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苏东坡的一生,我决定给一元钱给1000个人做一次免费的心理咨询
最近看了苏东坡传,突然像是明白了很多事情似的。 也明白了我和苏东坡一样,都做不到,真正的“佛系青年” 有人说佛系青年太丧毫无斗志,有人说,佛系正好,云淡风轻。 但我觉得其实在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中既有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又有佛家道家的无欲无求。这其实是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并行的两套价值观的。 “你既可以追求风花雪月的诗意生活,也可以以天下为己任” 其实我觉得这种佛系的流行,更多的是因为我们这个世界进入了一个中产化的阶段,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富裕的社会,衣食无忧,于是难免生产力不足,现世安稳。二是因为尽管日趋富裕,但社会竞争却是日益激烈。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压力。我们一毕业就知道,靠工作努努力,买房都还是很艰难,要往上走是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 向上走无望又无力,努力奋斗好像又没有多大的回报和成就感。而自身的价值感又不能完全说服自己说,哦我努力工作就是我的全部价值。 嗯于是,就出现了假装佛系呗,假装不关心不在乎,不介意。 可,年轻人啊,你真的能骗过自己么? 反正我是骗不过自己了,扎心,我连佛系都做不到。 于是我开始去看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这一看,我发现了,苏轼曾经也想做个佛系青年然后过上了一种超佛系的生活。 嗯,这让我很向往。 就像当年看超级赛亚人一样,有一种升华的感觉。顺便也明白了,无论哪个年代,哪种人物,哪个年纪都是一边迷茫着一边上下求索找到自己的解药的。 现在我来说说苏东坡。 苏轼一开始不是苏东坡的,东坡的由来是他43岁的时候因为“乌台诗案”的牵连而被贬到黄州,生活困顿时受朋友救济得了一块在东面的坡地,而得来的称呼。 而那段黑暗痛苦的时光里,他的心境开始发生了很多转变。 苏轼一开始是走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的。他求学,考学,中进士,做官,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报复。 但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被排挤被贬谪。 甚至被关了100天的牢狱。 试想一下,一个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大文豪。只是发出了一点自己独立思考的声音,就导致这样的结局。且宋朝,是一个知识分子有着巨大政治舞台的时代。 他在牢中甚至想好了,如果不能有尊严的死去就自杀。而后虽然被救出来,也因此远离朝廷。被贬至黄州。 那时的黄州啥都没有,他借住在寺庙。从天牢里出来的苏轼陷入了痛苦的泥沼中,他的理想得不到实现,他的话传不到皇帝耳朵,他的亲朋不敢来找他,他写了很多封信,但没有一个亲朋敢回一封信。他在黄州被监视着,而那些市民又无人知道他的才华。 他把自己关了三个多月,没有走出过房间一步。 那时他写下“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那是他人生中最黑暗的岁月,睡不着,找不到答案,孤独,困苦,迷茫。还无人陪伴,无人懂得。 一生才华,报国无门就算了,还不知道前路如何。 就如同很多人的选择一样,他不知到如何成了这样的地步。开始寻求佛法道法的解脱。这也就是后来他留下了很多和佛印的故事以及留下了许多蕴含佛法的诗词和文章。 可是对于他而言,他做不到,真正的放下,立地成佛,无悲无喜。 他还是有很多牵念,眷念,担忧。不仅担心自己个人的生活,也担心劳苦大众的生活,还担心君主是否走错了方向。 在把自己封锁了一年后,他开始走出家门,开始写下“一蓑烟雨任平生” 开始告诉自己“此心安处是吾乡” 开始制作东坡肉,画竹。改变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倡导了文人画。于书法也写下了著名的《黄州寒食帖》 甚至纵情山水,怀古论今。写下了大江东去气势磅礴的《赤壁怀古》。以及面对友人忧伤于个人面对自然的渺小,人生的短暂时,他写下了前后《赤壁赋》。 表达的人应该接受面对作为人的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我们都要接受改变。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为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在那个时候他向往着寄托于江湖明月,但这只是他的向往,他一辈子都没有去真正的退隐。 他走了另外一条路。活在当下。 有烦恼了,就写词写歌,发泄自己的情绪。纵情山水,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诗和远方。 于是他开始发现生活,种地,当农夫,和农民交谈,和商贩交谈。 慢慢的走出了自己的困苦。 在此期间还改善了当时黄州的饮食,发明了东坡肉,让当地人民喜欢上了此前一直不喜欢吃的肥肉。 就在他想安心做个农民的时候,他有被调走了。来到了杭州。他称赞西子湖“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同时也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忧伤。 当时他作为通判,也就是管狱卒,那时监狱里关了很多只是为了活命贩卖私盐的人有将近25000人,除夕夜他很希望有人能让他们回家过年,但是没有,他自己也怕没了工资,也不敢做,只能选择闭嘴沉默,但是呢又觉得惭愧痛心,矛盾和痛苦中他选择了晚下班,陪陪那些犯人。 他是一个性情中人,天真又怀有仁心,这点其实很难想象他又当一个政治家。所以自然有冲突和矛盾。 然后他继续修禅,有一天他觉得自己修禅取得了进步,于是提笔赋诗一首,派遣书童送到好朋友佛印那里。他写了一首体现自己内心的短诗,说自己意志坚定,八方风吹来吹,都不会动摇我的内心。所以我端坐在莲花上。结果佛印说:放屁放屁。 苏东坡气坏了,乘船过江,找佛印理论。没想到佛印早就在对岸等待了。他哈哈大笑“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苏东坡立刻意识到,他的内心并不像诗中所说的那般笃定。 他意识到自己不是端坐不动的那种姿态,他悟了道,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 回到人间来。 这就是禅宗。 此后,他的精神世界既然与现实世界相纠缠,又不失宗教的宁静和超脱。他的内心可豪迈可深情,可喜气,可忧伤,但那底色终究还是儒家的。是救世济民。 每个人都不一样,你看陶渊明说:我和政府不和,我不干了。 李太白也可以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可是苏东坡这个人,他有能从烦恼悲哀之中,跳出来的一面。但是他不是说,我跳出来了,就真的远离朝廷了,他在朝廷里边则忧其民,在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一直是愿意为朝廷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的。 黄州赤壁之后,他看到了功名的虚无,于是他开始在政治上更加务实,他治理西湖(那时候的西湖没人整修,长了大量水草,而且淤泥很多)他自己筹钱治理喜欢,空缺的部分申请国家的帮助,挖出来的淤泥,重新利用,就变成了现在的“苏堤” 为了防止水草再长,于是让农民开始种菱角。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一举多得。 很多事情和苏东坡发生了关系就开始变得美好起来了。 猪肉遇上了苏东坡就变成了东坡肉,变成了美味。 西湖遇上了苏东坡就变成了西子湖。 淤泥遇上了苏东坡就变成了苏堤春晓。 三个标志遇上了苏东坡就变成了三潭印月。 苏东坡热爱着自己缔造的美和一切受他庇佑了民众,他温情的注视着人世间,把自视甚高的理想主义置换为温暖的人间情怀。 人生在世,得也好,失也好,其实过百年,一切都会化作尘与土。但苏东坡保持了他内心的真与善,活的特别像个人。 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无论在怎样的现实中。都能看到美,感受到美。 他从40多岁开始,一直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最后死于常州。 他交代后事和儿子说: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亏心事,死后不会下地狱,你们别为我忧心。 更7日后,他的好友维琳方丈在他弥留之际凑近他耳边说:“端明宜勿忘西方” 意思是说,你信佛,苦了这么一辈子了。现在你要走了,你嘴里念叨念叨西方极乐世界,你就真的能去了。 苏轼说,西方极乐世界和我的现在,不是分离的。如果我曾经用心的过了每一天,那西方极乐世界就存在于我生命的每一天,不存在于我要去一个独立的西方世界。 他给自己的一生写了一首诗总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茹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黄州是他遇难的地方,惠州是他生活更不好的地方,儋州就更不用说的,蛮荒的几乎会死人的地方。结果他说,他的功业在这些地方。 这等于说,他的每段经历,历练他都觉得是值得的。 回首一生,苏东坡最想夸耀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他受贬黄州惠州儋州的流离岁月。 不是让自己屈从于时代,而是从这个时代里超越,他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中走了一生。 但他却一直活着,活在每一个喜爱他的人心里。 虽然对于个人来说,百年时光转瞬即逝,但有些美好却是“逆生长”的。 对于个人来说,这一生要面对四个命题“死亡,孤独,获得自由和无意义" 对于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来说,我会看到很多人的痛苦和悲伤,以及孤独。 虽然外在表现大多是焦虑和恐惧。但内里的要面对的问题其实还是有些相似的。 对于我来说,所谓正常和病态之间的差异在于量的程度,而非质的不同。 我们要相信,我们都是人,只要是人,虽然有观念,欲念的不同,但共性的东西也要记住,比如感动,比如快乐,比如感受。 我所知道的几个基本事实,基于我最近的思考, 1.没有完全参与到生活中的人,面对死亡时的焦虑会更巨大。 2.没有满足目标或理想的生命并不一定就是悲剧。 3.无论是什么带来了无意义感,治疗的答案就是参与。 4.没有一种关系可以消除孤独感。 5.而自己是自身痛苦的缔造者。 6.自己也同时是超脱自身痛苦的开导者。 基于这些思考,我开始在寻找我的路,我想用心活在当下是唯一的解脱方式。而我只是一个心理咨询,虽然: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力量太渺小了些,但我想我也许可以做一些我喜欢的我擅长的对他人有些益处的事情。 尽我所能我做我能做的就行。这一生我也只求对的起自己的内心了。 我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再过几十年也会是一个普通人。估计无法在历史上留下些印记。但我希望能在家人心里,朋友心里,留下些彼此的温暖的记忆。 于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开始发布了给1000个人做一次免费咨询。目前已经陆陆续续来了13位,我知道一次咨询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只是想让一些对心理咨询觉得害怕又想要体验的人亲身体验一下,然后自行判断是否适合自己。 是否能帮到自己摆脱痛苦。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大众对心理咨询的态度还是太奇怪了些,有些人把心理咨询当作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觉得心理咨询师就是自己的奥特曼,能帮自己打败自己内心的小怪兽。有些人把心理咨询当作唯恐接触的怪物,觉得一沾染上自己就有病了一样。 要么过度理想化,要么过度贬低,于是让心理学失去了原本的模样。 对于我来说,心理学只是一个求助的方式,和你觉得难受了想和人聊天减轻一下自己心里压力一样,和你觉得焦虑了去跑步去旅游去健身,是一样的存在。 唯一的不同,在于,咨询师不会评价你,始终保持中立,不会在不了解你的情况下开口提供建议,告诉你要怎么做。不会传播你的痛苦和隐私,不会和你发生超过咨询联盟的关心。 他只会作为一个真实的人,去尊重接纳你的体验,感受,哪怕是直面孤独,痛苦,焦虑,恐惧,无力,无助,悲伤,失去,死亡。 而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你,他虽然无法把这些痛苦给变没,但是他会一直尝试去理解你,去试图建立一种积极的有建设性的关心,让你在关系里,自我恢复,而后等你准备好面对人生的七七八八左左右右之后。 他便退场了。 这样说来,其实心理咨询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次目的是分离的旅程,只不过在分离之前,你意识到,有这么一个人陪伴你走过那么一段可能于你而言是比较痛苦,难受的时光。 就像陪伴你走过长长的黑暗的隧道,而后在光亮处,握手道声珍重,各自远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