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踏上牛逼的道路,一走不回头

我的变身之路真的是可歌可泣,从“非学霸到学霸”的跨度上讲,足够大了。我高中英语不及格,后来托福口语和GMAT写作都是满分,在北京新东方做过托福口语老师(是名师,你也许知道),在清华和麻省理工学院读过MBA。有图有真相:


再后来的事,本文不打算涉及,我就想借这个问题写一写“我是如何学好英语的”,把我从非学霸(甚至是学渣)变成所谓学霸的“逆袭”过程分享出来。这不仅是我对自己的一次回忆和梳理,更关键的是,我相信文中的经验,一定也会让大家更长线地受益。毕竟,我也曾和你们一样无力和迷茫,我想让大家都体验一把“逆袭”的痛快。
承诺:本文中的所有描述和观点,绝无任何夸大其词和故弄玄虚,所有内容都是我的真实经历和真心分享。
说明:本文虽然用托福作为主线,但其中英语学习的方法论和经验谈绝对适用于所有想要提高英文的朋友,也几乎适用于所有以具体分数为目标的英语考试备考。
建议:读完这篇文章之后,用下文中分享的方法论去尝试实践一个小目标。比如,参加一次英语演讲比赛、做一次全英文的presentation、或者,把托福口语考出一个理想的分数。因为在每一段方法心得的最后,我都会给出量化的、可操作的具体方法。相信我,这篇文章会让你实现你从前想都不敢想的目标。
So,如果我是你,我一定会读完。
首先,我高中英语真的不及格(初中小学也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满分100分的卷子,我经常考五十多分,满分120分的卷子,我经常考六七十分。我清清楚楚地记得,有一次100分满分的考试,老师为了鼓励我,把我的成绩从59分改成了60分。这些记忆,到今天,都历历在目。遗憾的是,我那个时候没有留下一张不及格的卷子来作为今天“有图有真相”的证明。当然这也好理解,毕竟,不及格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毕竟,那个时候还没有能拍照的智能手机。
我的“逆袭”是从高三开始的,确切地说,是从高二结束后的那个暑假开始的。过程中有几个关键节点是,我先汇总说出来,后面再一一具体解释描述。几个关键节点是:1、我遇到了一位英语能力很强、教学能力更强、且人格魅力爆表的老师;2、我发现我在英语发音的模仿学习上有过人的天赋,并凭借此能力,快速建立了自信(这一点让我真正开始热爱学习英语);3、我找到了大量我感兴趣的英文素材和内容(演讲、课文、电影),并背诵它们、应用它们。
简要整理一下就是:1、找到一位好老师;2、尽快建立比较优势和自信;3、对内容本身感兴趣,并大量背诵。
好,现在,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1、找到一位牛逼到一塌糊涂的老师,让他/她做自己的role model
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一位有货且有魅力(两者必须兼有)的老师,直接决定了你是否能够学习到最正确的方法,并且极大程度地决定了你爱不爱学。
拿我自己做例子,从高二的暑假开始,我真的很想学好英语,但当时的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考上个好一点的大学。然而过程中进展很不顺利,我当时觉得,第一,学校老师讲的东西很不成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方法论能够系统性地把高中英语考试的备考点串联起来并覆盖完整,总是遇到一个新题目就讲一个新知识点,这一点特别要命,总是让我觉得学不完。第二,我们班的英语老师讲课实在是让人不爱听,说白了,就是讲话不讨人听,没有魅力,这自然就只能靠我们自己强迫自己注意听讲,但这种注意力很容易就坚持不住了(考过托福口语的同学知道,这就是托福口语真题中讲到的“active attention”)。
然而,命运就是这么神奇。有一天,我妈妈去帮我听一个培训学校的宣讲会,主讲人就是那个培训学校的校长,臧老师,虽然年纪并不大,但是大家都叫他“老臧”(为了避嫌,我不透漏学校名字和老师全名,说出姓氏,完全是为表尊敬)。我妈回来就说,这老师讲的真不错,我都听明白了,人还幽默,要不你去试试?我当时为了高考分数,根本没怎么想,就让我妈给我报了名。
上课的时候,让我特别惊讶,两层的大礼堂,满满的人,我坐在礼堂第二层,主讲人就是老臧。一反常规,第一节课讲的就是写作(那个时候通常叫作文儿)。讲的那叫一个清楚,那叫一个有煽动力。后来,讲单选、讲完型、讲阅读,刀刀见血,句句到位。时不时抛两个段子,时不时调侃一下高中教育,再时不时给我们背一段英文演讲。我当时就觉得,这老师讲的真TMD清楚、发音真TMD好听、段子真TMD燃!
遵循清晰的讲解,按照系统性地方法,更痛快地是,由于我高二之前几乎没怎么学,所以没有受到任何错误方法和习惯的牵绊,直接醍醐灌顶、劈开脑海、毫无耗损地吸收正确方法。大半年下来,在第五次模拟考试的时候,老师在整个礼堂统计同学们的阅读理解错题数,从多到少问,问到最后时说“哪个同学只错了一个?”我看到整个礼堂没人举手,也就没举手,但其实我一个没错。那个时候,我就知道,我的高考英语差不多了。
而在我后来的学习和教书过程中,我也多次地回忆和复盘这位老师的方法论的核心。总结并和大家分享:
1、背单词只背核心词,绝不贪多,当时高考有2500个;
2、整理出一套适用于所有题目的通法,当时针对的是阅读理解的选题方法;
3、一定要重视写作模板的延展性和用词的多样性,而不是简单背诵(这一点口语一样适用);
4、人格魅力,爆棚的煽动力和鼓励性,让学生爱上学习、更容易地坚持(绝大多数老师不具备)。
我清楚地记得,在最后一节课上,作为最后的考前动员,老臧给了我们十二个字:光明在前,全力以赴,青春无悔。
印象之深刻,就连具体的解读我都记得一清二楚。老臧说,下个月就要高考了,大家马上就要解放了,所以叫,光明在前。我们努力了这么久,不管怎么样,最后临门一脚,我们要倾其所有,尽量不留遗憾,所以叫,全力以赴。最后,不管怎么样,人生的路还长,高考只是其中一站,只要我们努力过、奋斗过,就对得起自己。所以叫,青春无悔。
我当时就觉得,这十二个字,真TMD绝了!
PS:现在再看这句话,我真的觉得比悟空传里的那句“我来过,我战斗过,我不在乎结局”更燃。
最终,我的高考英语成绩是,142分。
而一个老师的魅力,决定和影响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学科,而很可能是一段人生。当时老臧讲课的时候,时不时会听到一些“故事”。听到他描述每天赶课、车上吃饭、通宵写教案等等,这些我都觉得特别酷。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于什么叫“帅”,有了全新的理解。虽然老臧长得本身就很帅,但真的是魅力大于颜值。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英语、开始觉得讲课好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开始梦想有一天也可以如他一样站上讲台,并开始为了这个目标疯狂努力。
大一,全国演讲比赛得奖;大二,高分通过托福/GMAT/BEC/大学英语口语加试/四六级等国内外英语考试,并被新东方精神深深吸引;大三,兼职新东方托福教师,并获得全国赛课二等奖;大四毕业后,放弃出国,全职做新东方教师,获得新东方集团优秀教师(应该是史上最年轻的)。我真的相信心想事成,也可能是越努力越幸运,从老臧开始,几乎每一年,都会出现一位对我影响深刻且帮助巨大的前辈,作为良师益友,助推我更快地成长。
这一路上,我真的充满感激。就在我在新东方讲的最后一节课上,我把这些鼓励过我的人的名字都打在了幻灯片上,表示感谢。虽然其中的名字都来自新东方,但是我从不会忘记老臧对我的深远影响。因为,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因为当初,我想成为他。而这就是我想说的第一点,一定努力找到一位如此优秀和NB的老师。
具体方法:利用身边人脉、互联网信息、甚至媒体资讯,找到一位真的有货、有方法、有魅力的老师,并努力和他/她认识,向他/她学习。这个世界上,具备“点石成金”能力的老师,很少。但是,只要你拼了命找,一定找得到。
2、找到自己的最强基因,快速建立“比较优势”,形成“绝对自信”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高晓松老师曾经说过,“长成我这样的就应该好好读书、好好写歌、好好当导演、好好做脱口秀,这才是我的最强基因。你说我这样的非要去当演员,这不是胡捣乱吗?你让人家吴彦祖、吴尊、金城武一样的,干嘛去啊?”我觉得这话其实讲的蛮有道理的,就像确实有1米75的人能打进NBA,但是我们一定不要去鼓励每一个1米75的都努力往NBA里打,这就是坑人。我们都一定要在自己打怪升级的路上,找到自己最强的1%基因,并且朝着这个方向用尽我们的力气。只有这样,才能尽快地建立自信,让自己更enjoy这条路,也更容易坚持。
比如,在学英语的路上,我的单词量并不是最大的,语法知识也并不是最扎实的,甚至英美文学方面的知识面也不能和英语专业的科班生比(我是金融专业的)。但是,巧的是,我发现了我的“比较优势”,我发现自己善于模仿,直接的结果就是,我模仿的发音就是像,就是好听。我也从来没去学过音标、甚至到今天我都写不全英文音标,我也不认为去书写和记忆音标有什么作用,我到今天都是直接模仿生词的发音,这本质就是声音的模仿,而不是符号的记忆。所以,发音慢慢成为了我区别于其他人的优势,当别人听到你的发音很好听的时候,或者至少比他/她自己的发音好听的时候,多半你会获得肯定和自信的。获得肯定和自信,是绝大多数努力的过程中,除了热爱之外,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之一。毕竟,大多数人都很难在一个永远不见成效的道路上狂奔。
那么,有人说我发音不好怎么办?我想说,发音不好没关系啊!单词量大也行啊,当年俞敏洪老师就是靠这一招吃遍天的啊。毕竟,俞敏洪老师的发音再怎么练,也比不过王强老师的。或者,热爱阅读也行啊,知识面广也行啊,太多了。建立“比较优势”的意思,不是说一定天生就有一个过人之处,而是相比自己,找到一个更加擅长的点,作为自己快速切入的着力点。这样,才能快速地建立自己的喜爱和自信。
具体方法:仔细考量自己,到底哪个点最擅长。有些演讲比赛的冠军选手,有着浓重的地域口音,但是由于观点的独到和深刻,一样可以获得大赛的殊荣。所以即使发音不完美,完全不是问题(其实,任何英语口语考试看重的从来都不是发音,而从来内容本身)。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点,狠狠发力。
3、一定要对内容本身感兴趣,把英语变成载体和工具,尽可能多地背诵
最后这一点,又要说回老臧。我人生中现场听到的第一篇英文演讲,就是老臧给全礼堂的学生背诵林肯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讲。当时虽然听不太懂,但真的觉得特别有范儿,也第一次面对面地感受到英文演讲的魅力。
从那以后我就一直想着,等考完高考,一定去背诵一些我真正喜欢的英文演讲,而不只是为了选对题、得高分。上大学后,我背诵的第一篇英文演讲时是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演讲,当时巨有成就感。甚至到今天,无论创业有多忙,我依然会找一些自己疯狂喜爱的文字来进行背诵。这其中,可能是电影的对白、可能是歌剧的唱词、也可能是演讲的讲稿。
最近,我就疯狂地迷恋上了歌剧“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歌词,和罗斯福总统的演讲。
那么,背诵的习惯究竟是如何作用到真正的口语表达中的呢?先说理论,本质上来说,英语口语的输出基于的是对这门外语的输入学习,否则我们怎么知道该说什么和怎么说呢?其实学习母语也是从背诵开始的,我们背下来的第一个词可能是“爸爸、妈妈”。而没有一定量的输入就想输出,理论上是不成立的。因为你不知道具体那个词叫什么,更不知道词和词是如何串联起来的。所以一定是先有输入,再有输出。这是背诵的必要性。
而背诵真正作用到了我们讲话的具体场景中的过程则是:背诵一定的语料之前,先暂时放弃能够自由表达的奢望(因为这本身就不科学),先踏踏实实背诵一些内容,而这个坚持背诵的过程就需要你尽可能找那些你喜欢的、感兴趣的内容来坚持。因为坚持本身就特别依赖热爱。背诵之后,在每次谈话的过程中,尽量将背诵过的内容“强行”加入到自己此时此刻讲话的场景当中去(其实和托福口语的“迁移”的本质一样),不用太过担心和当下语境不符,如果实在不相符可以主动把人家拉到自己擅长讲(背诵过)的聊天内容当中来哈。这一步骤非常重要,你将前所未有地体验到流畅地表达和大段输出的爽快。当然,对方也会对你的表达能力赞赏有加,不信,你到时候仔细看对方的眼神。之后,我们可以对背诵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编,让其更好地适应自己讲话的场景,再之后(基于更多的背诵),我们就会慢慢地开始有“原创”的表达了。而这个过程就是将背诵的内容变成自己讲的话的过程。
简单点说,就是:从没话说,到说背诵的话,到说改编过的背诵的话,再到说自己的话。在我看来,这是一切英语学习者从小白变成能够自如表达状态的必经之路。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这三点:
1、找到一位好老师;
2、尽快建立比较优势和自信;
3、对内容本身感兴趣,并大量背诵。
最后,再重复一次根据这三点建议的实际操作:
1、好好利用身边的一切渠道和可能,找到一名好老师,如果实在找不到了,找我也凑合。
2、要相信,所谓的“比较优势”,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一定每个人都有,耐心找、细心找,一定找得到。过程中,如果需要帮忙,我愿意帮你。
3、关于背诵和输入,真的不在于多,而在于先将一段话、一组对白、一篇讲稿背诵熟练、背诵精当。比如,你最最喜欢的歌手的一首歌曲、你最喜欢的影星的一部电影、或者你最喜欢的作家的一篇文章,就先搞定一个,就已经有很大飞跃了。话说回来,你看过那么多部好莱坞电影,有尝试过背诵其中一部吗?我可以负责任地说,你只要背诵一部下来,在任何生活场景中,你将没有不会说的表达。不信你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