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为你好”,为什么是一把滴血利刃
前段时间,偶然间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一个北大毕业生12年春节不归,拉黑父母6年。看完以后我特别想讲几个故事。
新闻里的主人公叫王猛,他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的父母真是出类拔萃的模范。
为了控诉父母这些年的“过度关爱”,他写了一篇万字长文,记叙着从小到大的经历。
他说小时候衣食住行,都由母亲说了算。有一次班级文艺演出,学校要求大家穿及膝短裤参加,他回家以后跟母亲说,母亲却没有允许,甚至他提出带一件短裤备用,他母亲也不同意。结果所有的同学都是短裤,就他一人穿着长裤。
除了生活中的小细节,对于他的“不听话”,母亲更是毫不留情的打击。他五六年级的时候,很喜欢奥数,想要参加奥数班,但母亲并不支持,在一次参加奥数考试回来以后,发现文件夹被人恶意的划坏并涂抹,母亲不仅没有安慰他,还对他冷嘲热讽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王猛自述一直活在父母的“掌控”和“保护”之中,从小学到高中。上了大学后,原以为情况会好点,谁知父母竟拜托了北京那边的亲戚多多“照顾”他,亲戚的“关照”,包含了去学校询问同学他表现如何,让他有一种即使离开家,也没有自由,无时无刻被监视的感觉。
👥 壹 / 情感孤儿
王猛说,小时候因为动手能力差,经常被他人嘲笑,但对外界的取笑,父母从来没有选择保护过他,甚至还不以为然。
最让他伤心的是大学前的一次旅行,和父母单位同事一起,导游开玩笑的说让他晚上和团里的两个小姑娘住一起,父母当时没有出面制止这样的玩笑,甚至没有任何反应。
回到房间后王猛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要开这样的玩笑,却遭到父亲的严厉责骂,他说你上大学了,别人乱说的事以后会很常见!
面对突来其来的斥责,和这样毫无维护的态度,让王猛心里无限委屈,他说我只是想要他们一个态度,哪怕哈哈一笑,而父母,却始终什么都没有做。
在王猛的记忆中,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从小到大,他觉得自己是情感中的孤儿,向父母寻求帮助却从未得到过支持。
最后与父母决裂是发生在一年的春节,王猛即将大学毕业,小时候嘲笑过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他家里,在看到他动手搭建的模型之后,取笑道:“原来你只有做模具的时候,动手能力才不会那么差”。
这句话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王猛多年累积的情绪爆发了,他站起来怒目相对。面对王猛与亲戚间的争执,父母依旧没有站在他那边,反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番争吵和说教。
在那以后,王猛就再也没有在家过年。
后来他选择读研,出国深造,父母的“照顾”仍然如影随形---他们又找了一位老熟人对他进行照顾,他和父母多次抗拒,沟通未果,最后他忍无可忍的给家里写了一篇决裂信,并拉黑了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
这些年来,王猛虽然有着高学历,但因为性格原因,工作一直都不如意,他去做了心理咨询,咨询师说他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而这些问题也印证了他之前对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猜想。
心理报告出来后,王猛给父母寄回一份,但得到的依旧是一个不以为然,父母甚至认为这是王猛自身的责任。
👥 贰 / 是爱,也是伤害
中国式父母的教育,往往喜欢遵循传统。王猛父母的教育方法,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我父亲是一个崇尚“玉不琢 不成器”的教育理论者,我小时候挨过无数次的打,在每次没考好的时候,在每次作业没有完成的时候,在犯错的时候,挨打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
以至于我家里常备着一根又长又细的竹条儿,如鞭子般有韧劲,但是只伤皮肉,竹条抽下去的时候呼呼作响。
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异常火爆,打人从来不手软。并且挨打的规矩是不许哭,还要下跪,哭得越凶揍得越狠,一边揍我一边训斥我跪下!
我当时的年龄已经知道跪的意义,强烈的羞辱感让我咬牙站得愈加笔挺,结果就是被打得皮开肉绽。
但在我父亲的认知里,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个暴力的父亲,他常常说你们这哪叫挨打啊。
他有一个朋友,以管教孩子而出名,常常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把儿子捆在梯子上,从腰上解下皮带直接抽,时间往往持续好几个小时,期间儿子跪地求饶,赌咒发誓,钻桌子、钻床底都不能阻止这场惩罚,一场皮带挨下来,小孩呐喊到声音嘶哑,整个人瑟瑟发抖。
很难想象,一个父亲如对待仇人一样,鞭打着自己的小孩。
我以为所有的小孩都挨打,像我一样。直到五年级的一次聊天,同学们说在家很少挨揍,或者即使有也是轻轻的几下算是惩戒,使用到“刑具”的更是寥寥无几。
我看着她们头上扎着各种粉嫩的小辫子由衷的羡慕,也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不是所有人都是挨着打长大的。还有很多人,是生活在不会挨打,不会挨骂的家庭环境里。
我后来剖析我的性格,发现自己会不由自主的说谎或者粉饰事实,不敢当面拒绝别人的请求,目的是不想他人失望,或者说想让他人满意,这样的性格常常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烦恼,在多年的学业生涯中,现在的工作中,皆是如此。
而我父亲朋友的儿子,在高三复读了3年之后,上了一个三本学校,大学期间因为精神失常,暂停学业接受精神治疗,之前老是在我父亲面前炫耀儿子成绩的那个父亲,这些年再也没有说过了。
管教孩子有很多种方式,很多父母却选择最残忍、粗暴的方式,也是最能毁灭孩子的一种方式。
👥 叁 / 我是为你好
“爱无能”父母不是个例,而是很普遍。
我住的对面生活中一个五口之家,那是隔壁一栋楼,但是楼和楼的间距非常小,阳台之间的间距不过2米,时常听到他们家那台老洗衣机发出的嗡嗡声,洗碗时清脆的敲击声,就连煎个鸡蛋,香味都源源不断的飘过来。
但是我听得最多的,不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而是女主人的咆哮、斥骂和摔东西的声音。每当我们下班回家坐到沙发上的时候,就听见对面传来一阵尖利的叫骂声,我和室友对视一眼,又来了。
几乎每天晚上上演的情景,只要他们在家,那一定是嘈杂到足以扰民的音量。在饭桌上摔碗,骂人,经常的字眼就是“短命鬼”“滚出去”“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你怎么不去死啊”......
然后就传来一阵小孩的哭声,然后又是一阵耳光声,偶尔穿插着几句男声“差不多得了啊”,整个晚上噼里啪啦不绝于耳。
我在想,生活在那样的家庭一定是很不幸吧,那个妈妈这么狂躁,生活一定很压抑吧,但小孩是无辜的,即使是心中再有苦痛,小孩也不应该是成为情绪倾泻的出口,让他们怀着恐惧与怨恨长大。
朋友说,他父母老是向他抱怨妹妹和他不亲近。
可是试问,面对一个总是试图去控制她、批判她、大声吼她的人,怎么可能亲近得起来。他父亲说,犯错了总要批评教育,父母教育你们是天经地义,也是为你们好,再说我辛苦赚钱,每天早上6点起8点回,就琢磨着让你们吃好点穿好点,难道我还错了?怎么付出就不值得被尊重被回报了?
这大概是很多家长的内心独白了吧。
但是,用这样的理由,这样就能抹灭掉那些伤害了吗?当然不能。这些行为都将刻进孩子的心里,性格里,做成标本,完完全全的嵌在心里,然后,跟随一辈子。
所以,等你能做到和孩子好好说话,平等的交谈的时,再来谈亲近吧。
👥 肆 / 性格的缺失
就王猛的问题来看,我们可以理解为一个在外面受到挫折的人,把这些年在外面的不如意发泄在父母身上,而12年春节不回,是他惩戒父母的手段。
他如今的境遇,要说完全是父母的责任,也有失偏颇,17岁离开父母身边,就读中国最顶尖的学府,后期还出国深造,为什么还是摆脱不了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只能说跟他自己的不作为有关,但另外一个因素是,父母的教育影响深远。
小时候的教育,往往被称为人的一生的启蒙,决定了一个人性格的基调。
可悲的是,后来有记者电话采访王猛的父母,他父母的原话是:“我们搞不懂,为什么儿子老是要揪着过去不放,为什么就不能放下”。
是的,他的父母,到现在还没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
在豆瓣上,有一个小组,叫《父母皆祸害》(后来被禁封),里面大多数讲述的是孩子对父母的怨恨,如描述仇人那般,咬牙切齿恨意森森,或这种或那种经历,后来有人取了里面的一些讲述,编撰成了一本书。
难以想象,世上有着最亲密联系的人,竟能演变成手持利刃互相锤杀的仇人。
中国式父母教育孩子,培养小孩的重点往往是:讨人喜欢。有一点骄傲的苗头就要及时掐灭,生怕晚一点,就会讨人嫌,却很少教会他们勇敢和自信。我们嘴甜,我们懂礼貌,我们无私的分享自己的零食和玩具,大度而谦让。当别人夸我们“真懂事,真听话”的时候,父母也与有荣焉的笑了。
孩子不应该是父母的归属品,也不应该是拽在手中的提线木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角落,包括孩子,爱若是太满,不见得是好事。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最后,祝愿你们是亲密无间亲人,也是彻夜长谈的朋友。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