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逼无奈写的读后感
很高兴能跟大家分享吴非先生的这本《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的读后心得。本书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课堂,与未来有关”第二部分“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三部分“照亮课堂的光”第四部分“常识 常理 常情”第五部分“这些,和课堂有关”。吴非先生通过这几十年的教育经历和教学经验把无数个教学示例以及他对教育过程中遇到的事情的思考用一个个引人深思的小故事展现出来。其中一些故事,结合着这两年的教学,我也深有感触。在此想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你现在的教育正影响着孩子的未来。
你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被孩子们深深地记在了脑子里,然后这些举动又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班级里有一个特别可爱的小女孩叫“瑶瑶”聪明活泼又爱笑,而且特别喜欢跟老师套近乎,但是她不爱学习,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然后我就在想,我该怎样来教育她,能让她变得听话呢?有一次她,比平常快了许多,而且正确率也特别高,我马上夸她说:“李思瑶,你真聪明,做对了这么多题!”其实我的本意是希望她能以后保持认真做题的状态,但是她笑嘻嘻的对我说:“老师你知道我为什么聪明吗?”我说:“为什么?”她说:“因为我早上吃鸡蛋了,。妈妈说吃鸡蛋了就能变聪明。”从此以后这孩子就保持这一种她很聪明的状态,更加的不认真,不努力。有的时候我在想,我的一句“你真聪明”带给孩子的到底是什么呢?大多数会是她短暂的高兴和日后的得意忘形。偶然的一次培训的机会,我的培训老师告诉我,不要夸孩子聪明,要夸“你真努力”这样她才会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靠努力得来的,而并不是因为她们所谓的“小聪明”
从前只以为教师的职责只是教好学生就够了,其实不然,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 更重要的是教做人,教做事儿,教说话。“做人”是要教孩子们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善良、热心、不卑不亢;“做事儿”是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认真做事儿,踏踏实实做事儿;“说话”更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自古便有“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同时也展现出孩子们的教养和修养。而孩子们的教养和修养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学校的教育和德育。
让学生爱上老师,让学生爱上课堂
记得一次我去参加培训,班级的孩子跟代课老师说:“怪不得我今天出门见到喜鹊了,因为我们班主任没来!”一年级的小孩子童言无忌,但是我也深深地反思了一下。我教的孩子,我一定是爱她们的这没有错,可是她们爱我吗?我想她们是爱的,但是她们不敢。因为平常在课堂上太过严肃,把教师与孩子们的距离保持的太远,而疏离了她们。如果一个孩子不爱你,他要如何去爱你的课程呢?他害怕上课的提问甚至害怕写错的作业。每一节课胆战心惊,只期盼着快点儿下课,下课后马上冲出教室,然后发现自己什么也没学会,什么也没听,光顾着紧张了。
还有书中的一些话,想要和大家分享
1、 让学生自主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2、 不要把学生当成敌人,不要把课堂当成战场,不要为难学生。
3、 教师更多的时候应该反思自己,而不是无休止的批判和抱怨学生。
4、 教师的语言显示职业修养。
以上是我想要讲的第一部分,我想说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读书。
村小教师的工作说闲不闲,但是说忙也不忙,从2015年9月考上特岗教师开始我就一直在读书,时至今日我读了76本书。回过头来看这些数字,我自己也感觉到惊讶,怎么不知不觉就读了这么多?而且,对于读书这件事情,它已经变成了我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天不读书罪恶感就会涌上心头。而我也有一个习惯,就是每读完一本书就会发到朋友圈,然后写一句简短的心理感受,算不上书评,只是当时读完的感受。2017年的寒假利用一个假期读了十本书,合上最后一本书的时候内心感到无比的富足,所以说书真的是精神食粮,它填充的是你的灵魂和内心。
读三毛的书,让我感觉生活需要浪漫,需要小女孩般天真的幻想;读东野圭吾的书,让我感觉到推理的酣畅淋漓;读余华的书,让我感觉到生活的苦涩与艰辛;读刘震云的书,让我感觉到现实的残酷与可笑;读芥川龙之介的书,让我感到人性的扭曲与无耻;读龙应台的书,让我感到爱与温暖。
无意间从朋友那里看到一句话——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但是与我而言,我觉得读书可能就是我一辈子的修行了。所以苏轼说:“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当我因为贫穷而一无所有的时候,当我因为岁月而年事已高的时候,我依旧因为内心的强大于富足而愿意仗剑走天涯。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