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状元第一人余状元的前世今生
余复,宁德古田一都三阳(今杉洋镇杉洋村)人,字子叔。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卒年不详。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庚戌科状元。余复为宋光宗朝第一位状元,也是闽东状元第一人,人称“余状元”。

余复,字子叔。南宋乾道四年(1168)生于古田县一都三阳(今杉洋镇杉洋村)教育世家。余复祖父余丕,应宁德县城何姓人家之聘为塾师时,携年少儿子余孔惠前往。在塾馆里,孔惠与何家女仁娟同桌共读。仁娟见余家贫寒,常赠银接济,并爱上孔惠。后来,何家认为孔惠虽贫而有大志,将仁娟嫁予余孔惠。

何氏身怀六甲时,其兄至杉洋探望,见胞妹家中拮据,便携返宁德。何氏在娘家生下男婴,这就是余复。因此余复祖籍虽是杉洋,却生长于宁德。余复七岁就学,十四岁师事宁德名士张翰(乾道二年进士),得其指授,闭门苦读,常至“笔枯手成胝,眼稀目生晕”。逐渐淹贯古今之学,尤精于《周礼》。余复舅舅以甥儿才华出众,怜爱有加,极力资助。淳熙十六年(1189),舅父为余复筹资赴京应试。余复启程往临安(今杭州)时,余孔惠到宁德码头送行,为儿子吟七律一首:“父子相随只学儒,常将笔砚代犁锄。汝今捧剑趋丹阙,我且安贫守旧庐。酒酌十分休酩酊,路行千里莫踌躇。来年二月花期候(一作‘朝后’),早寄平安及第书。

绍熙元年(1190),余复中庚戌科进士。策试大廷时,光宗赵惇览其所对,议论国事见解精辟,称其“直而不讦”,擢为第一。传胪唱名时,进士及第、出身者共587人(从《宋史》载,《文献通考》作557人)。余复进士及第,光宗皇帝召见,对策大廷,见其言谈直率,且不攻击别人之短,甚为满意,擢为第—,并当场赐诗一首:“临轩策士岂徒然,嗣守不基务得贤。尔吐忠言摅素蕴,我縻好爵副详延。爱民忧国毋终怠,厚泽深仁赖广宣。赐宴琼林修故事,朕心期待见诗篇。”余复感激之余,即就《和御赐登第诗》:“风虎云龙岂偶然,信知盛世士多贤。虞庠教育蒙深泽,汉殿咨询愧首延。释褐遽沾琼宴宠,赐诗齐听玉音宣。爱君忧国平生志,敢负周王宴乐篇。



余复上殿时,将赴试前父亲的殷殷寄语,赠诗勖勉向皇帝一一禀奏,光宗命其回古田谒祖后赴任,授予洪州(治今南昌)军节度佥判官职。余复带着御赐“状元及第”匾及一道圣旨还乡。圣旨中载述余复所授官及对父母的诰封。杉洋宗亲为其撰贺辞:“乔木世家,厚德自百年之积;飞龙上第,高名宣四海之传。”“鹏翼风高,壮万里扶摇之便;鳌头浪暖,居五百人变化之前。北宋时期,进士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职,到宋仁宗时,才有所重用,但前三名者也只不过授予监丞、通判(知州副职)之类的小官。而余复先是被授为洪州(今江西南昌)佥判,不久改官,授为宣义郎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八年后,宁宗召余复入国史馆任实录兼检讨,官至秘书省著作郎。余复在朝为官十五年,在任时体恤民情,兴修农田水利,修复名胜古迹,政绩优异,但官位不高,到庆元二年(1196)十一月,才特授秘书省著作佐郎(正八品)兼实录院检讨官。终于厌倦官场,于开禧元年(1205)退隐还乡。
余复上殿时,将赴试前父亲的殷殷寄语,赠诗勖勉向皇帝一一禀奏,光宗命其回古田谒祖后赴任,授予洪州(治今南昌)军节度佥判官职。余复带着御赐“状元及第”匾及一道圣旨还乡。圣旨中载述余复所授官及对父母的诰封。杉洋宗亲为其撰贺辞:“乔木世家,厚德自百年之积;飞龙上第,高名宣四海之传。”“鹏翼风高,壮万里扶摇之便;鳌头浪暖,居五百人变化之前。

北宋时期,进士一般都只授九品以下的官职,到宋仁宗时,才有所重用,但前三名者也只不过授予监丞、通判(知州副职)之类的小官。而余复先是被授为洪州(今江西南昌)佥判,不久改官,授为宣义郎佥书镇南军节度判。八年后,宁宗召余复入国史馆任实录兼检讨,官至秘书省著作郎。余复在朝为官十五年,在任时体恤民情,兴修农田水利,修复名胜古迹,政绩优异,但官位不高,到庆元二年(1196)十一月,才特授秘书省著作佐郎(正八品)兼实录院检讨官。终于厌倦官场,于开禧元年(1205)退隐还乡。

杉洋《余氏总谱志》记载余复家族父亲孔惠与母亲何氏死后葬在宁德龙门内即今单石碑俗称余家山的地点,而曾祖父邦宪的坟墓即在杉洋村东头的庵墩,杉洋人俗称“状元墓”。如今宁德洋中镇藤村的余氏族人全部都是状元余复的后裔,每年农历七月,他们都组织几十名的族人代表来杉洋祭扫应该说是状元公祖宗的坟墓。只可惜余复本人的坟墓虽然族谱里记载很明白,墓在宁德九都贵村金璋山下奥坪,但至今尚无法找到,而宁德旧街状元里当年建树的状元坊也早已了无痕迹了。
▍内容来源:余氏蝉林祠百度百科余氏总族谱宁德城市资讯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