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P校
来某技校看同学, 想到一年前我正在隔壁和P校之间抉择,感慨光阴飞逝。本来想一本正经地写点本科和博士的区别,但是写着写着就变成了吐槽。
1,学术
学术上最大的区别便是做研究时候的心态。本科的时候觉得随便做点什么,只要能做出来就是好样的;毕竟上课是主业,而研究则是可有可无。不论能否做出成果, 只要在做研究就很开心了。 而读博之后会考虑更多因素-所做的问题影响力如何,现在都有哪些人在关心,与现在大家感兴趣的问题有没有联系等等(当然大部分时候是问题太难做不动)。 P校的风格是所谓‘放养’-没有什么课程(做研究需要的基础知识主要靠自学), generals很少(尽管有一个不简单的资格考试,今年挂了1/3的人),整个博士期间的框架比较灵活。 学生一般有大量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相应地,我校大部分导师都会要求学生比较独立,能自己提出/解决问题,和我本科时候的导师差别非常大。这样的好处长远来说显而易见,但是短时间适应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而且相应地更容易陷入所谓“PhD的时间陷阱”。我个人的效率在有清晰的日程安排的时候更高,感觉这一个学期以来浪费了很多时间,'Didn't push myself hard enough.' (我觉得在担心研究进展的时候以干其他的事情缓解压力并没有什么用-真正去干活, 想到一个好点子瞬间就又开心了)
P校的学术环境很好, 教授们真的是"know their stuff", 毕竟现在的重点研究方向都是他们当年一手搭建起来的。大部分教授也很友善,但是有些教授真的是‘so good at making you feel stupid because they are so bright and quick.’ Seminar接近每周三次,可以覆盖近期各种有意思的topics, 而且之后的tea time可以用来找大家讨论。 可以和几十年后大家会著书立说写其传记的人们一起讨论也是挺酷的。
同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觉得我从身边的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有意思的insights。 尽管有些同学非常喜欢竞争(“我们要不来比谁先发paper”),或者自信心太强(“我肯定是对的;你说的完全trivial;你说的没有任何对的可能性。”),甚至会为了不同意而不同意(“尽管我是liberal,但你持liberal的观点所以我是conservative”),但是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些特质使得他们可以成为好的科学家。(“尽管前人试过这么多次,但是我坚信我会有新的发现。”)
不过有些同学实在学术水平高到令人生畏, 这和本科时候的感觉非常不一样。
2,硬件
我以硬件来统称诸如办公室,图书馆,宿舍等学术活动必须的设施。我觉得和我本科的学校相比P校的硬件简直愧对它每年的校友捐赠......差的不止一点。 办公室短缺,所以一年级没有办公室,在楼道里面有desk。 这倒没关系,来之前就知道。但是灯可不可以不要这么暗, 而且下班时间每隔三十分钟就灭一次。 我能遥望到远处的传感器, 但可惜它望不见我。我的身后不远处还有电梯,每次开门我都会不自主地回望看谁走了出来。 (在自然选择中,那些不回头的人都被各种猛兽吃了)
那么可以去图书馆? P校有两个图书馆, 一个离系里很近,外形像是从某技校直接搬来的,但是到了晚上又黑又暗又冷。(冷主要是供暖之前) 我看到桌上的微弱的灯光感觉瞬间回到了建校初期那个在油灯下手不释卷的年代。 设计奇葩的吊灯把笔的影子复制的像花瓣一样。 (我其实很好奇难道大家不觉得暗么,不过一般在这个图书馆工作的人都在用电脑写paper,所以暗一点好像也没什么。)
另一个是我校的主图书馆,建筑气派古典,里面宽敞,但是不明亮。里面主要的学习空间是study carrel, 有自带的灯, 但是每三十分钟自动灭一次。有3个group study room, 但不知为何都装了CCTV,然而有一个里面布满了苍蝇的尸体。不过此图书馆正在翻修,最近新开了一个翻修过的Section, 我觉得终于达到了我本科图书馆的水平,当然也自然地找不到空座。
当然我觉得最不可思议的是图书馆+咖啡馆的combo在我校竟然不存在,图书馆真的就是里面只有书。 不过夜深人静的时候,微弱的淡黄色的灯光, 城堡一样的建筑,感觉还是挺浪漫的。
那么至少可以宿舍学习吧?Well...我住在了我校历史悠久的宿舍,各个闪着光的名字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非常漂亮,每天回宿舍的时候都有种走在油画里面的错觉,忍不住有拍照的冲动。 然而同样,历史悠久也有它的问题-比如密封差所以冷, 窗户小所以采光差。 我很怕各种虫子, 但是它们一到晚上就来我房间开会。 蚰蜒,蝽橡, 蜘蛛,果蝇,蛾子,甚至刚住进来时还有可怕的会飞的美洲大蠊(我校Pest infection的情况不容乐观), 以至于我现在看到一个厘米量级的阴影就紧张。(当我到达的时候就有一只美洲大蠊的尸体在客厅欢迎我。 有的蠊死了,它还活着。 把我吓得立刻买了各式杀虫剂,roach traps, 一通狂喷, 然后定了去同学家过周末的机票...) 当然,这些都是油画里面没有的。 嗯现代化真好。
3,社交
社交方面的变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从一个大学校换到一个小学校(总人数还没有我本科一个年级的人数多), 从本科变成了博士生。 在本科由于基数大,群体非常多样, 很容易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圈子。(比如一起去听古典音乐的圈子, 一起在图书馆刷夜的圈子等等)在P校由于群体相对来说较小,而且本科生一般不和我们玩(我本科估计也不和叔叔阿姨们玩),所以可选的余地非常小。 这是我在选择学校的时候疏忽大意,没有预料到的。 国际生比例大,然而总觉得国内本科和美本玩不到一起去。 社交方式变化也很大-从本科时候各种有意思的活动,变成了相较而言单一的一起喝酒+尬聊, 这让不喝酒的我非常不适应。(宿舍的主要common space是个bar/club, 然后每次去的就是那些人;我们倒是有专门的social hour, 但去的仍然是同一批人,而且不能改变本质上是喝酒+尬聊的局面。)
我们系当然有很多有意思的同学,但是博士生的年龄的关系使得交往方式必须更加成熟。 大部分人都有significant others, 少部分人已经结婚。 所以具体出现的情景就是“XXX,要不要一起去泡图书馆呀?”“抱歉, 我得回家和女友/男友Skype。”“假期有什么安排呀?”“回家陪女友/男友/和女友/男友一起出去玩。”“周末呢?”“女友/男友来看我。”( 想来我本科时候的C同学女友来看他,随着夜色降临,表示想去他房间看一看。 于是他花了20分钟跑回去给女友开门, 然后回到了图书馆和我一起继续学习。当然这个确实极端了一点......)
大概本科一起学习到深夜的日子是一去不复返了。
有时会想, 如果我当时选择了H呢。
© 本文版权归 Serendipit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