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我们仨》
这本书很火,不少人曾推荐,可惜对杨绛的写作风格不太喜欢,所以一直不感冒。(小时候因为喜欢围城,爱屋及乌也买了本杨绛的《洗澡》,可实在看不明白讲的啥)。然而,朋友圈里一中年妇女说看此书看了三遍看得痛哭流涕,颇有些意外,正巧在图书馆看到此书,薄薄的一册顺手就借了回来。
看第一遍感觉又重蹈覆辙了,钱被绑架式的带走开会,每日从驿站去船上探望钱,然后女儿生病住院,杨每日梦中探望女儿,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隐约感觉应该是隐喻的手法,但事实是怎样的呢?一个百岁老人的回忆录为啥要讲一个虚幻的故事,确实有点迷惑。于是百度了一下,终于明白事情的原委,然后按照网上的建议,从后往前读,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第三部才是真正的回忆录,从钱和杨结婚去英国留学开始,一直到钱和女儿去世,然后再看第二部,以虚幻的梦境方式来回忆钱和女儿生病的过程,这才恍然大悟。
杨老的文字朴实无华,平淡的记述几十年来家庭的坎坷经历:两口子留学期间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回国后在上海各种艰难度日,解放后的各种文化运动对家庭的冲击。基本上都只是描述记录,鲜有个人感受和观点,可能是涉及政治敏感,也可能老人性格内敛宽厚,不愿吐露真实感受吧。只有谈及女儿,怜爱之情溢于言表,对于母亲来说,女儿是“鲜花一样的笑容”啊,可是白发人送黑发人,该是何等的悲痛啊。
知道钱钟书仅仅因为《围城》,杨绛更是默默无名,看了书才知道钱钟书竟如此了得,称得上才高八斗学贯中西的文化名人啊,百度一把,果然,可惜这样的文化泰斗竟然没有多少传世之作,实在遗憾,GCD对知识分子的种种迫害在书中仅仅是轻描淡写,他们应该早有预料吧。
这三口之家是多么的幸福啊,淡泊名利,以书为乐,不管外面是多么艰苦险恶,互相扶持照顾,一点小小的好事也能带来全家的欢乐。钱钟书和杨绛能够真正理解对方的价值,懂得相互尊重和体谅,并从来不吝惜赞美彼此,着实是难能可贵啊。经历了挚爱的丈夫女儿的相继病逝,杨绛并没有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还是坚强的勇敢的继续生活,更是令人敬佩。
书中两段颇有感触,记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