的福音堂也值得一看。前者由法籍神父于1900年提出兴建,1903年落成,是全国重点教堂之一,也是湛江唯一的哥特式教堂。后者是美国基督教牧师时乐士于1925-1936年所建,是湛江市基督教宗教活动场所,教堂里时常能碰到做礼拜和祷告的人。


教堂附近民治路和延安路交汇处,还有一栋纯白色的工商银行,前身为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于1917年建成,1926年挂牌开业,这是湛江最早出现的银行。

据《广州湾》里记载:“距西营北面12公里的赤坎,因与内地接壤,腹地辽阔,乃成为进出口物资汇集之所,各大商号都在这里设立,是广州湾的经济中心。”因此湛江的老城区——赤坎,有着更多沧桑低调的老建筑。 赤坎和平路(法占时称“赤坎二马路”),是古老的商业街之一。

位于和平路36号的湛江市古玩文化城,最早是民国中央银行旧址,后为湛江市爱周专业高级中学校址,也是香港第一代船王——许爱周先生的故居。古玩城里展示着一些广州湾租界时期的老照片,有助于了解更多赤坎古商埠文化。

位于中山一路中与创业路交汇处的建设旅店(解放前称胜利大酒店),由麻斜爱国资本家张明西于1938年左右兴建,与当时的“南华大酒店”、“大中酒店”以及“宝石酒店”齐名。旅店外墙的交接点以蝙蝠图案为主,结构独特,这栋老建筑见证了湛江的历史变迁,也凝聚着许多老一辈湛江人的回忆。有传解放前夕被国民党抓去台湾当壮丁的老兵,在90年代回家探亲时路过建设旅店,感概万分,直言在此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旅店附近也有不少富有特色的船型建筑可以逛逛,走累了,还可以到附近的小吃店品尝当地美食。

赤坎区很多船型的建筑,我想与当时这里为渡口有关,船型或许寓意着“一帆风顺”。


赤坎民主路(法占时称“克里满索街”),古时的海边街,与湛江最古老的街道古老渡街和大通街相接。法占时期,这是条重要的商业街,除金辅、钱庄外,出入口货庄的批发商均集中于此。街上坐落着广州湾商会会馆,这里是广州湾商人商事聚议的场所。广州湾商会成立于1925年,是粤西地区最大的商会,会员共一千多人。当时法占据广州湾,开埠通商,常有轮船开往外洋,于是广州湾便成为贩卖人口(俗称卖猪仔)出洋的中心港口。在香港广州沦陷后,这里曾一度成为全国唯一的贸易港口,港口贸易繁极一时。


此外,还有民生路、民权路这些老街,漫步其中能看到路两旁仍有不少老骑楼。这些带有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式殖民地风格的岭南骑楼,建筑学上称“南阳风格建筑”,是欧亚混杂的南洋文化的重要表现。老街上有不少古井,有些已废弃,有些沿用至今。

据考证,湛江赤坎原为古港埠,因此地土色红赤,地处丘坎,故名“赤坎”。相传宋元时期,大量官民随宋帝从福建等地沿海路南逃,赤坎人口渐增,出现小商埠雏形;随着清朝“海禁”解除,海上贸易繁荣发展,至道光年间,已是“商旅攘熙,舟车辐辏”、“商船蚁集、懋迁者多”的繁华商埠。当时古老渡和大通街以东地域,是一片海滩,来往货船通过鸭乸港乘潮进出商埠。古老渡和大通街沿线,设有多个码头,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大通街成为进出口货物集散地,闽浙、潮琼、广府的茶叶、菜种、陶瓷、丝绸、草纸等土产及洋货;高雷地区的红糖、花生、芝麻、黄麻、草席、生油等农副产品及生货,均在此上落。不少商人在此建铺,开设商号,逐渐形成了繁华的商贸一条街。过去,大通街的商业以批发为主,兼有零售,杂货档、百货布匹店、中成药铺、苏杭庄比比皆是,商品远销广西、湖南等地。著名的有“祥胜隆”,经营花纱、布料、百货、文具等,品种繁多,大有今天百货公司的阵势;“福隆号”和“大昌号”以京果、海味、土产、副食品、油盐酱醋为主;“保太和”、“仅发行”则专营生熟药材、膏丹丸散及高丽参、珍珠、牛黄、麝香等贵重药材和紧俏药品。当时四邻的县城、乡镇小商贩都会到大通街进货,回后分拆销售。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尽管新街道不断涌现,南华广场、中山路一带大型建筑拔地而起,市政重心已转移,但大通街仍扮演商贸中心的角色,商客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当年曾有到广州湾非到大通街不可之说。透过今民主路与大通街之间的10处清代石砌踏跺式渡头遗迹,仍可遥想昔日船桅如林、万商云集之盛况。
从建设旅店对面一条小坡道上去,既为大通街开头,可以在此开展老渡口之旅。这些老渡口小巷如今布满青苔,也构成了赤坎古商埠独有的沧桑古韵。据说以前这些漂亮平滑的青石小巷都有明渠水沟,卫生清洁,基本没蚊虫。当时每天下午各家各户都要清洗水沟,每天上午法国警察便会带着几个安南兵巡查水沟,谁家门前水沟有垃圾,当即罚二毫“西贡纸”。

大通街,取对联“生意兴隆通四海”之意。街道长不过200米,宽不过3米,水泥批挡的路面下是保存完好的青石条路和部分红砖路。此街与湛江最古老的街道古老渡街相接,是见证赤坎古商埠沧桑的珍贵“化石”。街两旁大多是清末民初遗留下来的商铺建筑,砖木结构,一层作商铺,楼上住人。个别房屋的木质雕花房檐仍保存完好,古朴典雅。老街总是藏着很多故事:清末,孙中山的胞兄孙眉在大通街商人杨益三的“荣兴号”商铺里筹建同盟会广州湾机关,筹集经费支援反清武装起义;“船王”许爱周在这里围海造地奠定了事业基础;“国片之父”黎民伟在这里度过战火纷飞的年月;抗战时期,中共地下党在这里建立地下联络点,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不到赤坎古街,很难想象湛江还藏着这么一个如同“十里洋场”的地方,虽繁华尽褪,但从那些不经意的角落,仍能读到历史的痕迹。建国后,商业中心逐步转移,古老的大通街成了居民住宅区,这里住的大多数都是从前的老街坊,保持着纯朴的民风。老一辈人谈起昔日的大通街,总会如数家珍,流露出一种自豪感。






除了赤坎开埠之初最早的商业街——古老渡街与海边街,随着浙、闽、潮、穗及高、雷、琼各处商贾云集赤坎,并聚籍而居,赤坎随后也出现了福建街、潮州街、高州街等街名。而经营航运的船商们为了祈望商贸畅通、航运平安,大通街、平安街、泰安街等街名也便应时而设。当年的赤坎是一座繁荣的商埠,于是,便有了盐埠街、染房街、力行街、井街等。此外,一些很有特色的街名,随时代发展而消失:如米行街、竹栏街、牛皮街、猪笠街、蕃薯街、鸡项街、和尚街、三和街(曾有三和酒米店)、关庙街(有关帝庙)等。依稀可见的“毛主席万岁”“勤劳街”等街牌,见证了文革那段红色岁月。一座城市的街道名称,往往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印记,从中可以折射当时的社会风貌。赤坎作为古商埠,历史久远,其街道名称的变迁,亦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变化。


染房街,是民主路通往大通街的一条小巷。这条小巷曾是一個古老的渡口(6号码头)。小巷上一层层的青石台阶,宛如一本本叠起来的厚重史书,体现着古商埠风情。染房街渡口有个高大的门楼,隐约回荡着远航归来商船繁忙的喧闹。



赤坎区大通街五号古渡口边的这间红砖墙楼拆得只剩梁木和空墙,徒有四周,裸空通顶。


中兴街是当年赤坎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这里店铺林立,据1942年《广州湾商业指南年鉴》记载,当年中兴街有名有号的店铺共有161家。其中较有名的大中酒家建筑独具一格,沿街呈半弧状伸延近百米到医院马路(今中华路)。据说,门前挂有遂溪秀才陈伯常作的“大问题,讲食讲住;中心点,宜室宜家”对联。它与南华大酒店,宝石大酒店同为赤坎三大酒店,当时有“食在大中,住在宝石”之说。位于中兴街上的万利俱乐部、两利俱乐部是当时赤坎最大的赌场。由于当年广州湾政治环境特殊,烟赌公开,娼妓无禁,法殖民者公开定期招标,高价投标便可获得合法开设赌馆的专利权。

拆得只剩房檐雕花的老屋,若干年后,或许连这唯一的印记也将消失。。

穿过一条长长的木桁条隧道,尽头是别具一格的荣光里小巷。经历近百年的杉木桁条,至今仍基本完好无损,令人叹服。据说木桁条隧道上的房子原是非常热闹的“第一楼酒店”。


福建街,赤坎古老街道之一。据资料记载,南宋后,赤坎形成港埠,福建沿海居民到湛江沿海经商和定居,聚居之处,名为福建街。从民主路至平安街口路段,尚保留有两侧石砖和明沟、中铺红条砖的古老街道痕迹,街上多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昔日此街以割胶辘、废品回收为主。

在这里竟然也见到了广州西关地区的趟栊门。

斑驳的墙体写满了沧桑的历史,依稀可见当年的精美与繁华。

位于福建街30号的潮州会馆,建于清朝,已有两百多年历史,曾以建筑工艺极为精细而著称,如今经多次改造,已看不出原样,据说其门前曾有洒水观音,馆内曾有高大的妈祖雕像,可惜均毁于文革。


泰安街的杨益三旧居,这个辛亥革命前曾任职广州湾商会董事,并为同盟会成员之一的名人故居,已经破败得不成样子,门口还挂着“湛江市不可移动文物”的牌子。。令人心酸。




受外来影响,南兴街的住宅风格最早全盘西化,有着不少富有浓厚南洋特色的旧楼房。位于南兴街49号的梁氏大院,建于1939年,也是当年粤西地区最出名的照相馆——“现代照相馆”馆址。当时众多社会名流都来此拍过照。这座当年法占时期首屈一指的西洋建筑,也称上海大屋,占地面积数百平方米,楼房全是红毛泥(法国水泥)、钢筋兼石米的混凝土建筑。正门处一条法式长廊,南洋特色穹顶,罗马式窗楣,院落地板是花街砖铺设。1945年8月15日日本人宣布投降,“现代照相馆”老板梁显强因技术精湛,被委托负责拍摄签降过程中的全部工作。



尽管墙体不同程度的剥落残缺,精美的栏杆也早已锈蚀斑斑,但还是能感觉出当年的气派。

坐落在南兴街上的一间已改造成民居的宗祠旧址,穿过黑暗狭窄的居民通道时偶然发现。这里的租户很热情,见有“不速之客”也没赶,还跟我们讲了这老屋的故事。遗憾的是网上没有找到相关的资料。

据说这些壁画已有百年的历史,庆幸如今依然保存完好。


可惜宗祠的内部已被改造成了一个微型四合院,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风貌了。

坐落于水仙街的水仙庙,庙前有两口古井,名为“水仙井”,听闻左右两井尽管仅相距五米,但却来源于不同的地下泉,水质迥异,右井混浊,左井清醇甘甜,水量充盈,不取自溢,一年到头,汲水的人络绎不绝,远近居民都喜用此水煮饭泡茶。



从小巷穿出,步行不远就到了赤坎步行街(旧时称法国大马路)。这条仅长400多米的步行街,有着近百年的商业历史。街口的大楼为旧时的南华大酒店,斜对面不远是船楼,当时的“不夜天”,因楼为船型,又名“船屋”。


后记:一直想为湛江这些渐渐逝去的老房子写点什么,这些老建筑不仅代表着过去的历史,还记载着一个城市的成长历程。图片部分除霞山的几张图摘自网络外,其他的均为Nikon 小D的杰作,话说带着单反走街逛巷还挺累的......很多老房子不是年久失修就是被违规改建,若干年后不知还是否存在......花了好些时间在网上收集资料,也查阅了一些地理志和史料,时间有限,仍有纰漏。文字部分有转自资料的,也有些自己的随感。仅以此文纪念这座城市昔日的模样,在时光的缝隙里再一次静静重温那些泛黄的旧时岁月......
© 本文版权归 like Journe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