谬论
去年的专业课里有一堂课,课题是Argumentation and Persuasion,课上教授介绍了逻辑里常见的“漏洞”,即谬论。人的逻辑里有很多看似理所当然但是复杂的谬论,其中有两种常见的原由:情感(Appeal to pity)与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
——情感(Appeal to pity)
情感是一个很复杂的词汇,界定它的范围很难,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即类似于“他很可怜,所以我们应该录用他。”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其实很多,只是当我们将其个别挑出来时,它的不合理性才会凸显。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让·萨特曾言:“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足以描绘出这类情感大部分来源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价值观,发挥或好或坏的作用。
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中午吃到的豆腐是酸的,很多人都有意见,后来开会的时候,老师站在台上说:“我知道今天中午的豆腐可能味道有点怪,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老师吃的也是这样的。”我当时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你会发现其实“豆腐到底坏没坏”和“老师吃什么”完全没有关系,但是他却表达得理所应当,所以这便能显示出人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逻辑。
类似的例子还有军训的时候教官说他的经历,他说“我以前在部队里觉得自己生活的很苦,冬天没有热水,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上司也是和我们一样,所以我就不觉得自己苦了。”
所以其实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情感会影响人的逻辑,首先是因为你将对象与你自己联系起来,其次将二者的位置做比较,你认为对方的地位比你高,因而理所应当比你享受更好的条件。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维方式,因此,可以想象,因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价值观亦会有不同的情感产物。以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为例,有人曾说,‘在中国,如果家庭的一份子做了不当的事情,全家都会觉得有失脸面。’这种思维误区,其实是与家庭观念而造成的过分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人与人的关系与个人的思维紧密联系,当人发现事实与想象不同时,会产生某种情感,很多衍生的精神产物譬如‘脸面’、‘荣誉’、‘尊严’或多或少都于此有关,,这也是“他人即地狱”的缘由。
——‘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
权威本身无可厚非,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错误的概率。我们之所以相信权威,不是因为相信某个人,而是因为相信经验。要谈论权威的可信度,需要先鉴别依据与谬论的区别。
举个例子,之前所述的情感,可以衍生出两种用处,一种是刚才谈到的由于Appeal to pity所产生的谬论,另一种,则是用于Persuasive Speech之中的‘Pathos’,比如说如果我们需要号召群众捐款,我们可以通过唤起大众同情心。可以说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但后者更偏向于从人道主义上出发的道德理论,而非一种单纯的‘非理性思考’。而回到我们所说的权威,其实亦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迷信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第二种则是正常的权威理论(Ethos),区别在于,前者使人相信的论述是否与其本身的权威所在邻域相关,比如说一个人很崇拜一位成功政治人士,然后这位人士发表了某个医学见解,它的可信度就有待考证了。 而应对这种谬论的方法,很简单,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不要百分之百的相信某种论断,权威是一种参考,而不是标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要依赖于他人的答案。
不坏的事不代表是好的,正确的事不代表唯一的选择。
——情感(Appeal to pity)
情感是一个很复杂的词汇,界定它的范围很难,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即类似于“他很可怜,所以我们应该录用他。”这样的例子生活中其实很多,只是当我们将其个别挑出来时,它的不合理性才会凸显。
存在主义代表人物让·萨特曾言:“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足以描绘出这类情感大部分来源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价值观,发挥或好或坏的作用。
我记得我初中的时候,中午吃到的豆腐是酸的,很多人都有意见,后来开会的时候,老师站在台上说:“我知道今天中午的豆腐可能味道有点怪,但是没有关系,因为我们老师吃的也是这样的。”我当时觉得这句话很有意思,你会发现其实“豆腐到底坏没坏”和“老师吃什么”完全没有关系,但是他却表达得理所应当,所以这便能显示出人的情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逻辑。
类似的例子还有军训的时候教官说他的经历,他说“我以前在部队里觉得自己生活的很苦,冬天没有热水,但是后来我发现我的上司也是和我们一样,所以我就不觉得自己苦了。”
所以其实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情感会影响人的逻辑,首先是因为你将对象与你自己联系起来,其次将二者的位置做比较,你认为对方的地位比你高,因而理所应当比你享受更好的条件。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维方式,因此,可以想象,因不同文化背景而产生的价值观亦会有不同的情感产物。以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为例,有人曾说,‘在中国,如果家庭的一份子做了不当的事情,全家都会觉得有失脸面。’这种思维误区,其实是与家庭观念而造成的过分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人与人的关系与个人的思维紧密联系,当人发现事实与想象不同时,会产生某种情感,很多衍生的精神产物譬如‘脸面’、‘荣誉’、‘尊严’或多或少都于此有关,,这也是“他人即地狱”的缘由。
——‘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
权威本身无可厚非,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错误的概率。我们之所以相信权威,不是因为相信某个人,而是因为相信经验。要谈论权威的可信度,需要先鉴别依据与谬论的区别。
举个例子,之前所述的情感,可以衍生出两种用处,一种是刚才谈到的由于Appeal to pity所产生的谬论,另一种,则是用于Persuasive Speech之中的‘Pathos’,比如说如果我们需要号召群众捐款,我们可以通过唤起大众同情心。可以说这两者在本质上是相似的,但后者更偏向于从人道主义上出发的道德理论,而非一种单纯的‘非理性思考’。而回到我们所说的权威,其实亦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迷信权威(Appeal to authority),第二种则是正常的权威理论(Ethos),区别在于,前者使人相信的论述是否与其本身的权威所在邻域相关,比如说一个人很崇拜一位成功政治人士,然后这位人士发表了某个医学见解,它的可信度就有待考证了。 而应对这种谬论的方法,很简单,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不要百分之百的相信某种论断,权威是一种参考,而不是标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不要依赖于他人的答案。
不坏的事不代表是好的,正确的事不代表唯一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