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口碑崩塌,是什么毁了中国最牛IP?
![]() |
时隔三年,《舌尖3》终于播出了。
2012年《舌尖1》的播出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并很快成为中国纪录片中的一颗明星。两季后《舌尖》俨然已经成了中国近十年来最牛的纪录片原创IP。
![]() |
然而,现在这场视觉上的“舌尖盛会”却演变成一场“吐槽大会”。
差评最多的是:
广告植入过多,有蒙骗观众的嫌疑;
拍摄不专业,错漏百出,与前作相比,简直大失水准;
偏离人与食物的主题,甚至连《舌尖3》的宣传海报也被网友吐槽。
这部曾让多少人翘首以盼的美食纪录片,眼睁睁的看着它从8.7分一路跌到4.2分,最终“惨淡”收场。
1
《舌尖3》开篇主题为“器”,立意很好。器材为食物的源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第一集中的章丘铁锅,让《舌尖3》转型为史上最成功的大型电视购物节目。
一集播出后销量增长近6千倍,甚至在某宝上已经被炒到了1299元一口,商业气息十分浓重。
![]() |
让观众无语又失望的是片中自制中药口红的片段,制作过程中不仅连双手套都没戴,而且还被扒出原材料疑似购置于淘宝三无卖家店,连配的电子秤都是同款。
![]() |
《舌尖3》把一部期待了三年的纪录片生生拍出了微商范儿。
2
不仅如此,《舌尖3》还变成了挑错大会。
不正宗的各地特色美食中,还夹杂着N多错误和不严谨的地方:
片中的回坊是并不是从唐朝就有的,事实上是1990年后才逐渐形成的,而唐朝时这个地方还是皇宫禁区;
![]() |
给痛风的父亲煲鸡汤,汤一点营养都没有就算了,还含高盐高脂高嘌呤,根本不适合痛风病人喝;
![]() |
文人宴中的一段,北魏「齐民要术」里的「金齑玉脍」这道古菜,《舌尖3》没有按照古籍所作,而是把鱼煮入南瓜汁。事实上南瓜是美洲原产,明代才传入中国,鱼说:这是拍穿越剧吗,我走错片场了吗?
![]() |
还有将大口黑鲈当作四鳃鲈鱼,将串串当成麻辣烫;一边说泡菜坛子透气,一边说无氧发酵;好不容易说到河南胡辣汤,拍摄地点却是杭州;片中推广的店铺也被各种爆料不好吃、不正宗...
难道这就是踏遍了20多个省市自治区,115处地方,采访了300多人,涉及400多种美食,拍摄而成的美食记录片吗?
3
而且《舌尖3》里,几乎一样的台词,“每天一大早,出门挑选新鲜的蔬菜。”亮堂堂的菜市场人潮涌动,一片热闹,让人不免怀疑,这是否是在刻意“卖情怀”?
「红楼梦」里的一道“茄鲞”,虽说繁琐,不过要说难也不算特别难,红楼里妙玉的茶难再现、薛宝钗冷香丸更是不可能,但这道茄鲞却绝对可以复制。结果,导演话锋一转,突然说这道菜不好做,改成做苏州家常菜八宝酱!
![]() |
玩花打四门的大厨,长达几分钟的炫技之后,结果端出来一碗味道都不知道的炒白菜。借美食而煽情,可惜煽得不真挚、不专业,未煽动观众反被煽。
![]() |
烹饪大师杜西峰“火中穿行”的一幕令人记忆犹新,炉灶上刻意点燃的大火塑造着仪式感。但观众感受到的只是满屏的尴尬,让人不得不质疑这是明显的摆拍。
![]() |
而最让人瞠目结舌的是,第2集中提到因为爱情而放弃手术刀,学习妻子家中由父母开创的麻辣烫手艺的代某,居然是因为强奸被判有罪才无法当医生的!好一个“为了爱情”!
![]() |
这一季记录片不应该叫《舌尖上的中国》,而该叫《中国人物》。
4
从铁锅到陶器,从武术到中药口红,离舌尖越来越远。观众感知不到美食的色香味,体味不到收获一款美食的欣喜。
美食纪录片没有正宗食材,算什么纪录片?没有让人食指大动、胃口大开的美食,又算什么美食节目?
《舌尖3》丧失了节目本身的意义,成为了打着舌尖旗号的空壳。
![]() |
可能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舌尖。
有人为美食而念念不忘,有人为其中的人文情怀而落泪,《舌尖》系列之所以引人入胜,就是背后踏踏实实的记录淳朴简单的非工业化世界,点燃的是观众对慢生活的怀念。
而《舌尖3》里,一碗汤就是一碗汤,一碗面只是一碗面。
不是陈晓卿拍出的一日三餐,晨暮日常,从南到北,由西至东的人间至味,口水流淌伴着乡愁。在这样的舌尖里,连胃都不走,更别说走心。
没有对美食发自心底热爱的导演,也没有专业美食拍摄经验的摄像师,但即便是导演换了,团队变了,严谨真诚的创作态度也不应该改变,这才是《舌尖3》赖以成功的根基...
突然就明白为什么《舌尖3》不好看了:初衷都变了,当然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