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桃花雪
冬尽降初雪,又逢周末,真是令人喜出望外,浮想联翩。
雪宜吟诗
每逢飘雪,最先忆起一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觉得余冠英先生译得极好:“想起我离家时光,杨柳啊轻轻飘荡。如今我走向家乡,大雪花纷纷扬扬。”
它出自《诗经·小雅·采薇》,《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雨雪霏霏”,虽然只有一句。也算是诗歌中较早“出镜”的雪了。(也许还有更早的,可能是我不知道,或者散佚了。)
雪是一种亘古长存的大气现象。客观地说,它给人类活动增添了很多乐趣,尤其是给艺术家们带来很多灵感。当然也有一些烦恼,比如雪天驾车、飞行略有不便。
在诗人眼中,雪是多姿多彩的。
它也是寒冷的,“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它令人忧伤,“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古来相决绝。”(卓文君《白头吟》)
它是一种闲适的生活方式,“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它带给人惊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它蕴含着生活的气息,“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它也是大气磅礴的,“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从军行》)
读诗如见雪,大抵也是“赏雪”的另一种乐趣。
清代文人袁枚曾说:“诗贵其有深意。”这些看似简单文字组合的雪诗,你是否也读出了不一样的诗意?
雪宜行乐
一见到雪,脑海中还会浮现出芦雪庵的烤鹿肉。这回要怪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了。
书中写到:前日下了一夜大雪,一尺多厚,次日“天上仍是搓绵扯絮一般”。在芦雪庵,宝玉、湘云、平儿三人围着火炉儿,先烧三快吃。湘云一面吃,一面说:“我吃这个方爱吃酒,吃了酒才有诗。”她又见宝琴站在那里笑,又笑道:“傻子,过来尝尝。”
这个场景真是欢乐又温暖。忽想起画家梵高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描绘农民的画,能让人闻到培根味、烟味、蒸土豆的味儿,那才绝妙。”
而我看到曹雪芹笔下的芦雪庵,正如探春所说:“你闻闻,香气这里都闻见了。”

雪宜欢唱
“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把桥过,铃儿响叮当。”小时候听过邓丽君唱的那首《踏雪寻梅》,雪天里,哼上这首轻快的小曲儿,更是怡然自得。
晚明文人张岱笔下的踏雪寻梅,隐含着一种“踏雪寻梅梅未开,伫立雪中默等待”的期盼,耐人寻味。
而这首歌是在上世纪30十年代,民国著名音乐家黄自、刘雪庵的代表作之一,曲调欢快,歌词简明轻快。最喜欢结尾一句:“好花采得瓶供养,伴我书声琴韵,共度好时光。”赏雪读书,就是好时光!

雪宜寻友
在魏晋名士里,我最喜欢王子猷。
《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他雪夜访戴的故事。尤其是王子猷到了戴逵家门口却转身而返。人问其故,他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种随心随性的洒脱,是我极为欣赏,又心之所向的。
在尘世中,我们有太多的烦恼和包袱,如果能像王子猷这般随性,很多琐碎俗事,都会随风雪而去,无影无痕。王子猷的洒脱,大抵是心安的缘故。白居易曾作诗:“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这种“心安”,让我们心静,心静则会超脱物外,随遇而安。
这场三月桃花雪,是否也勾起你的雪思?

桃花依旧笑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