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查看话题 >文房雅器 | 焚一炉香,以净杂念
来源:华夏匠人 公~众·号 品匠之作 ----------------------------------------------------------------------

· 一 · 缕 · 缕 · 鼻 · 尖 · 的 ·欣 · 喜 · 香之炉 香炉,寄托了古人一份优雅的情怀。 “不为无益之事,则安能悦有涯之生”,这大概是古人为自己贪玩找到的最好的借口了。而最贪玩且最擅玩的群体则非文人莫属。 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被宋代文人称作“四般闲事”,而且说“不宜戾家”,也就是外行人做不来。文人喜欢做的事,外行总是做不来的,因为他们不是在做事,而是在做一种心境、一种情怀。

宋人的燕居焚香原是一种真实的生存方式,"诗禅堂试香",曾是故家风流的"赏心乐事"之一。"却挂小帘钩,一缕炉烟袅",平居日子里的焚香,更属平常。厅堂,水榭,书斋,闺阁,松下竹间,宋人画笔下的一个小炉,几缕轻烟,非如后世多是把它作为风雅的点缀,而是本来保持着的一种生活情趣。"小院春寒闭寂寥,杏花枝上雨潇潇。午窗归梦无人唤,银叶龙涎香渐销",两宋香事便总在花中雨中平平静静润泽日常生活。 风雅古物 一只香炉,似乎是文人墨客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需求。读书时要焚香,作诗时要焚香,抚琴时更要焚香,甚至连睡觉时都不能断了香。 香火天然的缥缈质感被宗教赋予了超凡神通的力量,让人们对焚香这一看似简单的行为日渐迷恋。于是,开发香料的品种、创新香具的样式,一切都那样顺理成章,从唐代的富丽堂皇到宋代的恬静淡雅。 公认最有“品位”的香炉,诞生于宋代。当然,作为中国文化和文人艺术的巅峰,宋代的品位基本代表着中国古代精英生活的极致。 宋代以前,也有诗人、画家、书法家、文学家,但他们都不叫文人,他们大多也并没有很多闲情逸致去关注这些完全“无用”的事物。只有宋代诞生的文人群体,不仅继承了先辈们雅好焚香的癖好,还亲身投入到香料制作、香炉设计之中,让这一时代的香炉,也具有了文人气质。

荣斋藏 鸭熏(明) 宋代香炉的整体气质是文雅的,虽然造型多样,但已经逐渐摒弃前代的繁复华丽,趋于简洁质朴。当时的香炉以瓷制为主,大致分为有盖的封闭式(熏炉)和无盖的敞开式香炉,两者有多种造型和风格。有盖的如延承自两汉的博山炉,经过宋代的改造变得造型更加简洁抽象。鸭子造型的熏炉——香鸭,在当时也十分流行,可放在寝帐之中,很多文人的诗词中都有提到——如“金鸭余香尚暖,绿窗斜日偏明”(陆游《乌夜啼》),“玉纤慵整银筝雁,红袖时笼金鸭暖”(秦观《木兰花》)。 纳祥香炉

纳祥佛像香炉 香炉的材质五花八门,主要有金属、瑜石、磁、陶瓷、紫檀等,形状多样化。 香炉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置于桌上的置香炉,如博山形、火舍形、金山寺形、蛸足形、鼎形、三足形、香印盘形等;二是持于手上的柄香炉,如莲华形、狮子镇形、鹊尾形等;三是坐禅时所用的钩香炉;四是灌顶时,受者跨越而以净身之香炉。香炉的器形多种多样,有鬲式、鱼耳、鼓钉、莲瓣、三足、五足、筒式炉等。

壹/ 纳祥佛像香炉——这款纳祥佛像香炉材质为青石。青石又名石灰石。石灰石吟中“千锤万凿出深山”说的就是青石,与天然大理石相比,青石的优点在于主要成分是 碳酸钙,无污染,无辐射。 贰/ 造型圆润饱满,镂空佛像图案雕刻细,出烟流畅,具有观赏性和实用性。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同时,还可以杀菌消毒、醒神益智,兼具养生保健。


----------------------------------- 更多相关文章请查 华夏匠人 公~众·号 品匠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