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gh作品集专访NO.4 | 徐武剑:有趣和有用同样重要
Archigh作品集专访的第四弹, 我们请来了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现在东京工业大学就读的徐武剑学长, 在日本的学习生活是怎样的? 有怎样的申请的经验可以分享?

徐武剑
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
现就读于东京工业大学环境·社会理工学院建筑学系
中国建筑新人战top100
东南大学校三好学生
曾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团学联心理部部长
于青山周平B.L.U.E.事务所实习
▼关于出国
“建筑学的 '师夷长技以制夷' ”
Q:请问你在大几开始准备出国的,因为什么契机做出选择,为什么选择东工大?
A:出国的想法应该来说大一大二也就有了吧,但真正下定决心不考研去日本应该是大三下学期的事。
然后为什么日本其实原因比较多,一方面是我们东南专业上一向也更推崇瑞士和日本的建筑思想和建筑风格,所以低年级耳濡目染的也就对日本比较感兴趣,另外一个很重要但也是出国很普遍的理由还是想出去看看,东南很好但越到高年级也就越觉得东南会有点小。
之后正好遇上葛老师和东工大联合教学的设计课基本上那时候也就定下来了,还有个个人的小原因就是比较宅所以对日本一直都比较感兴趣吧。
Q:是作品集里那个葛老师指导的信息城市学院设计么?
A:嗯嗯,那个书院设计就是葛老师当时带的,葛老师在途中教了很多东工大的理论方面的东西,所以也算是间接地了解了一点点东工大。当时在葛组的时候,因为要做方案的原因,看了很多从筱原一男到坂本一成再到后来的塚本由晴和长谷川豪的很多方案,应该说有了很大的兴趣吧,以前因为还是知道的东西比较少,日本那边说来说去也只知道妹岛安藤伊东等等国际知名度比较高的建筑师的作品,后来自己尝试着多看看别的,才觉得日本建筑真的很厉害。
而且在我看来,现在国内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属于中国的现代建筑,但是日本这一点已经走在很前面了,日本建筑也基本上走了和欧美并不一样的创造了独特的日本风格的现代建筑。这一点很吸引我,于是就想知道日本建筑是怎么找到自己文化的特色的呢。出国的目的还是希望之后回国吧,啊哈哈哈哈大概就是建筑学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我的实习
“开始想要更多的脚踏实地”
Q:了解到你出国前在青山周平B.L.U.E.事务所做过实习,实习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想法发生了变化么? 或者什么想法更加坚定了?
A:一个是青山那边因为项目很多,能自己尝试着去做一个小项目的负责人经手整个过程而不是单纯画图,虽然不是很大的项目大概也就是帮忙事务所当时接手的北京设计周的小装置,但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以前学生作业的那种比较飘的风格也开始想要更多的脚踏实地。然后选择青山那边也是有想要通过日本人的视角更多了解日本的建筑学教育,发现国内的很多查到的信息不是很靠谱日本和国内其实一样专业的好坏和学校好坏并没有一定关系,所以想去日本的同学也要提前考虑清楚到底是挑选专业还是学校。这一点上老板和老板娘也教了我很多,老板自己是东京大学毕业的,我也因此学到了不少东工大之外的理论和教学体系。
Q:这样的实习机会还挺难得的,这样的事务所要怎样申请,要做什么准备么?
A:一般来说就是自己在网上找到心仪的事务所的邮箱等等的联系方式,然后提前准备好作品集和简历等等,东南的学生还是国内大部分地方都很乐意要的,所以学弟学妹们可以大胆多申请几个。
▼我的作品集
“有趣和有用同样重要”
Q:作品集的整个目录和大概思路是怎样的,其中的作品又是怎样分布和列举的呢?
A:作品集因为时间安排不太合适,最后只做了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吧比较赶。里面一共是四个方案,从低年级的建筑师工作室到一个大四的砖窑改造,一个大三的木结构展厅和一个大四的书院设计,希望的也是在类型和尺度上都有足够的差异性。整体的思路当时没有选择很多同学都会找的一个概念,而是比较着眼于探讨一个空间结构的问题——每个方案也侧重分析的是如何从环境,文脉,自然和城市中发现一个建筑的整体架构,也就是所说的空间结构。找到了清晰的空间结构之后其实功能也就被决定了,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条清晰的线。最终也希望能达到一种大巧若拙的状态吧。
顺序是尺度从小到大的一个顺序,类型上主要希望有涉及建构的、有改造的、有结构的还有城市设计,最后还是决定不用不寻常的顺序,就用了最简单的顺序排了一下。有的作品集因为概念的关系会把关系密切的方案放在一起,或者也有用从公共到私密这样的顺序的,但没有很特殊的一定的原因我还是不太建议用剑走偏锋的排序方式,就像做方案一样,作品集也没有定则,但一定要合情合理,能说服自己也要能说服别人。

Q:了解到建筑师工作室是后来重做的, 和最初相比改动大么 ,这几个方案都是为作品集专门准备的吗?现在回想起来对本科的同学做方案有什么建议么?
A:应该说是完全的新方案。以前的思路是大一那种追求操作的设计,新方案的话就是从空间结构来谈的了,工作室和改造都是为了作品集有重做和修改,木结构方面主要是结构方面深化修改了一下,书院因为时间关系没做太大的调整。现在回想自己本科做方案其实也有很多弯路,但我觉得也能吸取很多教训。
一个建议是关于先例,我对于先例的看法是不能硬抄硬套,就算借鉴第一要先自己分析场地或者人群找到自己对于建筑的策划,然后再借鉴类似策划的空间做法和操作我认为这种先例才是有用的,而不是一上来就做了个形式之后再强行解释,这样就算能拿到不错的分数可是没学到东西还是得不偿失。
还有一个是关于表现,来了日本之后发现日本这边其实对表现看的比较淡,比如竞赛就算你图面很简单但是只要清晰地表达了idea,而且有能戳中老师的好的idea就是好方案。这一点东南其实一直以来就有比谁图画的好这个传统,但我觉得还是应该多花心思在idea上,尽量多去想这个概念能不能行得通,有不有趣。
说到这大家可以关注一下薛力老师的答辩哈哈哈,以前被薛老师带的时候不太理解,后来回过头去听薛老师的答辩,很多时候真的是话糙理不糙!我私下觉得薛老师和葛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思路其实蛮像的,在我看来就是薛老师的命根子其实就是对于建筑整体的策划,一开始应该想的不是一个形式而是想清楚这个建筑应该怎么用,学校怎么用它,学生怎么用它,花钱建了这个建筑对环境对人究竟有什么好处。然后建筑策划之后就是根据策划里有趣的地方推导一个有趣的空间概念,再从局部的空间概念结合整体的架构去安排功能,设计结构,考虑材质,每一个部分都和最开始的策划有关系,一个有逻辑能说通的方案就出来了,日本这边就特别侧重这个东西,要做有趣的设计。总结下来我认为好的设计就是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有用,一个是有趣,同样重要。

Q:你认为作品集最重要的是传达哪方面的信息呢,或者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呢?
A:想传达的主要是像之前说的希望作品集呈现一种简单,清晰但是有想法的状态,能力的话一个是从已有环境和问题读出空间结构的能力吧,还有一个就是包括各项基本功了。
Q: 后期是否有针对东工大做一些调整呢(方案侧重点、排版风格)?对想申东工大的同学有什么建议呢?
A:整体图面风格其实是参考了塚本由晴老师的事务所的作品集的风格,会出现很多剖透视,概念也主要通过线稿的剖透视表达,没有太过复杂一眼看不懂的分析图,只是用草图一样简单的表达来增加图面的可读性。
对于想来东工大的同学的话建议先多了解一下日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和近年的热点问题。
这样对做作品集和理解日本建筑都有很大帮助,安利五十岚太郎的《关于现代建筑的十六章》,了解日本人为什么这么做设计对于做一本面向日本的作品集还是非常重要的。
Q:在准备作品集的过程中有什么遗憾或者觉得自己的优势与亮点的地方可以分享给大家么?
A:一个是时间不太够吧总觉得难免看起来水水的,有几个方案包括新人战有幸得奖的还有一个大四屠苏南老师指导的综合体的方案我自己很喜欢也没来得及放进作品集,稍微有点遗憾。所以建议大家还是早点准备一定预留充分的时间,可能的话留两到三个月,千万别抱太大希望实习的时候能准备作品集和语言,在大四暑假结束前最好要把语言解决掉。
最大的亮点我自己认为还是清晰吧,这个本子的目的是什么,每一个方案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做什么都很清楚,然后清晰之外空间也有说得通的有趣的点。
最大的缺点可能还是理论方面的储备和理解太弱了,这也算是研究生期间的一个目标希望把睡过去的理论课多补补。
ARCHITECT STUDIO DESIGN
SEU 2012 Winter Architecture Option Studio——Designing an architect studio in the Southeast University
Instructor: Prof.Shan Yong
Site: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Site Area: 140㎡
Building Area: 135㎡
Structure: Brick-wood Structure
Use: Office, Reference Collection, Reception, Meeting, Model, Exhibition
Individual Work
The site 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 corner of the campus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a piece of green space between the Qiangong Institute and the Dongnan Institute. This site is surrounded by great landscape elements, but at the same time, a tall building at the south corner affects the sunlight condition. Therefore, the two-way interaction of space resources and defects in this site has become a clue of this design.
基地位于东南大学校园的东南角,前工院和东南院之间的一片绿地。场地被大量景观元素包围,但同时南边的一栋高楼影响了场地的光照。因此,场地空间资源与缺陷的双向互动成为了本设计的一条线索。

Influenced by other studios, the extremely unfavorable condition of use has made how to solve lighting problem as important as how to take advantage of the present space resourc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se two factors, I use the formation of dividing the internal space into two parts as space stucture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functional features of the studio——open and private. As far as the specific expression in the interior space, the use of shelf and the setting of furniture will strengthen this kind of space structure.
受其他工作室的影响,极端不利的使用条件使得如何解决采光问题与如何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同等重要。在这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我将内部空间与空间结构一起分为两部分,分别对应工作室的功能特性——开放与私密。在内部空间的具体表达方面,书架的使用与家具的摆放将强化这种空间结构。


INFORMATIONAL CITY ACADEMY DESIGN
SEU 2015 Winter Architecture Option Studio——Designing a cultural academy for Southeast University
Instructor: Prof. Ge Ming
Site: Xuanwu District, Nanjing, Jiangsu, China
Site Area: 7900㎡
Building Area: 14500㎡
Structur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Use: Research, Exhibition, Discussion, Lecture, Living
Cooperative Work
This site is located on the west side of the Shatangyuan Dormitory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It is facing the entrance of the Sipailou campus, and is adjacent to Zhen Lane in the west. The two original historical buildings are retained and used for renovation. This program i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transportation, information and other ascendant disciplings of the Southeast University to create the complex, including research, publishing, and accommod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基地位于东南大学沙塘园宿舍区西侧,对面是四牌楼校区的大门,西邻蓁巷。场地上两座原有的历史建筑被保留并用于翻新。这个方案建立在东南大学方兴未艾的建设、交通、信息基础之上,去创造包括研究、出版和住宿以及其他功能的综合体。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wo important axes. One extends from the Auditorium of the Southeast University to the school gate, and another one has a good view to the dormitory area, the space structure unfolds around the two axes. For extension of the axis of the campus, using the same method as the bridge-like sturcture to guide the flow of people and visualize the axis, while the tilt of the glass curtain wall provide the required lighting for the underground; for the dormitory area, using the slope roof to form the relationship through the axis. The ground floor of the program emphasizes opening to city, and also uses different courtyards to make integration with Shatangyuan Dormitory, and then use the continuous second floor and the basement to make the separated ground floor into a whole.
由于两条主要轴线的存在,空间结构围绕该两条轴线展开。一条从东南大学大礼堂延伸到校门口,另一条有朝向宿舍区的良好视野。为了延伸校园的轴线,桥状结构可以引导人流并强化轴线视觉,同时倾斜的玻璃幕墙又为地下空间提供了所需的光线;宿舍区方面,贯穿轴线的倾斜屋顶又与之形成呼应。地面层强调了面向城市的开放性,并使用不同的院落使得与沙塘园宿舍区进行整合,然后利用连续二层空间和地下空间让间隔的地面层成为一个整体。


▼回头来看
“意外的对于建筑思考的开始”
Q:回过头来看,在本科学习中哪一次设计印象最深刻(或有趣或实用或对自己有启发?)
最遗憾的作品是什么?最印象深刻的老师是谁?
A:最深刻的还是葛老师的书院,一方面是强度确实有点可怕,一周6节设计课我们当时调侃说两个月上了两年的设计课,这个课当时是冲着东工大去的,但是意外地算是我认为有自己对于建筑思考的开始吧,现在自己在设计的很多观点也受了葛老师非常大的影响,以前总是很模糊的做设计但是没有思考过应该怎么做设计以及到底什么才是好的设计。
最遗憾的应该是郭老师的毕业设计,当时是抱着学习日本的super flat和sanaa的相关理论的想法并且试着把理论融入设计,但比较遗憾效果不是很好,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学习一下。
印象最深刻的老师的话应该还是葛老师和郭老师。葛老师的设计的方法论对我启发很大,然后郭老师带的设计课很日本,讲解思路很独到很清楚,也让我学到了很多。
Q:那在东工大读研,感觉和本科的学习有哪些变化,和国内的研究生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呢?
A:一个是日本这边不太会有国内以帮导师做项目为主的情况出现,更偏专业和理论的学习机会很多,然后和本科最大的区别还是设计课的重心从建筑本身转移到了建筑理论,基本上设计也是一半时间做理论研究一半时间做设计这样。
▼对Archigh说
很高兴看到有这样的平台,其实传统的建筑学教育就还是像以前工匠的传承,拥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通过在线平台的方式去分享和学习我认为对本科生或者所有建筑学学生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希望Archigh能越办越好,甚至能不光光只是看看作品看看先例的平台,希望能变成一个建筑学学生互相交流看法的平台~
写在最后的话
大力感谢徐武剑学长对本次采访的支持
更多关于作品集内容请移步网站www.archigh.com
或 关注微信公众号 archigh丨建筑至上
下一期我们请到的是东大本科毕业的林茜学姐
请大家继续关注公众号!
更多文章请戳
Archigh作品集专访NO.3 | 涂雨璇:心态很重要,要找到自己擅长做的事
Archigh作品集专访NO.2| 钱鑫: 想清楚自己的路要怎么走
Archigh作品集专访NO.1 | 王旋: 这个事情有意思,但不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