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第三月月报
其他关于支教的文字:
1.嘿,教师节快乐 https://www.douban.com/note/636766959/
2.支教第一月月报——“傻白甜”的孩子们(上):https://www.douban.com/note/639534560/
3.支教第一月月报——“傻白甜”的孩子们(下):https://www.douban.com/note/639594532/
4.支教第二月月报——一场讲和:https://www.douban.com/note/644249001/
一、不期而至的重感冒
11月的最后一晚,重感冒依旧在持续,鼻涕飞流直下三千尺,上课自带绵羊音,海拔2700米,偶尔还会担心得肺气肿,这样的感冒上一次是何时已经不晓得了。感冒源于上周断崖式降温,虽然在徐州呆了4年、上海呆了4年,绍兴没有空调和暖气的日子也呆了3个月,但山里的冬天确实有些难熬。气温一下子到了零下,偶尔下点小雪,所有的植物都被冰封,校园外的杨树叶子裹着厚厚的冰凌,被风吹过bulingbuling的响。我住的房间是标准教室,空间很大,电暖气开着并没什么卵用,仅能保证床附近的温度在0℃以上,而房间的另一头,手洗的内衣已经冻住、手机和相机要放在被子里才能充电。
相比之下,孩子们的日子似乎更难熬,一天晚上收到小宁(在另一所学校的支教老师)发来的语音,哭着说心里难受,天这么冷,孩子穿的那么少。孩子们穿的有多少?很多孩子赤脚穿一双单鞋,或者是我们夏天才会穿的透气运动鞋;一条裤子,有些还是夏天薄薄的料子;一件抓绒的上衣,一件棉袄。听着小宁的哭诉,忽然觉得我有些冷血的理性。虽然知道当地的经济情况,但是孩子们是否真的没衣服穿,我不好作答。所以降温后的每一天都叮嘱孩子们多穿衣服,观察谁没穿袜子、用手摸摸谁的裤子太薄。当然,有时候也在安慰自己,或许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温度,就像我离家读书后再也没穿过东北的毛裤。
冰封的日子,山上是另一番景色,和初来时的满眼翠绿不同,和几日前的天高气爽不同,和东北的白雪皑皑更不同,向远望去,远方的山也是冰的白色。同校的夏老师午饭时打趣道“这回体会到我们的艰苦了吧。”我笑着点头表示认可。而这里世世代代居住的乡亲们呢,就生活中我们所谓的“艰苦”之中,一切都在给“为什么要走大山”以答案。
上周五放学后,夏老师帮忙从老乡家里把223斤松子带到了县城,又从朋友那里帮忙拿来了40斤红糖,我和小宁一共28单,周六带着绵羊音跟快递公司杀价发走了。之前在微信上问大家山货代购的事情时,有朋友讲这才是做实事——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这也是我曾在浙大企业家走访时所想表达的。简单的资助、帮扶到底能改变这里多少?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大家都知道选择哪个,可现实里却常常身体力行的给出截然相反的答案。教育不是朝夕之事,在大山里的3个月,我深刻的体会到与一些固有思想的抗争,我想有些通过经济或许可以改变。
二、30分的平均成绩
11月中下旬,学校进行了期中考试,当其他老师都在暂时停课复习时,我自以为是的根据我们家老教师给的意见继续赶课。偶尔想起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心里盘算着,高分是考不了了,不过平均分60还是可以达到的。然而现实像一盆冷水泼上来,让我不知所措。一年级的数学成绩在预期之内,21个人中,最高分87.5,最低分30,平均分63.11,90人以上0人,80分以上7人(28.57%),70分以上4人(19.05%),60分以上2人(9.52%),及格率61.9%,不及格9人,其中50分2人,40分4人,30分3人。二年级的语文成绩让我大跌眼镜,17人中,最高分64.5,最低分4分(是的,你没看错),平均分32.53,及格人数2人(11.76%),50分2人,30分4人,20分4人,10分4人。始料未及的成绩,带给我的最初是沮丧,比自己读书时考了低分还沮丧,然后是自责和歉意,也许考试前带着孩子们简单的复习一下都不会这么糟糕,很少出校门的我那几日更是不愿出去,怕见了热情的老乡不知如何寒暄解释。
支教的蜜月期过去了,我忽然意识到抛去所有浮华的赞美,在这里的4.5个月里,我的身份再简单不过了——一名老师,我的工作则是“教书育人”,成绩是最直接的kpi。调整心态、调整教学方式。于是,上半学期的“素质教育”宣告结束,开启下半学期的“应试教育”。在孩子们眼里,或许我已不再是那个初来时温柔的周老师了吧,会发脾气、会让不听话的孩子罚站、会罚抄写… … 漫长的成长过程里,我们总是不经意的成为自己曾厌恶的样子,当然,我在努力的克制。
期末会是什么样子?不敢想,努力的做好当下。反思过去的3个月时间,所有教学工作于我都是陌生的,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无奈的是当一切刚刚摸清节奏,我们的支教服务时间已到,所以真心的觉得拥有教学经验的志愿者来这里的意义会更大一些。
二、孩子们的问题
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久了,问题也都显现出来了,有些哭笑不得、有些则是无力无奈。
- 永远也改不对的作业
一年级有几个孩子的数学作业总让我头疼,每做必错,每错必改不对,他们的角色便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初来时,对于老师们劝我的后进生放弃策略我总嗤之以鼻,心想着不过才一年级,如若现在就放弃,他们是否还有以后?现实是辅导完其他孩子,我已没有时间再去顾全他们,“放弃”正在教室里无声甚至是无意识的进行着。鉴于我没有更多精力去辅导,只能嘱托孩子们回家让识字的大人教一教(留在山里的人绝大多数是不识字的,不论老人还是青年),第二天检查基本和前一天的样子无差。后来问一个孩子,大人有没有辅导过,孩子答“爷爷说,先放在那吧”,这位爷爷在一个月前我去家访过,无力感常伴。
与当地老师聊天,他们常说,这里孩子的学习完全在学校,回家后要做农活。其他支教老师更察觉老乡们对于教育的轻视,相当一部分家长让孩子来上学不过是因为学校提供了免费的午餐和部分补助,这让我想到了《驴得水》里,校长为了提高学生的就读率想给每个学生发大洋,可笑的是现在的国家近乎是这么做得,但显然在这大山里有效。让我愤恨的是,在这里常有生而不养,养而不教之举。繁衍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为了让后代过上更好的生活,还是处于本能的基因传递?
- cao人
当地方言,cao人即是骂人的意思。偶尔有孩子来我这里打小报告,“老师,XXXcao我了”。最初是没搞懂cao的含义,后来是听不懂孩子们描述的内容,直到两周前处理了一次cao人事件,也真是无奈。女孩子们似乎天生喜欢打小报告,这次依旧是她们,二年级几个学习很好的女孩子告诉我一个男生cao她们了。问她们cao的什么,几个女孩子竟然毫无羞涩的把脏话复述了一遍(涉及中日友好问题&国骂,就不详细写了)。我有些惊讶,毕竟都是平日里学习很好的女孩子,毕竟是大人听了都觉得难听的话,可这几个姑娘呢,被骂后没有愤怒,复述起来又异常的淡定、流利,比背诵课文顺畅多了。叫来男孩子,问他为什么cao人,他委屈的憋红了眼睛说是女孩子先cao他的,罗圈架。。。一一指认,被喊出来了3个女孩子,每个人cao男孩子的还都不一样,当然依旧涉及中日友好,其内容听了也是哭笑不得。女孩子再次复述时,自己觉得好笑,是边笑着边复述的。脏话的来源是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哥哥,就这样,姑娘们在二年级便会骂人了,离村口的泼妇又近了一步(我们村口没有泼妇,此为惯用语)。
训诫完孩子们后,心里有些失落,一直以来我们作为山里的异类常与某种无形的力量抗争,每一位支教老师都希望自己为这里带来或多或少的一点点改变,但现实不停的给我们暴击。是的,我们作为匆匆过客,抗争不过现实,抗争不过环境。那么但愿我可以在孩子们的心底留下一丝小小的美好。
- 撒谎与作弊
为了避免责罚,孩子们难免会用自己的小心思去应付大人的世界,所以撒谎、作弊都出现了。想想小时候的我们也是如此,可不知为何,成了大人反倒容忍不了孩子们的这些问题了。
撒谎的宝贝是上月文章中提到的一年级姑娘,与她爸爸沟通了一下,随不甚顺畅,但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孩子生活在了大妈家。大妈曾是我们学校的代课老师,初中学历,比较有耐心,大女儿读初一住校,小儿子三岁,是有能力辅导、照顾小姑娘的。然而小姑娘却扭着性子不与大妈有过多的交流,一次家庭作业修改拖了3周仍然未完成,每次问她,她都讲大妈这样、大妈那样。最好笑的是一天早上的数学课,我问她修改情况,她告诉我“大妈说先不改了。”我与她大妈聊过,知道这话不能出自她口,孩子无疑在撒谎,我便继续诈她,“大妈今天什么时间说的?”她回“大妈今天晚上说的。”难为孩子,这样的谎话被我识破了几次,谈话没有用;打手板,我又不舍得用力,打完了问她疼不疼,孩子倒是诚实,告诉我不疼,搞得我除了失望也没他法。后来和她聊天得知,爸爸这次去打工带了妹妹没带她走,而她毕竟年幼的生活在别人家里,心思敏感细腻,才有了以上的总总。我能改变什么么?看起来好像也不能。
作弊的宝贝是二年级的一个男孩子,课堂反映活跃,考试时却一塌糊涂。期中考试后,为了加强生字的练习,中午增加了听写强化。古诗词默写,他总能全对,一次路过他旁边看出点端倪,他拒不承认,我也只能佯装不知道。直到后来看见他明目张胆的把书放在桌洞里copy,我站在他旁边,他看了我一眼,没紧张、没收起来——或许没收起来就是紧张吧。暂停了他的听写,罚站、谈话、打手板,男孩哭了,作弊的毛病倒是改了,不过第二天又犯了其他错误。。。
来到山里唯一两次打孩子,都是因为他们的不诚实。不舍得多罚,却又不知如何是好。我也常想起读书时的自己,也犯过很多和孩子们一样的错误,可人总是这样常能原谅自己,却无法原谅别人,又或者这是面镜子,孩子们照出了镜子里儿时的我,看来现在的我并未原谅那个年幼的自己。
四、生活的探索
10月的文章里有讲过,我们热爱着这里的生活,切切实实的把生活过成了生活。为了包饺子,当地老师往返40km山路接送我们;想吃上海小馄饨了,于是百度着各种神奇的包法弄了不少;馋了包子,平生第一次做发面的食物,看着面粉在酵母的作用下变成蜂窝状柔软的面团兴奋至极;看着电烤炉想到了烧烤,从县城里买来锡纸,蹲坐在地上就烤起来了。还有年糕火锅、热干面、小花卷… …
比起我这个吃货,神奇的彬彬老师(噜布支教老师)更是每次发图让我们笑到爆,先是双11限量版裙子,然后是气球帽子,更有电烤炉版热力小风车。当然我也做过气球造型,朋友圈晒过后没人认得,倒是孩子们全部说上来了名字,也真是神奇。
我想我们会怀念这里,还念整理的生活,把日子过程了日子。
五、关于离别
前几日,整理各支教点老师的随笔提交给总部,看到了封叔的文字,他在这里支教了2个学期,其中提及他暑假离开时的场景,“每每遇见生人的时候,校长老师们总是要把我介绍一番,夸奖支教老师的无私奉献,临别吃饭时,校长仍在给乡里领导介绍我,令我忍不住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至今我的脑海里还深深记得临行时,学生们围着我所乘坐的车,央求任老师不要把我拉走,一定要把我带回来,这也是我为什么再次回来支教的主要原因。”
大山里的时间进入了倒计时,每位支教老师都在一点点的与孩子们沟通离别之事,高年级的孩子们懂得相依和分离,难舍在所难免,听其他伙伴们讲每次提及分别,孩子们都哭成泪人,甚至我们自己也控制不住的情绪。相对来说,我带的一二年级会简单一些(学校也只有这两个年级),一年级的状态更多是活在当下,当下有你陪,明天就是明天的事情了,所以关于离别没有太多伤感,他们就那样安静的听着,然后下课继续玩耍。二年级个别几个孩子红了眼眶,逗一逗也就好了。如果是初来时,我定会有些小小的失落,不过现在真的觉得挺好的。
写这一段时,想到了柴静采访卢安克的某个段落,孩子问卢安克“你会死吗?”卢答“会”,孩子说“你死就死,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舒服就行。”柴静张口结舌时,卢安克说“是啊,想那么多,多累啊。”这句话,恰恰是我此刻想表达的。每一个新生的孩子都是一个宇宙,成长的同时灵性也日渐消逝,人生不过是一场又一场的告别,你的难过我懂,但我还是要离开,平静的接受,珍惜当下才是智慧的。
当然,说了这么多,离别的那天到底会是什么模样没有人知道。和伙伴们讨论后,一致的想法是悄然离去,没有告别的离别不甚尊重,可我们怕彼此的情绪失控。如诗中所说“我哒哒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离别在即,给娃儿们准备礼物的时间也日渐紧张,成长档案还在进行,每周一份他们自己认为的优秀作品和学校里的照片,每人一封手写的信,一年级的要配合着拼音。愿一切都成为美好的回忆,然后随着他们的成长,对我的印象逐渐消失。
最后,感谢每次把我冗长的文字看完的亲们,谢谢你们对我和孩子们的关注,附上一首歌,孩子们唱的《和你一样》,他们自己选的歌,可我教的不好,不过每次听他们唱我都要控制自己的眼泪,也说不清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