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二月读书回顾
2月适逢春节假期,对于没有太多走亲访友任务的我而言自然有比较多的时间在家看看书看看电影。这个月一共读了12本书,除了啃完《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外大都是我喜欢的历史方面的书,今年对上古史和中古史方面,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比较感兴趣,可能会在这个领域集中看一些书吧,以下是这个月我觉得值得推荐的书:
1.《我身在历史何处》
库斯图里卡是我最喜欢的欧洲导演之一,他在这本自传中回忆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写得十分精彩。他从小生活在一个不愁吃穿的富裕家庭,父亲是国家高级干部,因此能有机会接触上流社会的文化圈子,并且有机会到国外学习电影。(同样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也有几位大导演是这种类似的成长环境,路径何其相像!)作者在艺术生涯中经历了从铁托时代到南斯拉夫的动荡、解体。他见证了民族之间的反目,家园饱受战火,人民流离失所,这些都对一个艺术家、导演产生巨大的触动,因此我们在他的作品中会感受到时代的变幻带来的魔幻色彩,这种被历史的巨轮反复碾压的感觉似曾相识,只是我们的导演无法排出这种高度。作者在书中反复发问:我身在历史何处?这恐怕是他一生都要去追寻的问题,也是他的电影带给我们的反思。
2.《回荡的钟摆》
许小年教授作为国内少数几个还能在媒体发声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一直以来都对凯恩斯主义学派以及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府宏观调控部门持批判和警惕的态度,他不但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中的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漏洞——即政府的“动物精神”问题,并且揭示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中国经济改革的种种阻碍和扭曲。认为国有企业是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最大阻力。这些论证虽然基于学术,用理论和数据作为支撑,但结论和目的俨然超出了学术研究的范畴,这种代表知识界对公共政策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本身的价值就远远大于对与错。特别是在今日的环境中,需要有这样的学者,捍卫他所坚信的学说。
3.《哈佛中国史01•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哈佛中国史系列的第一本,作者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是何炳棣的学生,在这本书中,作者把秦汉时期称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着重论述了“帝国秩序”在这一时期的形成。并用通俗化的叙事手法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囊括在他的分析框架内,有些对这一秩序特征的观点论述比较有新意。相较于讲谈社系列那套,感觉哈佛这个系列的会略浅一些,比较像从宏观上对这一时期去俯瞰观察的角度,这也是西方汉学研究的一个比较明显的风格吧。这本书比较史学的方法运用的不是很多,可以将《龙与鹰的帝国》作为延伸。
4.《卡拉马佐夫兄弟》
老陀的最后一部小说,又是一部因为有读书会活动我才有勇气读完的大部头。这部小说并不好读,倒不是因为拗口难记的俄国人名(虽然这个也很影响阅读体验),而是书中的人物都不太生活化,很难从自己的阅历中去体会书中人物的情感。一方面是年代上的距离,另一方面也有地域和文化的差距,当然作者本人的风格特征也很重要,但是我没有读过老陀其他作品,所以这方面没法做出评价。这部小说真正伟大之处在于它像撕开了一切柔软的外皮,直接戳向了人类最接近灵魂本身的问题——是否有上帝,世间的一切应该由谁来裁决。不管有没有宗教信仰,对人性的拷问只有近乎歇斯底里的状态才真正的发自肺腑,而这些问题在我的认知中往往被认为是不言自明其实却不愿意去触碰的,所以这种直面的感觉让我五味杂陈。顺便提一下,这个版本中的插图人物肖像给满分。
5.《秦汉帝国》
西嶋定生是日本史学界研究中国史的大牛,这本书是他关于秦汉史的一本概述性质的通史读物。在以时间为轴的叙述中,着重分析了秦汉帝国对于国家构造的制度建设,以及儒学国教化的演变趋势。这些都对整个中国历史甚至东亚的历史产生了不可逆的影响。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浅显有余,随着涉及文献和史料的考证与分析,许多有意思的观点和论断逐渐浮出水面。既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水平,又不至于写成一本学术专著。特别是在文献的分析能力上,日本的汉学家感觉要比欧美的汉学家更擅长一些。这本书虽然厚达六百多页,但是读起来很轻松,适合放在床头每天读上一章。
6.《哈佛中国史02•分裂的帝国:南北朝》
哈佛中国史的第二部,魏晋南北朝算是中国古代史最复杂最动荡的一段时期,在这本书的篇幅下只能做到很简要的论述,由于高度的不稳定性,以至于一切都在变化的过程中。但是又不能偷懒到只介绍开头和结尾,那就成了高中历史书……所以如何阐述这个变化的过程其实还是需要费很大心思的。当然读这种通史读物不可能替代必须的历史文献(晋书二史八书、通鉴等),但是在对时代特征和时代精神的把握上还是能够给到一个明确而清晰的思路。沿着这个思路,能够展开出无数个小专题可供研究,比如世家大族与门阀政治、佛教的传播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改造等等,虽然比不了真正做学问的,但是自己多咀嚼出一些趣味也是挺满足的。
7.《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什么新新闻主义写作我不太懂,只觉得作者把纽约这座城市写活了,它不再是钢筋水泥森林、不再是资本的殿堂、不再是现代都市文明的典范,而是一个个纽约人共同的生活空间。它的历史不在纸面上,而在一代代纽约人的记忆中,作者笔下的纽约是有生命的,能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心脏的跳动。《大桥》这篇把视角对准了蓝领工人阶层,完整地记叙了一座大桥从蓝图到建成的全过程。写形形色色的工人,从举止到语言,细节到位,把非虚构的题材写出了十足的“故事性”。国内很多新闻记者的纪实报道都在学习特立斯的文体,也算是一派宗师了。
8.《坟场之书》
有些哥特风格的童话故事,特别适合念给孩子听。一个成长在坟场中的婴儿,被一群幽灵带大,习得了各种魔法,在走向成年的过程中经历了人类世界的种种体验。NG借助奇幻的设定把一些很恐怖的元素神奇地塑造成了温馨和谐的理想世界,相信任何一个读者(包括孩子们)读这篇故事都不会对鬼魂亡灵产生丝毫的恐惧。故事本身从儿童文学的角度上来看并不简单,具备了历险故事所应出现的全部情节,却又懂得收敛,不向成人文学跨越雷池,这点也是NG厉害的地方:能驾驭各种文学类型,所以有人说他只靠脑洞扬名我认为也是有失偏颇的。能够为全年龄段读者(8-80岁)写作的优秀作家不多,尼尔盖曼算是一位。
9.《东晋门阀政治》
又读完了一本有生之年必读的“无用之书”,这本书也是读书会年度书单的常客,作为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我也没法去探讨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但是作者就他所提出观点的论证分析过程,是每个读过书的人不无赞叹的。为什么在社科领域,通俗读物和专业论著之间的鸿沟那么显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很多专著的作者文笔水平欠佳,文章晦涩。能像田余庆这样的学者把一个很细分领域的学问写的清晰易懂,也实属罕见。本书把门阀政治作为一种皇权政治的变体,分析它为什么仅仅存在于中国二千多年皇权政治中东晋一朝之间,依次阐述了几大左右东晋政局的门阀氏族的兴衰过程,以及门阀政治必将回归于皇权政治这一历史必然,精彩程度不亚于读小说。北大社这版用纸尚好,如果有附上历史地图就更完美了。
10.《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仇鹿鸣的博士论文,研究了从曹魏时期司马氏一族的崛起到西晋灭亡这段时期的政治史。从几个重大的政治事件入手,分析了司马氏以及各方政治势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以及他们在历次事件前后的种种表现。以说明从魏到晋在朝代更迭的大背景下国家权力体制究竟发生了何种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将会怎样影响整个政治文明的演变。文字相当精彩而克制,对于史书中的一些人物脸谱氏的描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揭示了这些描写背后隐藏的复杂的一面。这本精装版的书用纸较次,是这本书最大的遗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