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中国绘画史·山水卷(2)
天地与林泉——山水图式的新变化
● “图绘天地,品类群生”的象征性体系
中国早期山水为天地图形、宇宙模型,山水画的前身和范型是一种宇宙模型。历代君王把山水作为国家的象征符号,进而成为“庙堂”文化的重要象征物;山水的象征意义承续了九鼎的象征符号系统——“夏禹铸鼎,以象百物”,山水画是一种“图绘天地,品类群生”的象征性体系,天地万物汇集于图像。



● 人与山水画的关系
早期人类对山水自然的感受是敬畏的、神秘的、不可控的,对身外世界是恐惧的,当时的人们无法准确地表达风雨雷电,只能用象征性的手法来表达,比如用一些神物、灵怪来象征自然界中奇特的、伟大的自然气象、四时变化、风雨变化、自然界灾害,把这些图像汇集在一起,形成盛大的、万有的、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世界,佛教图像中佛祖身上就绘有很多天地万物的图形,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在宋代以前的贵族墓葬美术中这种语汇体系是非常流行的,庙堂文化中也有这样的组合,但现已经失传,只能从文学作品中分析出来,例如屈原的《天问》、《说文解字》就是宇宙微缩的文字模型。


● 山水“比德”,塑造人类内心世界
魏晋以后人和山林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抗拒的,开始相知相亲,绘画中山水形象开始独立成熟,不再是神主导的世界,不同于早期人类对山水的敬畏,人的山水观产生了变化,高士开始进入山水图画,进而主导或塑造人类内心世界,从自然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一种道德上、情感上的力量。
● 图式的重要变化:天地图形 → 林泉意念
→ 唐以前早期山水绘画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天地图形
→ 唐以后人物逐渐进入山水,树下开始有圣贤,但人物是独立于背景山水的——树下高士图
→ 晚唐建筑、山水、人物合为一体——卷轴山水画
● 观念的重要变化:畏惧 → 相知相亲 → 相互启发、相互形塑





中国古代山水画从来不是无人的风景,特别是魏晋以后,这其中人的地理位置变化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北方士族南迁、玄学的兴起等都导致了中国古代的士族文人内心世界的变化,同时把这些内心感受定型化、模式化,这就是“比德”,这是理解山水画图式和观念的重要背景。