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村记北路梆子
春节的前一晚,人们不管在外离家多远,这一段时间如何紧张,都会赶在晚上之前回来,和家人团聚,一起开开心心的吃年夜饭, 欣赏新年节目。
我的老家在山西省吕梁山区的农村里,上小学之前的童年时间是在农村里度过的,每天下河摸小鱼仔,河里只要你找一处水低下头仔细观察,跟淤泥一个颜色的小鱼,土黄色的,只要你发出一点动静,在水里窜的极快,黄土地里追逐打闹,在太阳下。从上小学开始,家里为了孩子的学习,从农村搬到了县城,之后也许是由于学业的加深,也许是由于城里较农村新奇的环境,也许是生活观念的改变,自己回农村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春节的前一晚,我们一家子包括爷爷奶奶是在县城里渡过的。起初爷爷和奶奶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在村里面过年,想让我们一家人回去村里过年。但是,由于村里没有干净整洁的单元楼;由于村里不能够便捷的上网;由于没有色彩鲜艳的大屏幕电视。我们绞尽脑汁邀请两位顽固的老人到县城里来。
我们一大家子一直在县城里住到初五,初五的清晨,我们便早早的坐车回到了村里。参加一年一届的人口平安大会,打算下午参加完,当天就会县城。大会举行的地点就在村口的一片空地上,周围是几颗需要几个成年人才能合抱住的大柳树,或许与这几年村子的衰败有关,树上交错纵横的枝干比起我记忆中要少了很多。空地中间是个简易的火推子,直接用铁锹往上铲煤炭,供人们取暖。火堆子一边是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村民,对面是一个简易戏台子,村民凑钱请的戏班子在上面无精打采的拉着二胡,时不时夹杂几声铜锣的咣当声。对音乐甚是喜爱的我,极少近距离欣赏过这种粗糙却又勾人心神的音乐。于是在戏台对面稳稳的站了下来。戏台上敲锣,打鼓,拿着一个大电子琴伴奏的三人,左边应该是女主唱的中年高瘦女人,穿着一件旗袍样式的大红羽绒衣,高额骨,尖下巴,皮肤很白。右边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创建了这个戏班子,儿子在高级唢呐学校学业完成后,便随父亲一起参加演出,此时父亲稳稳的拉着二胡。儿子一声西装,打着呵欠,在闭目养神,总计六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单调的二胡,夹杂着铜锣声。好些个村民就不乐意了,我们是花了大价钱的,这些戏班子的人出工不干活呀。于是便叫喊让来几段北路梆子。那个父亲听到之后,便用二胡的弓戳醒了儿子,见儿子一脸睡意,便凑到他耳朵上,吼道“来一段北路梆子”。于是儿子便拿起唢呐和众人一起试音。
“给大家来一段北路梆子”在儿子字正腔圆的开场白之后,我便闭上了眼睛,放松身体来接受这场音乐的洗礼。
唢呐起声高亢,也许由于站在戏台正前方,响亮的声音刹那间鼓满我耳膜,就好像处在寒冬的高空中,寒风鼓满棉衣,唢呐的声音如同寒风瞬间遍布每一寸肌肤。之后这声音不升也不降,像是巨大的海浪扑打在你身上,一浪叠一浪。当你渐渐习惯这高音。“铛”尖锐的铜鼓声炸响,将你紧绷的心脏用巨大的力气抓紧,此时唢呐的声音变得急促起来,二胡的声音加了进来。二胡的声音就像是夜间月光下的岩石上缓缓流淌的清泉。抓紧心脏的手,慢慢松开,此时全声的肌肉也舒缓下来,不知不觉的陷入那轻唱低吟的声音中,不想出来。当你完全陷入之后,唢呐声加了进来,与开头的大开大合截然不同,深沉低吟,像拉扯不断的细线,深闺怨妇的喃喃细语。如此反复,听的一个耳洞通透,蜕皮重生。
晚上,一家人在用了几十年的红油漆,矮脚桌上,吃了团圆饭。爷爷和奶奶当晚很开心,笑的一直都合不上,眼角的笑意睡觉后也未曾消散。
我的老家在山西省吕梁山区的农村里,上小学之前的童年时间是在农村里度过的,每天下河摸小鱼仔,河里只要你找一处水低下头仔细观察,跟淤泥一个颜色的小鱼,土黄色的,只要你发出一点动静,在水里窜的极快,黄土地里追逐打闹,在太阳下。从上小学开始,家里为了孩子的学习,从农村搬到了县城,之后也许是由于学业的加深,也许是由于城里较农村新奇的环境,也许是生活观念的改变,自己回农村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春节的前一晚,我们一家子包括爷爷奶奶是在县城里渡过的。起初爷爷和奶奶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在村里面过年,想让我们一家人回去村里过年。但是,由于村里没有干净整洁的单元楼;由于村里不能够便捷的上网;由于没有色彩鲜艳的大屏幕电视。我们绞尽脑汁邀请两位顽固的老人到县城里来。
我们一大家子一直在县城里住到初五,初五的清晨,我们便早早的坐车回到了村里。参加一年一届的人口平安大会,打算下午参加完,当天就会县城。大会举行的地点就在村口的一片空地上,周围是几颗需要几个成年人才能合抱住的大柳树,或许与这几年村子的衰败有关,树上交错纵横的枝干比起我记忆中要少了很多。空地中间是个简易的火推子,直接用铁锹往上铲煤炭,供人们取暖。火堆子一边是聚集在一起聊天的村民,对面是一个简易戏台子,村民凑钱请的戏班子在上面无精打采的拉着二胡,时不时夹杂几声铜锣的咣当声。对音乐甚是喜爱的我,极少近距离欣赏过这种粗糙却又勾人心神的音乐。于是在戏台对面稳稳的站了下来。戏台上敲锣,打鼓,拿着一个大电子琴伴奏的三人,左边应该是女主唱的中年高瘦女人,穿着一件旗袍样式的大红羽绒衣,高额骨,尖下巴,皮肤很白。右边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创建了这个戏班子,儿子在高级唢呐学校学业完成后,便随父亲一起参加演出,此时父亲稳稳的拉着二胡。儿子一声西装,打着呵欠,在闭目养神,总计六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单调的二胡,夹杂着铜锣声。好些个村民就不乐意了,我们是花了大价钱的,这些戏班子的人出工不干活呀。于是便叫喊让来几段北路梆子。那个父亲听到之后,便用二胡的弓戳醒了儿子,见儿子一脸睡意,便凑到他耳朵上,吼道“来一段北路梆子”。于是儿子便拿起唢呐和众人一起试音。
“给大家来一段北路梆子”在儿子字正腔圆的开场白之后,我便闭上了眼睛,放松身体来接受这场音乐的洗礼。
唢呐起声高亢,也许由于站在戏台正前方,响亮的声音刹那间鼓满我耳膜,就好像处在寒冬的高空中,寒风鼓满棉衣,唢呐的声音如同寒风瞬间遍布每一寸肌肤。之后这声音不升也不降,像是巨大的海浪扑打在你身上,一浪叠一浪。当你渐渐习惯这高音。“铛”尖锐的铜鼓声炸响,将你紧绷的心脏用巨大的力气抓紧,此时唢呐的声音变得急促起来,二胡的声音加了进来。二胡的声音就像是夜间月光下的岩石上缓缓流淌的清泉。抓紧心脏的手,慢慢松开,此时全声的肌肉也舒缓下来,不知不觉的陷入那轻唱低吟的声音中,不想出来。当你完全陷入之后,唢呐声加了进来,与开头的大开大合截然不同,深沉低吟,像拉扯不断的细线,深闺怨妇的喃喃细语。如此反复,听的一个耳洞通透,蜕皮重生。
晚上,一家人在用了几十年的红油漆,矮脚桌上,吃了团圆饭。爷爷和奶奶当晚很开心,笑的一直都合不上,眼角的笑意睡觉后也未曾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