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领取专属“命中注定” | 依恋类型
原创 主创 iF亲密关系研究室
▲ 关注我们,敞开心扉

上期「面包」我们与大家聊了聊青年人有关爱情、婚姻出现许多现象级问题的原因,希望大家可以放松下来,慢慢的看清内心的自己,以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为目标去寻找那个真正的伴侣。
这次如约定所说,我们将与大家分享如何得以判断对方是否是自己的“命中注定”。
/01/
“命中注定”→归属满足
生活是过给自己的,伴侣也是为自己找的。
当我们拥有高质量亲密(自我接纳他人的程度)的伴侣,将不会出现猜忌、疑虑、信任缺失、忠诚丧失,这将是我们在亲密关系里毕生所追求、磨合的目标,这是后话。
而当人们长期处于孤独无伴的状态时(亲密关系丧失),不但会表现出强烈的紧张应激反应(Schachter,1959)免疫反应也会变弱,更容易患上感冒和流感。据调查人们离婚后比婚姻关系美满时血压更高,免疫力系统更弱(Kiecolt-Glaser&Newton 2000)。
当我们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内心归属需求上时,满足归属需要就显得比我们伴侣的身份、地位重要的多,只要我们能从他们身上能得到持续的关爱和包容,我们的归属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当然这也是相互的。
总的来说,我们的幸福感取决于归属需要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因此我们所说的“命中注定”便是弱化浮华的外在需求,直视内心,以高度内需为主,用心去匹配到那个TA。
那么世间人千千万万,各有各的不同,我们又将如何去辨别哪个才是适合我们的人呢?
/02/
回归儿童
「婴儿依恋类型」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最能塑造其人格特质的,必定是受从小经历的人、事及经验的影响,而早期的人际关系(幼儿时期)会影响其未来人际关系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家John Bowlby发现,婴儿依据其主要抚育者(通常为母亲)的影响可以在婴儿时期形成三种不同的“依恋类型”:
- 安全型(secure)
- 当婴儿哭喊时,能及时得到耐心呵护的孩子往往能舒心的依赖他人,觉得他人可信任,并能接收到来自他人的安全和友善。
- 他们往往能抱着快乐的初衷与人交往,并且很容易与他人发展出轻松信任的关系。
- 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 当抚育者对孩子时而热情关注,时而焦虑烦躁、心不在焉,或者有时哭闹时根本不出现。那么这些孩子因为不确定抚育者能否及时回来照顾自己,从而对他人产生焦虑、复杂的情感。
-他们与人交往时往往会容易变得紧张和过分依赖,并容易对交往中的人有过分贪求。
- 回避型(avoidant)
- 当婴儿的抚育者在照顾时,带着拒绝或敌对的态度,那么这些勉强的照顾将会使孩子自然的产生“人是靠不住的”的印象。
- 他们容易在与他人的关系上畏缩不前,时常容易怀疑、迁怒于他人,将很难形成信任、亲密的关系。
一旦“依恋类型”形成,儿童在对待他人,以及陌生环境都会产生不同的处理、反应方式。当他们面临新环境时,安全型的孩子会跑向妈妈并快速安静下来,勇敢探索陌生的环境;焦虑矛盾的孩子则会开始大哭大闹,紧紧抱住妈妈;而回避型的孩子则会与父母保持距离,即便害怕也不会寻求依赖。
/03/
着眼现在
「成人依恋类型」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出现过其他深度的“亲密伴侣”,那他与人交往的关系中必然会高程度的继承婴儿时期的依恋类型,人际关系专家Bartholomew指出,成人在处理亲密关系时会呈现于婴儿时期相似的依恋反应。
继“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后,Bartholomew依据成人于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将婴儿依恋类型中的“回避性”分离成了两种,而他提出的四种“成人依恋类型”,对于我们观察自我以及伴侣更具有参考价值,以下:
- 安全型 | 婴儿依恋类型中的安全型
- 痴迷型|婴儿依恋类型中的焦虑-矛盾型
- 恐惧型|婴儿依恋类型中的回避型分支
- 疏离型|婴儿依恋类型中的回避型分支
我们依据Fearful提出区分“依恋类型”的维度为大家画了一个《依恋双维度图》帮助大家区分,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依恋类型不是绝对的:

依照上图所示:
低焦虑、低回避的人是安全型;高焦虑、低回避的人是痴迷型;低焦虑、高回避的人是疏离-回避型;高焦虑、高回避的人是恐惧-回避型。
虽然有四种依恋类型,但痴迷型、恐惧型、疏离型其实都属于不安全依恋类型。
因此我们依据现状判断出自己在回避亲密(avoidance of intimacy)与忧虑被弃(anxiety about abandonment)两个维度上的程度后,就可以按照自己所占比重较高的依恋类型去确定自身“命中注定”的目标了。
/04/
依恋类型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有人会说找安全型必定是没有错的了,理论上是这么说,但据《The International Sexuality Description Project》数据调查在亚洲地区,安全型根本不到人数的50%,在中国大多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多为不安全类型,即便为总体为安全型,也可能在两个维度上呈现中等水平。
为了方便大家规避风险,我们为大家归结出的以下几点寻找伴侣的“注意事项”:
A、痴迷型水平较高的人:
- 特别需要避免与疏离-回避型的人交往,因为你对于亲密关系属于高需求类型,当你对安全感的渴求得不到相应的重视的话,反而会加重你对亲密关系的不安,而疏离型的TA也会越来越厌倦亲密关系,无法调整的话,你们将陷入无限的恶性循环。
- 要注意的是,痴迷型的人往往容易被疏离、恐惧-回避型的人所吸引,因为回避型人对感情表现出来的游戏情节,若即若离的状态容易让痴迷型人获得“熟悉的焦虑”。
B、回避型水平较高的人(疏离、恐惧型):
- 这类人通常表面对亲密关系会表现出无需求状态,但其实他们对亲密关系的一样渴求,只不过表现需求的方式不同,反抗亲密不过是他们的防御机制。
- 他们在关系中主要索求的是个人的满足和期待,其表形式为:对另一半强烈的“掌控”;从对方身上获得不断的“自我验证”;高度避免发生任何冲突、争执;以及关系中的轻松感(无责任困扰)。
- 这类人相对应该找回避亲密水平低的人,也就是对亲密关系较为积极的伴侣,这样有助于自身卸下心防接纳他人。
C、安全型水平较高的人:
- 这类人在感情上更容易接纳他人,通常更能满足双方在感情上的需求。不管是依赖还是被依赖都会觉得心安,不会忧心独处和不为人接纳。如果伴侣对象为安全型的人,就请好好珍惜这段关系吧,高度刺激的失恋分手也是可以摧毁安全型人的。
- 如果自己是这类人的话就尽量避免回避水平特别高的人吧,毕竟搞不好会自我摧毁,圣母另说。
D、极端疏离型的人:
- 人生长路漫漫,世间人千千万万,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人情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有科学依据的,努力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和心态,相信合适的人就会来找你。一辈子里,能建立一个没有负担的关系去分享人生的悲与喜是利于身心的。
希望大家可以依据上述结果对自己和TA具有更深程度的了解,一旦两个人在关系中,探索到自己和对方心底的症结,那么关系中随之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可以从依恋类型的特质中找到其源头和答案。
依恋类型既然是习得的,那么自身忧虑和回避的水平就会不断受到个人经历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依恋类型确实会发生新的改变,令人欣慰的是,不安全依恋类型会比安全依恋更容易产生变化,人总是趋利避害的。
而一切趋于安全型的改变,就是良好的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福泽。为了更健康更美好的自己,以及获得最高程度的幸福感,与相匹配的伴侣成就一段高质量的关系,不但对自己,对朋友,对家人的关系都是一种良性催化剂。
正确认知到自身人格中的缺失,从伴侣身上得到补足是一方面,在自身缺失的部分不断的努力自我调整,才能更多方位的完善自我获得高质量的“爱情”和“婚姻”。
下周六的「面包」我们将与大家分享“男女”相关的话题,希望大家在异性关系中能正确认识真正的“差异”,获得对性别的新的认知~
-
References:
Intimate Relationships,5e( Miller,R )( Perlman,D )2011
小 贴 士 「对“依恋类型”有什么疑惑可在下方留言,或联系客服‘泛泛’哦~」

— 上期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