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无对立
有人问帕单巴仁波切:「如果证悟了空性而造罪,到底是有害还是无害呢?」 帕单巴仁波切回答说:「如果真正彻悟了空性,就绝不会造罪,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对于尚未证悟空性的提问者来说,著相是难免的,故而问了一个并无逻辑的问题。而对于帕单巴来说,若其证悟空性怎麽说便也罢,否则,这种彻悟空性只因悲心同时生起故绝不造罪的结论十分有问题。因为这样说,显然并不明白所谓的空性是什么。如果空性是主导性的(使得悲心同时升起),那麽我们缘何定义他为空性,而不是某种对立于罪恶的善性呢。如果帕单巴的见地是到底诚恳的,那麽他不过是在传递空性亦是有对立面的这样的信息。
空性不能被寄予任何期望——我们说某一就是空性,此空性它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它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无以言象。所以,悟得空性并不意味着觉悟者的言行接下来一定会受到怎样的主导。空性是无碍。无碍是都可以,却不是都要可以。都可以的意思是,该是什么就可以是什么。悟得空性的意思是,我觉察到了我之何以所是,觉察到了一切之何以所是。但没有评判。作评判的永远是无碍的该是什么就可以是什么的我,不是空性(无我)。
有人说起先有法执和后来的不法执都是必要的开悟之路,我觉得得厘清这个“必要”不能成为一种诫性的“当”,法执可以有,但不足以当有。修行无有个当不当,法执虽是无碍相,却不是可取相,且开悟无相可取,否则证得的空性谈不上空;顿悟不是追求来的,无论世尊还是前有辟支后来大德,缘熟自落。这个缘熟的条件,无妨修行或不修行,是惟一个“我作”。这个“我作”,即是涵盖累世以及修行境地的何以可能。天性里能到自然不去执著时,方有可能证得佛果。而所谓的出离亦正是天性里的出离,且恰恰又是无碍相的。刻意的修行,终归是我作之相,囿在裡面,是名无明。
空性不能被寄予任何期望——我们说某一就是空性,此空性它不是这个也不是那个,它不在这里也不在那里,无以言象。所以,悟得空性并不意味着觉悟者的言行接下来一定会受到怎样的主导。空性是无碍。无碍是都可以,却不是都要可以。都可以的意思是,该是什么就可以是什么。悟得空性的意思是,我觉察到了我之何以所是,觉察到了一切之何以所是。但没有评判。作评判的永远是无碍的该是什么就可以是什么的我,不是空性(无我)。
有人说起先有法执和后来的不法执都是必要的开悟之路,我觉得得厘清这个“必要”不能成为一种诫性的“当”,法执可以有,但不足以当有。修行无有个当不当,法执虽是无碍相,却不是可取相,且开悟无相可取,否则证得的空性谈不上空;顿悟不是追求来的,无论世尊还是前有辟支后来大德,缘熟自落。这个缘熟的条件,无妨修行或不修行,是惟一个“我作”。这个“我作”,即是涵盖累世以及修行境地的何以可能。天性里能到自然不去执著时,方有可能证得佛果。而所谓的出离亦正是天性里的出离,且恰恰又是无碍相的。刻意的修行,终归是我作之相,囿在裡面,是名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