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味道——小谭豆花
小谭豆花 无论东南西北哪里人大都喜欢川味美食,除了川菜与火锅,小吃是最接地气,成都人须臾不离的。市面上的成都小吃鱼龙混杂,多数让人心灰意冷。加上怵于滚滚车流,做为一个本地人,很少进市区吃些老字号。 清晨,整个城市刚刚苏醒,天色一片混沌,裹着一身的清冷,带着流连温暖被窝的惺忪,第一次走进位于大墙东街的小谭豆花。 300多平米的店铺不大,典型青砖白墙吊角檐的川西民居装修,简单质朴,灰瓦屋檐下挤着1大2小3个招牌,中间的是黑底金字招牌:小谭豆花,左边的是谭豆花,右边是西月城谭豆花,像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除了报上大名,还得追加一句,其实大家都叫我。。。。。西月城可能是老店的旧址,代表了老板的怀旧情怀?还是提醒着食客关注品牌历史? 侧立对联印证了嫡传的执着和时下流行的匠人理念:百年敬一业,四代调五味。 刚开门的店堂还透着隔夜的寒湿,几个40多岁,身着蓝底白花工作服的阿姨已经开始劳作,擦桌子,分筷子,生火,有条不紊而面无表情,收银台后面的墙上关注一副字:传承因历史而辉煌。有点绕口和逻辑不清,但看得出来老板与时俱进的方向。四面墙上零落挂着几代代传人和各界社会人士前前后后的合影,有摊在座椅上的前辈,也有意气风发的文人骚客,还有趾高气扬的领导,无不露出满意的微笑,暗示着就餐后的满足与认同。 和大多数小吃店一样,老板清楚,食客是冲着祖传手艺来的。朱红色的长桌一般配四到六把椅子,刚拖过的地砖在等下泛着青光。收银台后60寸的液晶显示器滚动着菜单和照片,没有川菜馆子的浮躁,也没有高档酒楼的华而不实,就那么几样,豆花,小面,水饺,也就是这几样当家花旦。从1920年的一根扁担,既挑美味,又合价廉,到民国时西大街的一间小铺,经历了改朝换代,公私合营和文化革命的狂风暴雨,谭家的人和手艺悄悄传下来,就像醉豆花留在齿间的余香,毕竟,民以食为天,而小吃是接地气的饮食文化,和一群邻居——钟水饺,龙抄手,担担面一起,传承着成都的饮食文化。但经历浮沉,不一定见得了彩虹, KFC,麦当劳,沙县小吃,兰州拉面等天南地北的同行们纷至沓来。各自占山为王,下山抢粮,如何推陈出新,也许是小谭要面临的新的焦虑。 点餐不到5分钟,就让我收获了久违的惊艳!端上的第一个碗是当家小旦撒子豆花,软硬兼施,咬得乱跳的油酥撒子坚持着自己的酥脆,和洁白如玉,润滑如汁的嫩豆花一起,就着红油的热情,半红半清,唤醒清晨半梦半醒的味蕾。虽然是红轻,但仍然激起了口腔和食道的温度。 微辣浅尝,但接下来的甜水面却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浑圆结实的面条充满劲道,辣油,芝麻酱暧昧地和砂糖混在一起,依附着屈指可数的面条,辣中带甜,先辣后甜,当你吃得兴起,面条却戛然而止,给每个食客留下一份美好的遗憾。 虽然是豆花出名,但我猜想这些成都老字号掌门人表面上风平浪静,同行的切磋应该是源远流长,暗潮汹涌,谁说只有钟水饺才是最好的成都水饺,吃了小谭水饺,你才知道什么叫做用心。薄薄的面皮半透明地拥抱着味道鲜美的肉馅,嫩而不柴,汁感十足,有弹性,像时装模特的屁股,若隐若现。成都水饺的妙处,除了皮和肉,画龙点睛处是调料,谭豆花的水饺入得口来,五味俱全,辣,甜,鲜,滑,香,看似简单的配料却应该是最耗时,耗事,耗材,耗脑的美食秘籍。其关键是特殊熬制的酱油,必须用德阳著名的头道红酱油和内江的黄糖,慢火熬制十多个小时,不停搅拌,成粘稠状,此时的甜与咸重新排列组合成新的口感,再加上文火焙香的白芝麻,更是锦上添花。 最后登场的是醉豆花,像名字一样,非常具有想象力的一道小吃,晶莹剔透的醪糟汁上朵朵豆腐脑百合一样绽开,几颗枸杞若有若无地游离在豆花们甜蜜的梦中,一勺下去,香糯,甜蜜和滑嫩让刚才一切的酸甜辛辣都烟消云散,味蕾的激情恢复平静,豆花的流动得柔情似水,胃也在激情之后回归平淡,同时,在这场小吃晨曲的尾声留下一个悠长的笛声,优雅地唤起我们对于未来的憧憬。 浮华的城市,地铁工程到处开膛破肚,互联网+亟不可待地日新月异,但再匆忙的脚步也会有短暂的驻足,也许转弯处的成都小吃还能给你留下一小段的时间留白,去体味过去的味道,无论故土,还是异乡,一碗温润的豆花还能换回一个残留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